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香港何以去除戾氣、重返和氣(2021.8)

發布日期:2021-10-04

☉文/蕭史

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迎來成立100周年、香港回歸迎來24周年之際,一起「孤狼式本土恐怖襲擊」案令本來喜慶的氣氛蒙上了一層黑色陰影。短短4日後,警方再破獲一起策劃發動土製炸彈襲擊案,9名被捕嫌疑人中竟有6名中學生。

香港國安法施行一年有餘,社會由亂入治、民眾重獲安寧是客觀事實,惟極少數激進者或受境外反華勢力蠱惑,或遭極端思想洗腦,至今仍心存暴力抗法的邪念。正所謂「病去如抽絲」,香港需要去除戾氣、重返和氣,惟過程難免艱辛,特區政府及真心希望香港好的有識之士還應堅定決心、樹立信心、保持耐心,進而重整法治秩序、重塑輿論環境、重振香港精神。

堅定決心 重整法治秩序

長期以來,法治都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價值和核心競爭力。經歷過從非法「佔中」到修例風波的嚴重衝擊後,重整法治秩序正是香港由治及興的第一步,需要中央和特區兩個層面通力配合、共同努力。

去年5月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就香港議題先後五次作出決定或者制定法律。有聲音認為,中央以雷霆之勢立法是對香港高度自治的削弱。恰恰相反,從國安法立法到完善特區選舉制度,都是為了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更好地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事實上,反對者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逢中必反」者,在他們眼中,只要是中央出臺涉港新政,一定都是損害港人利益的,因為他們將中央視為「洪水猛獸」。另一類是被蒙蔽或裹挾者,他們原本對中央並無敵意,部份人甚至對政治絲毫不感興趣,卻在別有用心者一次又一次的蠱惑下漸漸失去了主見。第三類則是真正的幕後推手,包括境外反華勢力及其所扶植的在港代理人,這些人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攫取香港的實際控制權,並通過香港滲透內地。

實際上,認為中央系列動作致使香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受損至少存在兩點邏輯悖論。其一,曲解「一國兩制」,過度強調高度自治而忽視中央的全面管治權;過度強調「港人」概念而忽視了港人首先是中國人,忘記「一國兩制」構想誕生之初,鄧小平即明確劃定了「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其二,認為中央不應太多過問香港事務,卻對英美等國在香港的長期滲透置若罔聞,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僱員數量為其全球外交分支機構最多,英國軍情六處大批特工在香港回歸後滲入特區政府,香港近年社會亂象背後頻頻被發現英美黑手……境外勢力如此干預香港事務,無非還是所謂「主權換治權」那一套殖民者思維在作祟,這才是真正損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從過去一年的實際效果來看,香港國安法只在於懲治極少數人的犯罪行為及活動,保護絕大多數守法市民的合法權益。特區政府保安局統計顯示,香港國安法生效一年間,香港警務處國安處共拘捕117名涉嫌違反國安法的人員,年齡在15至79歲,其中64人已被檢控。另有3家公司因涉嫌幹犯香港國安法被檢控。另據警務處統計,2019年、2020年,香港發生罪案數分別同比增長9.2%、6.8%,而2021年第一季度,罪案數同比下降約10%。「世界正義工程」公布的《2020年法治指數》也顯示,香港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繼續位列第5、世界排名第16。實踐證明,港人完全可以對中央和特區政府抱有更多信任,齊心協力重整法治秩序、重築公平正義,讓「黑暴」勢力乃至恐怖主義在香港徹底失去市場。

樹立信心 重塑輿論環境

上述案件中,凶徒在鬧市手持利刃刺傷警察,行兇後又當眾自殺,手段殘忍、影響惡劣。類似案件放在任何一個法治社會,都應定性為「恐怖襲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對「恐怖主義」行為的定義為:作出或恐嚇作出行動,而該行動是懷有達致(A)導致針對人的嚴重暴力;(B)導致對財產的嚴重損害;(C)危害作出該行動的人以外的人的生命;(D)對公眾人士或部份公眾人士的健康或安全造成嚴重危險……而作出該行動的意圖(A)是強迫特區政府或國際組織的,或是威嚇公眾人士或部份公眾人士的;及(B)是為推展政治、宗教或思想上的主張而進行。該案犯案人生前與遇襲警員並不相識,遺書顯示,其行兇為了推展某種政治上的主張,可見該案件已符合恐怖主義行動的所有法律定義。

詭異的是,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該案件時閃爍其詞,甚至通過片面引述身份難辨的匿名受訪者,企圖歪曲事實。在這些素來自詡客觀平衡的媒體報道中,大量出現「獻花」「悼念」「烈士」等具有煽動性的詞匯,相較之下,遇襲警員傷口深達10釐米,肺部遭貫穿,卻幾乎沒有一篇報道對此着墨。

試想,倘若類似事件發生在英美本土又當如何呢?2019年,在歐盟公布的《恐怖主義現況及趨勢報告》中有一典型案例,英國一對母女在國會附近企圖用刀襲擊路人,另一女兒則在大英博物館附近實施襲擊。兩次恐襲雖未導致任何傷亡,但該名母親被法庭判處終身監禁,兩名女兒也被判囚超6年。法官審判時認為,是該母親令兩名女兒成為激進分子,故須火速重判。筆者翻查故紙堆,卻未找到英美主流媒體對該案案犯的任何同情之詞。

香港輿論環境受英美影響很深,加之本港傳媒良莠不齊,導致港人很容易在「信息迷宮」中迷失自我。值得肯定的是,曾被市民痛罵「一日一蘋果,真相遠離我」的「毒蘋果」《蘋果日報》終於停刊,特區政府及本港有識之士應藉此重塑輿論環境,讓客觀公正的聲音獲得更多傳播途徑,讓偏激煽暴的聲音失去「麥克風」,進而使極端思潮在港失去土壤。

保持耐心 重振香港精神

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慶祝中共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提及港澳時,落腳在「維護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長期繁榮穩定,既是港人所願,也是中央所盼。可喜的是,香港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9%,結束連續六個季度收縮的走勢,以當時市價計算的香港本地居民總收入也同比上升7.5%。

更加難得的是,今年以來香港失業率已出現「三連降」,疫情下的民生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特區政府及建制派團體已開始向教育、住房等深層次社會矛盾開刀,中央也明確將大力支持香港解決這些難題,「大破」後的「大立」將十分可期。正如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事實將繼續證明,只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扮演更積極角色,香港定能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不斷解決經濟民生領域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廣大市民。

香港由亂入治的局面來之不易,由治及興的過程亦任重道遠,各界還應保持耐心。如今社會重返安定,港人應藉此重新振奮精神,讓拼搏、團結、友善代替頹廢、偏激、冷漠,讓香江之上重返一團和氣。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