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疫苗戰是一場信心戰(2021.6)

發布日期:2021-07-05

☉文/文軒

疫苗戰其實是一場信心戰,但這場仗打到現在,情況並不樂觀。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開始建立市民對疫苗的信心,是最有助於營造全民接種疫苗氛圍的,做法也不難,首先應該讓二、三十歲這些最年富力強,也不容易出問題的人群接種,然後再讓不同年齡段的群組接種。另外,在輿論導向上,應鋪天蓋地地作出正面引導。但政府偏偏兩方面都反其道而行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年多,仍然沒有平息的跡象,世界各地疫情爆發時有起伏,各國都將疫苗視作救命稻草,疫苗競賽早已展開,各地暗自較勁。然而,香港自2月下旬開始讓市民接種疫苗以來,一直未出現理想中的全民接種浪潮,最近接種速度反而還出現了放緩之勢。這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長者當先鋒?——吊詭的疫苗政策

香港政府的疫苗政策從一開始便十分吊詭。內地的科興疫苗一直不推薦60歲以上的人群接種,根據內地官方的解釋,新疫苗做臨床試驗都是先從青壯年開始,即先做18至59歲的人群,其次是60歲及以上人群,最後是18歲以下人群。每一個人群範圍的疫苗都要各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到現在為止,中國國產疫苗在18至59歲這個年齡段的臨床試驗數據已經比較充分,而60歲以上人群,還「需要等待進一步臨床試驗數據披露,明確是否後續能夠接種」。換句話,在目前,中國對老年人接種國產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沒有足夠的把握,所以先不給老年人接種疫苗。

然而,一向看重數據的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之,60歲以上人群一來就獲得首批優先接種的待遇。香港的官方解釋是,接種科興新冠疫苗的好處遠大於不接種,而且在審視該疫苗第一、二期臨床測試數據後,認為疫苗用於60歲或以上群組屬安全,且可誘發接種疫苗者對病毒的免疫力。但官方同時也指出,參與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測試的60歲或以上人士不太多,約400多人。

就整體而言,廣泛接種疫苗必然是好處大於壞處,但就風險性而言,讓長者先去以身試險真的好嗎?結果不到半個月,兩名長者在接種疫苗後數日死亡,雖然醫療報告都顯示與疫苗無關,但已經引起了人們的疑慮。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公開提出質疑:科興一早「白紙黑字」說明,疫苗對60歲以上人士臨床測試數據不足,不建議60歲以上及長期病患者接種。而澳門使用的國藥疫苗網上預約系統亦並不向60歲以上人士開放,本港的專家委員會應決定是否讓長者優先接種疫苗。

但政府並沒有因此改變策略,卻僅僅是要求工作人員在市民接種疫苗之前說明利害,提醒長期病患的接種風險,以及要求有疑慮的市民在接種前詢問醫生意見。結果這麼一來,不僅本來對接種疫苗保持觀望態度的市民更加卻步,就連醫護在處理這類問題上也變得格外保守,不要說長期病患,就算是有些微的藥物過敏,也會建議最好別打疫苗。因為打疫苗若出現任何問題,給諮詢意見的醫生都不免要負上責任,而不打卻必然萬無一失,結論再明顯不過。

媒體煽風點火 政府失輿論主導

在這種氛圍下,接種疫苗的好處越來越少被人提起,風險卻被無限地放大,尤其是接種疫苗後的死亡個案不斷增加,及至5月中,已有近30宗個案。而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媒體的渲染發揮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香港媒體在報道有關新聞時總是說,死者在多少天之前曾接種過疫苗,有的甚至是一個多月前接種過疫苗,也是這麼照報不誤。記得有網媒曾報過一宗個案:一名「80後」3月中打首針科興,三日後心口痛,拖延半個月後因為劇痛而求醫,送院後被診斷突發心臟病,須「通波仔」續命,當事人更慨歎,「冇諗過40歲人就要食藥食一世」,從此無法再「擔擔抬抬」,只能「行行企企」。儘管文中提到,醫生稱未必與接種疫苗有關,相信病因是患者長期抽煙所致,但對讀者而言,毫無疑問地會對疫苗留下陰影。

根據衛生署的報告,迄今沒有一宗顯示與接種疫苗有關。這表面上看起來是正面信息,但實則不然,在市民眼中,會認為是政府刻意將這些個案與疫苗撇清關係,結果反而更加深了市民對官方的不信任感。

疫苗戰形勢不樂觀

疫苗戰其實是一場信心戰,但這場仗打到現在,情況並不樂觀。接種疫苗的工作展開三個多月,接種人數卻剛過百萬,即使按照前三個月的均速發展,也起碼要一年半才能做到全民接種。而根據5月份的一個民調顯示,「願意接種」、「不願接種」,以及「正在觀望」的比例都很接近,幾乎各佔三分之一,但對於政府推出可以有限度放寬社交措施的「疫苗氣泡」,近九成受訪者都認為,這無助於增加接種意欲,證明當前的激勵措施無效,必須另謀新招。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開始建立市民對疫苗的信心,是最有助於營造全民接種疫苗氛圍的,做法也不難,首先應該讓二、三十歲這些最年富力強,也不容易出問題的人群接種,然後再讓不同年齡段的群組接種。另外,在輿論導向上,應鋪天蓋地地作出正面引導。但政府偏偏兩方面都反其道而行之。

外國示範如何將抗疫當作「頭等大事」

中央政府一再對特首耳提面命,要將抗疫作為頭等大事,但政府無論在政策上還是執行上都未盡人意,按照公務員一貫的按部就班,不緊不慢,疫苗戰亦是如此。反觀國外,過去一直不把抗疫當一回事的美國,倒是真的把接種疫苗當成了「頭等大事」。美國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如:要求各地藥房開始「無預約接種」服務;設立臨時疫苗接種點;向農村衛生診所配發更多劑量的疫苗等。美國政府還撥款數億美元,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接種疫苗的興趣。

為早日恢復全面的商業活動,美國各地政府對提高疫苗接種率也是非常上心。西弗吉尼亞州官員表示,該州18歲至35歲的居民接種疫苗可獲得100美元的儲蓄債券,而資金來源於聯邦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馬里蘭州也宣布,向接種疫苗的州政府僱員發放100美元。芝加哥市則准備為接種疫苗的市民每月舉辦一場音樂會。

美國各地的機構、商家也推出各種獎勵措施,鼓勵人們接種疫苗。紐約自然博物館設立了疫苗接種點,民眾在接種疫苗後可免費參觀博物館。一些美國企業也在盡己所能來推動政府的疫苗接種計劃,如有的銀行表示給每個完全接種疫苗的員工提供500美元。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塔吉特百貨、麥當勞等公司給員工接種疫苗提供帶薪假和額外補貼。汽配零售商「汽車地帶」將給注射疫苗的員工提供100美元。在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呼籲民眾及時接種疫苗的廣告和宣傳視頻。抗拒疫苗接種人士的言論在美國社交媒體上明顯減少。

香港所面臨的輿論問題在外國同樣存在。在法國,針對接種疫苗存在一些負面信息和懷疑論調,法國媒體大幅報道,但官方的「消毒」卻十分成功,如邀請衛生部官員、防疫專家宣講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對總理、部長等官員接種疫苗進行直播等。法國政府還提醒民眾,只有加大疫苗接種力度,才能有望在今年夏季控制住疫情,文化和餐飲等公共場所才能全面放開,旅遊業才能盡快複蘇。

同樣,英國政府也在加強主流輿論引導,如邀請影視明星講述自己接種的經歷。去年12月,英國公立醫療系統就草擬了一份由名人組成的疫苗接種宣傳大使名單。英國老戲骨伊恩.麥克萊恩年初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接種疫苗的圖片,並告誡民眾說:「你接種疫苗不但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身邊的人,更是為全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將完成疫苗接種與放鬆旅遊限制掛鈎的做法正在一些國家推行。如韓國政府宣布從5月5日起,對在韓國國內接種完新冠疫苗的人,從國外再入境時可免除隔離。也有一些國家採取了強制性的措施。新西蘭的一些港口要求員工 6月5日之前接種兩劑疫苗。新西蘭海關5月初解僱了9名拒絕接種新冠疫苗的員工。

在輿論戰上與香港同樣處於不利形勢的,還有最近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印度。面對變種病毒的快速擴散,當地卻謠言四起,指政府包藏禍心,疫苗只是政府控制人口的工具,接種後輕則不育,重則死亡,令不少人對疫苗卻步。

要逆轉形勢 政府須作改變

從上面各國的例子不難看出,外國推行疫苗接種的主要措施無非就是「輿論+激勵」,一方面讓不同層面有影響力的人出來宣傳疫苗接種的好處,讓願意接種的聲音成為主流;另一方面則是實實在在的利誘,讓市民得到疫苗接種帶來的好處。當願意接種疫苗的聲音成為社會主流之時,有利氛圍就已形成,市民的整體信心一旦建立,再加上數據證明,坊間留言便再難奏效。

不過,要政府做到這一點,卻委實不易。從過去一年半的抗疫經驗來看,別的地方抗疫靠政策,香港卻是靠市民自覺,抗疫措施常常朝令夕改、雜亂無章,明顯地缺乏跨部門的統籌。政府習慣了「小政府」角色和公務員思維,在關鍵時刻缺乏執行力,在和平年代倒無傷大雅,但近年香港接連經歷黑暴及疫情,這一問題暴露得十分徹底。若要改變現狀,政府怕是不得不作出改變了。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