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史立德、蘇煜均:香港工業很有機會

發布日期:2021-08-04

⊙主辦/鏡新聞

⊙嘉賓主持/劉瀾昌先生 資深時事評論員

⊙嘉賓/史立德博士 BBS MH太平紳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蘇煜均博士 香港電子業商會副會長

⊙文/郭鳴

⊙視頻播放/【鏡新聞YouTube頻道】、【鏡報月刊Facebook】、【鏡報月刊微博】、【華人頭條】

⊙文字報道/【鏡報月刊】、【鏡報月刊Facebook】、【鏡報月刊微信公眾號】、【鏡報月刊微博】、【華人頭條】


左起:劉瀾昌、史立德、蘇煜均


劉瀾昌:各位朋友,歡迎收看「鏡新聞」,今天「鏡新聞」邀請了蘇煜均博士、史立德博士,與我們談香港最新的科技發展、工業生產,以及未來這些行業新景象。首先講五千元電子消費券,大家都很關心,首天市民已踴躍登記,接種疫苗則慢慢來。


史立德:提起錢大家都眼前一亮,早前我也提到商界以金錢抽獎作誘因,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有商界繼續跟從。特區政府推行360億元消費券計劃提振經濟,相信市民在消費可能不只是這五千元,在疫情下可起加倍的提振作用。


劉瀾昌:有人說為何五千元不直接注入銀行戶口,您認為電子消費貨幣是否可帶起新的消費模式?


蘇煜均:因為如果以現金發放,市民未必會使用,若以電子支付平台消費,才會令市民真正消費,帶起滾動效應,並帶動更多的消費。


史立德:本港疫情暫時受控,希望可逐步「清零」,過去暑假是一家大小的旅遊旺季,但外圍疫情仍然不明朗,市民留港消費更能刺激本地消費。


蘇煜均:這次電子消費券可教導一些平時不喜歡使用電子貨幣的市民有關使用的好處,而且長者因不懂得使用會找子女幫忙,這間接可增加長者與子女的感情。


劉瀾昌:現在疫情未過去,又出現變種病毒,防疫不可放鬆。環觀國際形勢也非常微妙,美國似乎想脫鉤,但在世界經濟鏈下又很難做到,香港因為疫情未能「通關」,在這情況下,您如何預測未來的一年?


史立德:在特區政府派發五千元電子消費券及疫情的緩和的誘因下,相信未來一年本港經濟都是審慎樂觀的。今年的經濟比去年有復蘇跡象,出口數字也持續上升,港資在內地的訂單爆滿,且招聘人手困難,希望這勢頭持續。我們也想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令我們的環境可逐步開放。香港的經濟鏈已離不開大灣區,未來香港與內地將形成更密切的經濟鏈,所以市民要盡快接種疫苗,讓兩地可盡快「通關」。如果面對第五波的變種病毒,爆發率會更高,屆時市民或會面對疫苗短缺的情形,因為疫苗本身有時效性,疫苗也會捐到其他急需的國家去。


劉瀾昌:去年本港因疫情關係,本港經濟增長-8%,今年首兩季錄得正增長,且增幅較大,蘇博士,您預計接着的第三及第四季經濟會是如何?


蘇煜均:我相信經濟會慢慢好轉,再次呼籲大家接種疫苗,便可「通關」,之後可帶動本港經濟。


史立德:《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對本港經濟起着穩定作用,在國家「雙循環」下,不少企業也由出口型經濟轉為參與內需市場,補回因貿易戰下的出口訂單損失。改革開放40年以來,內地民眾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在沒有疫情下,過去內地民眾外遊多達一億,這數字顯示國民生產總值比之前提升了很多。中國發展迅速給予港商參與「內循環」政策一個很好的平台。


劉瀾昌:我聽過報道指出,現在有兩個市場,中國自身有一個國內市場,有14億人口,多過歐洲總人口,中產人口達3-4億人,3億人已等同美國總人口,其消費力強大。剛才史會長提到「內循環」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香港青年人在「內外循環」結合下可找到什麼機會?


史立德:在「內循環」下的確有很多機會給予香港青年人,所以我在訪問中呼籲青年人多嘗試到內地跑跑,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一定的成就,香港青年應趁年輕到內地感受下,若認為值得在內地發展便可留下來,不應固步自封,存有狹隘的視野。特區政府推出鼓勵青年人到大灣區的就業計劃,回想當年我們只是憑一雙手去創造事業,反之現在政府可資助青年人去大灣區工作,且剛畢業便有過萬元工資,已很不錯。


蘇煜均:電子業商會一直鼓勵及協助香港青年人到大灣區及內地創業,電子業商會本身有青年事務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及舉辦不同研討會,並邀請專家、電子業商會的義務導師與青年人分享發展初創的心得,雖然青年人滿有理想,但他們不懂推廣他們的生意。過去,商會與不同的大學舉辦創科比賽,由商會設立獎金讓他們參與比賽,勝出者可轉介到大學的基金協助他們開創事業。


劉瀾昌:電子產業在高中產業中佔尖端位置,香港人在深圳出產大疆無人機,他們有無用到你們的電子科技?


蘇煜均:香港電子業是香港最大的產品出口創匯行業,去年佔香港總出口達71.8%,電子應用廣泛,包括玩具、通訊設備、手機,甚至無人機也有,所有行業基本上離不開電子業,還有其他附帶行業。


劉瀾昌:「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如何可以有所發揮?


蘇煜均:大家都提到向芯片發展,有自己的「中國芯」,不可受制於美國的半導體芯片發展,現在鼓勵大家研發,但芯片要投入很多金錢,芯片即集成電路,每行業芯片都不同,城大、理大、科大學生可視乎需要什麼的芯片去多做研發。


劉瀾昌:芯片有程式設計,台灣的台積電較出名,中國的中芯國際也在追上,未來芯片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蘇煜均:香港或到大灣區的青年只能做到設計層面,芯片製造還要交晶圓代工廠例如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完成。


劉瀾昌:香港搞創新科技還有很多領域,如新的材料研發,史會長,您如何看?


史立德:「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對香港未來工業發非常重要。以廠商會為例,會幫助中小企在科技上升級轉型,善用科技提升固有工業,如智能化、數據化從而提升他們的競爭力。現在不少中小企都邁向這方面技術轉型,朝着高端化,利用自動化去減少人手,從而提高品質。未來,港商大灣區省市設廠是相輔相成,希望特區政府與內地政府可加強這方面合作。


劉瀾昌:香港融入大灣區大家已說得很多,但會否有任何政策阻滯,我知在資金交流、人才交流,兩地車牌的互認,如何打通兩地的關口?


史立德:交通往還、硬件配套有待兩地政府溝通,達致更加利民便捷,現在兩地的產品標準不一,香港產品要銷售到大灣區仍有一段時間,希望兩地標準可以互認,達至一體化。另外,兩地文化存在差異,香港是港英殖民地遺留下來,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大家都希望發展國內內銷市場,但是畢竟兩地文化的差異,在香港熱賣的產品到內地未必很受歡迎,這有待摸索及真正體驗。廠商會旗下的香港品牌發展局早前調查大灣區市場的最新發展,顯示香港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優勢,內地市民認為香港產品有一定的品質保證,特別是食物、珠寶。


劉瀾昌:與陳祖恒副主席談過,香港月餅進內地不容易,因兩地衛生標準不同。疫苗針卡亦然。兩地如何才有共識,達至互認的標準?


蘇煜均:大家保持溝通。剛才提到關卡問題,疫情前已準備批准香港人以香港車牌,不需要擁有中港車牌便可直接到橫琴,未來應可有秩序放寬內地關卡。


劉瀾昌:8月份將成立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橫琴將打造一個新澳門,港商有機會到橫琴。


蘇煜均:在橫琴金融島,做證券掛牌,帶動經濟。香港的電子發展良好,香港具有很多好的高等學府栽培電子人才,商界應提供更多配套協助青年人投身這行業,電子業商會捐資數百萬予香港理工大學添置超級電腦以助發展軟件。


劉瀾昌:香港青年人,特別是男生應對電子具有興趣。


蘇煜均:電子範疇可分為硬件及軟件兩大類,不少女生是很知名的電子工程師,香港的青年男女均對電子業有着濃厚興趣。


劉瀾昌:工業生產總值計算方法改變了,史會長請向我們介紹下?


史立德:多年來,特區政府都把內地港資製造業視為境外產業,令業界有感不重視工業,去年我們與香港嶺南大學進行研究發現在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中,港資製造業達2萬間,繳納稅金280億港元,提供270多萬個就業職位。在內地從事生產,香港接單的模式,採購、生產、物料、設計、模具製造、品質控制都留在香港,這些是製造業中關鍵性的步驟,從業員卻被分為服務業員工,他們生產總值貢獻會歸入服務業內,而非工業,這導致港資的製造業沒有反映重視程度。業界反映多次,這漠視了工業的價值。廠商會一直向政府爭取更全面、前瞻性的工業政策,珠三角的港資工業應納入香港部份,香港部份可納入再工業化政策部份加以輔助,令研發資金可以「過河」。政府着重科技化,希望他們在着重科技化之餘,也着重我們的傳統工業,若傳統工業可配以科技化、智能化,生產將可相得益彰。


劉瀾昌:電子業可能面對同樣問題。


蘇煜均:是的。在深圳電子業軟件研發做得很好,某些應用軟件是超越香港,電子業商會青委會組織更多青年人與內地研發公司交流取經,認識國家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大家優勢互補,電子業商會將擔當青年人交流的橋樑。


劉瀾昌:現在各媒體都形容是「芯片荒」,芯片大戰,內地也在博弈,您如何看?


蘇煜均:「芯片荒」是指部份集成電路供應不足,但並不代表所有集成電路都有問題。現在出現廠家訂單不敢接問題,因為「芯片荒」及貨運成本上升。


史立德:在疫情下,市民對家電需求大升,芯片需求也相對大升;電動智能車也需要芯片:不少外國廠商因疫情問題停產,致「芯片荒」更趨嚴重,相信「芯片荒」需要等疫情緩和,各國廠商正常生產,過一段時間才可恢復暢順。


劉瀾昌:最後,想請問在可見的將來,香港會有好的發展前途,還是有很多困難?


史立德:我還是比較樂觀,香港是全世界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背靠祖國,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完善的法治,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蘇煜均:我對於香港經濟很有信心,之前開放「自由行」,香港經濟已蓬勃起來,現在只是因疫情未「通關」,一旦「通關」便會增加經濟交流。《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去除不明朗因素,內地投資者定會再來香港。


劉瀾昌:多謝兩位博士,香港明天定會更好。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