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劍指互聯網巨頭 中國開啟新一輪反壟斷(2021.6)

發布日期:2021-07-06

☉文/漁樵夫

割斷「特殊利益集團」與政府部門的利益紐帶,杜絕權力尋租空間,規範政府權力與市場干預行為,可謂勢在必行。反壟斷就是政府為市場糾錯,如不斬斷壟斷利益集團的政治鏈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將可能被扭曲化、被公關化。因此,防止行業壟斷與行政壟斷「聯姻」,應成為新一輪中國反壟斷大戲的「重要章節」。

中國新一輪反壟斷鐵拳,已結結實實打在阿里等互聯網企業身上。4月10日,中國開出反壟斷歷史上最大罰單,認定阿里濫用在內地網絡零售平臺支配地位,對平臺內商家提出「二選一」要求,重罰182.28億元人民幣。

重拳出擊 啟幕「強監管」

無獨有偶,兩天後,上海市場監管局通報,依法對互聯網餐飲外送平臺上海食派士商貿發展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該公司被處以其2018年銷售額3%的罰款,合計人民幣116.86萬元。

4月29日,中國央行等部門約談騰訊、度小滿金融、京東金融、字節跳動、美團金融、滴滴金融、陸金所、天星數科、360數科、新浪金融、蘇寧金融、國美金融、攜程金融等13家網絡平臺頭部企業,此次約談距離上一次約談螞蟻集團僅過去17天。在多家互聯網平臺因壟斷被罰或被敲打的同時,中國官方正擴編市場監督總局,修法動作亦在加碼進行中。

事實上,從去年底始,中國監管層一直在釋放「強監管」信號。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之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作為2021年經濟工作中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

今年以來,中國官方更是頻頻發文,加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制。3月召開的中國全國兩會,首次將互聯網平臺反壟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十四五」綱要,亦對反壟斷明確着墨。

種種跡象表明,對阿里等中國科技巨擘施以鐵拳,以及中南海接連出臺反壟斷政策及多次進行加碼反壟斷表態,顯示中國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鐵腕開鍘 七重用意

中國對互聯網大鱷反壟斷的雷霆手段越來越嚴厲,實有七重用意,可謂謀劃長遠。

其一、防「怪獸出籠」

過去20餘年間,中國互聯網企業迅猛發展。「十三五」期間,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超16.6%。到去年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至7.8%。

互聯網平臺存在直接和間接網絡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網絡外部效應等特徵,數字市場存在巨大進入壁壘,極易產生贏者通吃現象,加之科技巨頭存在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極易產生超級平臺。

依托龐大市場,中國便成長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美團、京東、字節跳動等足可匹敵歐美互聯網巨頭大公司。當前,中國線上經濟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市場資源加速向頭部平臺集中。

由於掌控着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極易形成寡頭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衍生為「無法控管的怪獸」。而壟斷背後,便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不斷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消費者利益受損。

因而加強對平臺經濟等數字經濟監管、完善規範數字經濟發展反壟斷監管體系,可謂勢在必行。

其二、敲山震虎

反壟斷法被喻為「經濟憲法」,但此前一直被質疑在互聯網領域「長不出牙齒」,執法能力跟不上平臺經濟發展速度。

此次反壟斷鐵拳,直接打在阿里身上,敲山震虎、殺雞儆猴意味明顯。中南海藉此向社會釋放出強烈信號——互聯網行業不是反壟斷法外之地,加強監管、營造更公平競爭環境勢在必行。

從此次對阿里的處罰來看,由於罰款金額僅為其銷售額百分之四,並不至於「傷筋動骨」。但從處罰對象而言,靶心瞄準互聯網「大哥大」,彰顯中南海「打老虎」決心。

其三、防扼殺競爭

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企業高歌猛進,橫向收購不斷,並在某些行業(如網購+互聯網支付)接近壟斷,並利用壟斷地位定下諸多不合理規定。這些互聯網大鱷大面積跨行業橫向收購,在整個生態圈互相強化集團在各行業話語權、定價權甚至壟斷地位。

互聯網行業形成高度壟斷,對民眾而言,消費者利益將受到侵害。對中小企而言,目前大量中小微實體企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因互聯網巨頭壟斷而關門破產。

此間觀察家認為,原本創新能力極強的互聯網企業,逐漸做大為平臺經濟,形成市場擠出效應,損害市場競爭秩序,對整體經濟負面影響超過正面。

其四、防遏抑創新

一旦巨無霸企業形成壟斷,依靠壟斷優勢追求高額利潤,不僅消費者權益受損,亦不利於企業自主創新。

互聯網行業形成行業壟斷,會令這些互聯網龍頭行業對超額利潤樂此不疲,熱衷通過「燒錢」跑馬圈地,在流量和「最後一公里應用」上做文章,將眼光盯住賺快錢的低端產業,而對研發創新形成惰性甚至排斥創新,「打自己的小算盤」,而忽視關乎國家利益的「大算盤」。

互聯網壟斷巨頭的種種做法,顯然不利於中國互聯網產業向高、精、深、尖方向發展,長此以往只能令中國互聯網企業處於低水平重複鋪攤子境地,從而拖慢雙循環經濟,無助中國勝出「科技冷戰」。

中國官媒亦發文稱,「掌握着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當前,高科技壁壘橫亙其前,不僅是國家層面,包括眾多互聯網科技公司,加快研發步伐,搶奪數字革命領導權均是題中應有之義。

反壟斷趨嚴有利於互聯網行業回歸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用戶體驗、內容價值等行業的核心競爭,對鍛造中國科技核心競爭力可謂善莫大焉。

其五、激發活力

反壟斷鐵拳出擊,規範競爭秩序,對激發行業活力亦有所助益。

目前中國正處於後疫情時代,疫情對於中小微企業已形成致命打擊。當此特殊時期,培育市場活力,保就業和社會發展穩定,反壟斷可謂至關重要。

對行業巨頭而言,規範競爭秩序有利於強化核心優勢,喚醒行業生機。對中小公司而言,反壟斷監管將有助於拓寬其生存空間,激發新銳誕生成長,喚醒行業活力。將各領域投資併購納入有效監管體系內,將為有特殊技術或產品的中小企創造發展空間,為其良性競爭帶來機會,使整個行業保持創新意識和成長活力。

其六、防連鎖反應

部份互聯網企業在價格戰後,如缺乏良好經營能力,或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導致崩盤,其不利後果往往會由社會大眾承擔。

而行業巨頭的「攻城略地」,所帶來的貧富分化加劇,亦將使得社會對採取包括強化反壟斷在內的財富再分配措施音調越來越強。

因此,防「一股獨大」進退失據後的連鎖反應,成為中南海關注焦點。遏抑行業巨鱷、頭部大佬「慣性增長衝動」,引導其量力而為、理性「跑馬圈地」,並實現風口轉向後的「軟着陸」,監管層可謂放眼長遠。

其七、下好「先手棋」

當前,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幾乎同步針對科技巨頭展開反壟斷調查,絕非偶然。

美國對科技巨頭發起反壟斷調查,歐盟出臺數字法案強化反壟斷監管,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監管機構針對行業巨頭相繼發起反壟斷調查,業內認為,未來5年全球反壟斷新週期已開啟,而其中,平臺經濟反壟斷監管成為重中之重。

正如美國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林在反壟斷聽證會上所言:「產業變了,但是壟斷巨頭的行為沒有本質變化。我們不應該向網絡經濟的『皇帝』低頭。」

隨着新經濟模式日趨成熟和完善,各主要國家在新領域中掌握未來方向主導權,以及對新事物定義權和標準制定權至關重要。而當下全球主要國家不約而同針對互聯網企業發起反壟斷調查,從更深層次國家競爭而言,爭奪數字經濟定義權和監管權顯為題中之義。

中國掀反壟斷風暴,下好此輪全球競爭「先手棋」,引導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創新與市場上,從外部而言,將避免中國優勢被削弱,為搶佔數字經濟時代話語權增添籌碼,從內部觀之,亦將打牢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必要基礎,可謂一箭雙鵰。

宣戰「利益集團」 任重道遠

阿里被罰事件標誌着中國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進入新里程,反壟斷法在互聯網行業實施將進入常態化階段。中國互聯網行業監管政策將由促發展轉變為重監管和遏抑無序競爭,互聯網政策環境將由包容寬鬆轉變為包容審慎。

風暴之下,四大問題浮出水面,亟待關注。

一、 行業承壓

反壟斷風暴下,阿里被罰、螞蟻金服暫停上市,互聯網行業整體承壓,普遍面臨重大戰略調整。

有分析認為,當前,大金控監管思路已成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頭部企業主流要求,而與信貸有關的徵信、大數據等三方服務亦將直接納入監管範圍,金融科技公司合規與監管成本將會大幅提高。

而互聯網消費信貸增速下降,結合就業率下行壓力,或會引發行業整體不良率迅速上升,甚至出現銀行壓縮合作規模、不良率繼續上升負面連鎖反應。進一步打擊資方信心、降低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慾望。

二、 避「亂槍掃射」

平臺經濟本身就是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特點之一就是規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此情況下,以規模來判定一個企業是否壟斷並不科學。

有經濟學家指,不能讓所有以做大做強為目標的收購兼併都被帶上「資本無序擴張」的監管緊箍咒。平臺經濟規模大,並不等同於壟斷。反壟斷要打擊的靶子,並非企業的大,亦非企業的強,不是市場份額高,而是企業處於強勢地位時侵害交易對手和破壞公平競爭的商業行為。反壟斷並非讓企業規模變小,應避免過激反壟斷執法扼殺企業創新和競爭。

經濟學家李稻葵便在公開場合表示,反壟斷監管應「實事求是,而不能泛化,不能擴大化」,「監管泛化是自剪羽毛,對中國自身經濟發展有不良影響。要處理好發展與監管的關係。」

真正的自由競爭應是自由進入和沒有強力保護或歧視,與企業大小和數量無關。對以反壟斷為名強力施加的壟斷,以及包括准入限制、特許權、財政補貼、融資優惠等只有部份企業可以享有的特權,尤為值得警惕。謹防反壟斷成為保護主義保護傘,可謂任重道遠。

三、 劍指「利益集團」

阿里等互聯網大佬被反壟斷利劍「殺雞儆猴」後,備受詬病的「特殊利益集團」,亦處於反壟斷風暴眼地帶。

長期以來,中國坊間流傳:「銀行加證保(證券、保險),兩電(電力、電信)加一草(煙草),石油加石化,看門也拿不少。」輿論熱議的「玻璃門」和「彈簧門」便是特殊壟斷利益集團存在的明證。

具有行業壟斷性、利益排他性等特點的「特殊利益集團」,不僅損害競爭活力,拖慢創新速率,更會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如任其衍生發展,其不但要滲透到經濟領域,亦或滲透到政治領域,最終成為心腹大患。

從制度設計視之,中國距成熟市場經濟尚有距離,仍有大量非市場經濟因素。中國擁有世界最為龐大的國有企業群,以及諸多行政性壟斷行為,導致諸多民營企業在政策夾縫中生存。

割斷「特殊利益集團」與政府部門的利益紐帶,杜絕權力尋租空間,規範政府權力與市場干預行為,可謂勢在必行。有觀點指,反壟斷就是政府為市場糾錯,尤其是糾正市場不被利益集團所操縱,這才是反壟斷的基礎。如不斬斷壟斷利益集團的政治鏈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將可能被扭曲化、被公關化,有變成傷害競爭對手利器的危險。因此,防行業壟斷與行政壟斷「聯姻」,應成為新一輪中國反壟斷大戲的「重要章節」。

四、 市場化改革

數字經濟領域中,除注重剛性的事後反壟斷監管之外,還應注意結合更具柔性的事前監管,例如探索引入平臺反壟斷合規的監管與評價制度,提高平臺反壟斷合規積極性。

有觀點指,《反壟斷法》有自身邊界,亦有自身局限性。各行業首先要履行自身監管手段,之後才是反壟斷執法機構進行把關的問題。

除了注重事前監管外,加碼市場化改革亦尤為重要。目前推進的反壟斷進程,只是市場化改革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從整體目標視之,市場化改革的「終點」是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場經濟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唯有放開競爭性業務准入,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中國反壟斷進程才能健康推進。

未來幾年,擴大內需、創新驅動發展、打通經濟雙循環堵點均是中國經濟戰略重點。而推動經濟內循環和需求側改革,均需更加公平穩定的市場環境。目前,中國新一輪反壟斷大幕業已開啟,未來啃下更多「硬骨頭」尚需更多制度攻關,唯有內外並舉、上下聯動、標本同治,中國反壟斷大戲才能順利推進、精彩收官。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