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海地:一個失敗國家對拜登的考驗(2021.8)

發布日期:2021-10-04

☉文/胡后法

海地總統莫伊茲遇害事件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拜登政府對海地局勢保持低調,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干預意向。至今,只是派出了一個技術小組前往海地,其主要任務是實地評估莫伊茲遇刺事件後海地的安全形勢和相關需求。在提交評估報告後,拜登總統再視情況作下一步決定。美國對海地局勢的態度如此謹慎,折射出拜登政府當前內外政策的困境。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美麗的風景、快速的經濟發展,任何國家都希望通過這些美好的事物揚名於世。然而,有一個國家卻總是以負面事物讓世人感到驚訝,這個國家就是海地。至今,海地依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難以想像的是,海地的不少窮人買不起食物,只能將當地的泥土,加上少許鹽,做成「泥餅」充飢。這只是海地讓世人驚訝的一個小例子。近來,在國際上感知度極低的海地卻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7月7日,海地總統莫伊茲在家中遇刺身亡,讓海地在世界上「大出風頭」。

「治理失敗」的悲哀

海地是北美洲的島國,其原住民為印第安人,總人口1100多萬,黑人佔90%。海地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國家,建國二百多年來的歷史充滿了血淚與苦難。它先是被大航海時代的哥倫布發現,16世紀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後又被迫向法國割讓部份領土。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擺脫了殖民統治,於19世紀初宣布獨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海地一直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貧困率高達75%,多數民眾都為文盲,人均壽命僅53歲。

海地有着輝煌的反殖民主義歷史,一個勢單力薄的小國能夠戰勝強大的西班牙和法國的殖民入侵,無論如何是一個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事實。然而,二百多年來,海地並沒有傳承反殖民主義的頑強精神,在建設國家的事業中沒能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國家長期陷入內亂而無法自拔,人民始終未能擺脫極端困苦的境地,國際上普遍將其視為「治理失敗」國家,以致在聯合國的有關會議上受到「點名批評」。

自1804年獨立以來,海地始終沒有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時而總督、皇帝,時而國王、總統,政體隨着統治者的變化而不斷切換。200多年來,海地國內的動盪與內亂幾乎從未停止。政府腐敗無能,社會民不聊生,人民貧困潦倒,政黨多如牛毛,政府頻繁更迭,武裝叛亂成家常便飯。在海地政界,台上的人忙着兩件事:撈錢和平叛;台下的人忙着一件事:盡快把台上的人拉下馬。這是人們對海地日常政治運作最真實的寫照。

莫伊茲總統遇刺以來,海地已陷入新的混亂。參議院任命現任議長蘭伯特為臨時總統,而臨時總理克洛德·約瑟夫則堅持自己代理總統的地位,但卻遭到參議院的否決。自莫伊茲遇害後,約瑟夫在警察和軍隊的支持配合下接管了政府,履行着代理總統的職權,並得到聯合國和美國的明確支持。約瑟夫表示,他將維持莫伊茲遇害前計劃的選舉日程,其中包括9月26日舉行的總統和國民議會選舉。他還表示將致力於就新憲法進行全民公投。

然而,約瑟夫的地位已遭到反對派的嚴峻挑戰。海地參議院通過決議,宣布約瑟夫在總統被害後已被免職。參議院的決議還稱,蘭伯特的任期將持續到2022年2月7日,即遇害總統莫伊茲的任期結束之日,蘭伯特的主要任務是召集和組織大選。

據最新消息稱,殺害莫伊茲的是一個由28人組成的僱傭兵團隊,其中18人為哥倫比亞人,2名為海地裔美國人。目前已有20人因與暗殺總統事件有關而被捕,另有3 人已被擊斃,還有幾名嫌疑人依然在逃。聯合國安理會對莫伊茲的遇害表示震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等多國領導人分別表達悲痛和譴責。至今,暗殺莫伊茲的案情還未完全明朗,暗殺團隊由誰指派和委託,以及暗殺動機等也說法各異。暗殺事件依然籠罩在撲朔迷離之中,海地全國一片迷茫,國家實際處於無政府狀態。

由於包括總統在內的海地政府官員以腐敗透頂而著稱,海地民眾對莫伊茲的身亡沒有表達多少悲情,因為他們在統治者身上看到的只是獨裁和暴政。例如,從1957年到1986年,杜瓦利父子相繼統治海地近30年,在海地實行恐怖式獨裁,讓海地老百姓受夠了腐敗政府的禍害與殘暴。在海地民眾看來,不管誰上台,都是變本加厲地剝奪人民財富的腐敗分子,因此他們早已失去對政府的信任。

海地總統莫伊茲的遇害在華人社會引起格外關注,一是因為海地是台灣地區僅有的幾個「邦交國」之一。台灣為拉攏海地,費了不少心思,付出了不少銀子,三年前莫伊茲還曾訪問過台灣,而總統遇刺會不會引發海地與台灣關係的變化,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二是此次參與暗殺的11名殺手竟然闖入台灣駐海地代表處的大樓內,警方隨後在代表處將其全部抓獲。這一「巧合」無疑增添了華人社會對事件的關注度。

拜登對海地態度謹慎

莫伊茲遇害的背景雖然十分複雜,但大國勢力介入的跡象並不明顯。事件發生後,因暗殺者中有美國毒品管制局特工,其中還有2名海地裔美國人參與,有人懷疑事件可能與美國有關,但拜登政府第一時間就予以否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向新聞界宣布,美國毒品管制局與暗殺事件沒有任何關係。從莫伊茲總統的親美政治傾向推斷,美國涉嫌的可能性幾乎可以排除。五角大樓雖然承認,少數被拘留的參與事件的哥倫比亞人曾參加過美國過去的軍事訓練和教育項目,同時也是哥倫比亞軍隊的現役成員,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是受到美國指使而進行了暗殺。

莫伊茲遇害後,海地政府多次與美國政府聯繫,希望得到美方援助。海地臨時總理約瑟夫親自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請求美國提供安全支持。約瑟夫辦公室還給美國駐海地大使寫信,希望美國派遣軍事人員協助海地恢復秩序。但是,拜登政府態度十分謹慎。美方只表示會全力協助海地政府對暗殺事件開展調查,但拒絕海地政府提出的派兵請求。拜登總統也明確表示,向海地派兵目前「不在議程上」。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對海地實行軍事佔領和政治干預。1915年,美國為推翻反美的泰奧多爾總統,支持海地將軍薩姆發動政變,但薩姆上台後推行殘酷的高壓政治,引起巨大民憤和反抗,薩姆最後被憤怒的民眾殺害。為防止再次出現反美總統,美國政府採取 「迅速行動」,派兵佔領海地首都。當年8月,海地舉行了在「美國刺刀下」的總統選舉。由此產生的總統,理所當然地只能充當美國的傀儡。

從此,海地的海關、國庫與銀行以及主要行政機構都由美國控制。海地政府還被迫與美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海地─美國公約》。根據公約,美國代表擁有對海地政府決策的否決權。在近20年的軍事佔領期間,美國在海地實行種族隔離、強迫勞動、宗教迫害、設立集中營等大量非人道政策,犯下了大量暴行。美軍的佔領激起了海地民眾的強烈反抗,並曾爆發兩次大規模起義,但都遭到美軍的鎮壓。

美國在海地的非人道行為也在美國國內遭到了強烈批評,一些社會團體要求政府結束對海地的佔領。在內外壓力下,美國政府從1932年開始逐步從海地撤軍。回顧歷史,美國以人道主義的名義佔領海地,卻實行暴力鎮壓和高壓政治,沒有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改善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撤離海地60年後的1994年,美國再次干預海地內政,向海地派出20000名士兵。在美軍的支持下,之前被推翻的阿里斯蒂德總統重回海地擔任總統。美國雖然最終撤出了在海地的駐軍,但這個可憐的國家一直是美國「門羅主義」的受害者。在美國看來,美洲永遠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和戰略後院,因此不允許外來勢力進入,美洲國家必須置於美國的控制之下,美洲國家的政權必須掌握在親美領導人手中。

然而,此次莫伊茲總統遇害後,拜登政府對海地的政策似乎有所改變。至今,拜登總統對海地局勢一直保持低調,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干預意向。至今,只是派出了一個技術小組前往海地,其主要任務是實地評估莫伊茲遇刺事件後海地的安全形勢和相關需求。在提交評估報告後,拜登總統再視情況作下一步決定。

美國對海地局勢的態度如此謹慎,折射出拜登政府當前內外政策的困境。首先,在美國看來,海地雖然是美國的「政治後院」,但相比國際格局發生的巨變,海地目前對美國並無足夠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對美國鞏固全球霸主地位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加上也沒有其他國家欲與美國在海地爭奪勢力範圍,故無必要直接介入海地內亂;其次,國內事務是目前拜登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嚴峻的抗疫形勢,黨派和族群間的尖銳對立,已使拜登政府焦頭爛額,致使政府沒有精力用於制定新的全面的美洲政策;三是抗衡中俄、重建西方聯盟體系是目前拜登政府的頭號外交任務,而在美國當前的戰略大棋盤上,海地實屬無足輕重、微不足道。

美國雖然目前沒有向海地派兵的意向,但美國不會放任海地局勢失控,美國也不會允許一個反美的海地總統上台。作為美國近期對海地政策的主要目標,一是防止局勢失控,支持代理總統克洛德·約瑟夫維持局面,穩定形勢;二是確保海地年內舉行的總統和議會選舉平穩進行,防止出現大的動亂;三是防止反美人士上台,確保親美派政治人物擔任新的海地總統。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