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來風

首頁 > 最新文章 > 八閩來風

非遺保護、傳承、推廣、教育的福州經驗

發布日期:2021-09-16

☉文/安娜


福州市,簡稱「榕」,別稱榕城,是中國福建省省會,歷史悠久,有7000多年的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遺產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孕育出了以曇石山、壽山石、三坊七巷和船政為代表的閩都文化。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理學名邦等美譽,僅宋明清三朝,福州籍進士就多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前列。近代以來,福州人物風流、英才輩出,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複、冰心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在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的城市舉辦世界遺產大會再合適不過。


福州也以舉辦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在城市保護、文化旅遊等方面持續發力,讓福州更「美」。



城市建設優先保護文物

福州有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華林寺,有中國僅存一塊的「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煙台山……這裡文物資源豐富,承載着綿延不絕的閩都文明。


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親力親為,推動制定《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這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護條例之一。沿着這一方向,近年來,福州市頒佈了一系列名城保護法規等規範性文件,編制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32項專項規劃,持續推進古建築和文化遺產保護。


多年來,福州在城市建設中,始終堅持「文物保護優先」原則,這使福州的大量古建築得以保留和修復。


2017年至今,福州市文物部門結合「多規合一」平臺工作,對全市水系治理、舊屋區改造等城市建設中心工作所涉及2500多個項目,提出具體文物保護審查意見和保護要求。


2019年7月,福州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城市建設中涉及文物保護、修繕、管理、利用等機制,有效推動文物保護工作。



2020年12月,福州市印發了《開展新一輪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從去年12月底到今年底,福州市開展新一輪古厝普查登記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


僅2020年,福州市文物部門結合「多規合一」工作平臺,對682個城建項目提出審查意見,明確所涉76處文物的具體保護要求和措施,避免了在徵遷、建設過程中造成不可移動文物誤拆或損壞。


福州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75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9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55處。全市有可移動文物24923件/套。國有博物館、紀念館20家,非國有博物館10家。


此外,先後修繕重點文物180多處,古建築、歷史建築1300多處,打造了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261條傳統老街巷。


福州市已完成全市所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立碑、掛牌保護工作,確保在城市建設中不發生文物誤拆情況,並全面開展全市域範圍不可移動文物建庫定線落點工作,已完成全市4000多處全國、省、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的文物本體、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線的劃定工作,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系統。




文旅活化讓古厝煥新生

小黃樓、嚴複故居、林覺民(冰心)故居、芙蓉園……一處處古厝宛如一顆顆明珠,閃爍在閩都大地,雖歷經歲月洗禮,依然散發出獨特光芒,賡續着閩都千年文脈。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書撰寫了序言,其中強調:「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他要求,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濟發展,又要重視生態、人文環境的保護;要加大對保護名城、保護文物的投入。


近年來,福州持續推進古厝保護的同時,更依託文化底蘊,打造特色文化街區,讓古厝煥發新生。


當水榭戲臺傳來陣陣絲竹聲,人們如癡如醉之時,也許很難想像,2006年前,水榭戲臺曾一度破敗不堪。「老福州」、福州民俗專家齊上志回憶說,當年其曾多次到水榭戲臺,看到戲臺被改造成民房,雕刻精美的藻井遭蟲蛀,戲臺前左右兩側的看樓及假山、雪洞失了「體面」,戲臺正面的二層觀戲的樓閣卷棚腐爛坍塌,由兩根柱子撐着,隨時可能傾倒,保存相對較好的主座建築則被拉鍊廠佔用。


「令人痛心!當時惟有戲臺下泉池中悠游的錦鯉和精美的牆頭泥塑、欄板石雕、戲樓木雕還能讓人看出其當年的繁華。」齊上志說。


水榭戲臺啟動修復後,遵循「修舊還舊」原則,拆除了搭建的居民樓、將工廠搬離,對假山、雪洞進行了修復。同時對糟朽的木構件按舊工藝、舊材料進行了修復,並順利通過了國家文物局驗收。


長期在水榭戲臺演出的福州傳統曲藝表演者許堅心告訴記者:「傳統文化要傳承、發展,需要培育年輕觀眾。這個假期看我演出的人中,除了上年紀的觀眾,還有不少年輕的面孔,讓我看到了傳統曲藝傳承弘揚的希望。水榭戲臺的活化利用為傳承、弘揚福州地方戲曲提供了極佳的平臺。」


水榭戲臺只是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縮影。漫步福州各歷史文化街區,你可以看到葉氏故居被活化為省非遺博覽苑,芙蓉園化身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黃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術館……活化利用後的古厝成了人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讓人們幸福感節節攀升。



古厝是點,歷史文化街區是面。以點擴面,福州市對上下杭、煙台山、蒼霞、梁厝、船政文化城等歷史街區內的文物建築,進行重點保護修繕,並以此輻射帶動集中成片保護,打造全方位立體保護體系。


為賡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福州在全市範圍內啟動了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其中的鼇峰坊特色歷史街區以書院文化為特點,南公河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集海絲印記、異域風情於一體,馬尾船政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主打「船政」牌……一個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魅力福州」擦亮了歷史文化底色。




多項舉措創新非遺傳承傳播方式

從「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首席閩菜佛跳牆製作技藝;從「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入人間第一香」的福州茉莉花茶窨製技藝;再到絲竹聲聲的閩劇、鐃鈸陣陣的評話……千百年來,文化歷史積澱深厚的「海濱鄒魯」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印記,是融入華夏兒女血脈的傳承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截至目前,福州市共有18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含8項增設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3項(含3項增設保護單位);236名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名,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5名。


為讓非遺項目得到「有聲有色」的保護,福州選擇啟動了50項非遺項目的短視頻拍攝工作,留下傳承人珍貴的影像音記錄。同時,繪有80項福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畫卷《非遺長卷》也已繪製完成,展開長卷,一項項非遺項目如一幀幀記憶穿越時空,展現在人們眼前,先睹為快的著名民俗專家齊上志說:「畫卷生動、直觀,為人們留住了鄉愁。」


除此之外,《尋脈——福州非遺探秘》《守望與傳承——老福州的記憶》《大美福州 多彩非遺》《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等一系列福州非遺書籍陸續出版發行,對此,福建省原文史館館長、著名文史專家盧美松深有感觸地說:「系統出版福州非遺叢書,是有效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創新舉措。」



2021年1月1日正式開館的福州非遺展示館便是福州非遺展示、保護的重要載體。其以省保單位羅氏綢緞莊為依託,以院落布局展陳,按福樂、福匠、福韻、福傳四大展區進行區域劃分,展出了近400件非遺展品,並利用現代化展陳技術,使得茶亭十番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詠春拳等非遺項目通過聲、光、視頻等手段,讓參觀者身臨其境,不少前來逛館的市民表示:「穿梭在福樂、福匠、福韻、福傳四大展區,福氣滿滿,我們都是有福之人。」



此外,非遺展示館還常態化舉辦非遺講座、非遺演示、非遺教學等活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今年「五一」期間,非遺展示館便舉辦了多場非遺傳統技藝互動活動、專場演出+直播活動,以靜態展陳和活態展演相結合的方式,向人們展示福州非遺之美、古厝之魅。


福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池小霞告訴記者:「福州市還從完善法規制度、規劃制度、工作制度、申報制度等制度建設着手,強化非遺保護制度保障。如福州市出臺了福建省首部由設區市頒布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並印發實施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十條措施》,為福州非遺保護保駕護航。」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