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萍踪

首頁 > 最新文章 > 海角萍踪

莫扎特與「共濟會」(2021.8)

發布日期:2021-10-04

☉文/沈大力 法國

薩爾茨堡的「歌劇與古典音樂節」今年迎來一百年華誕,重踏莫扎特的足跡。筆者少年時代練習小提琴,老師教的第一首樂曲正是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來到薩爾茨堡蓋特累頓街九號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誕生的樓房──現今的莫扎特博物館,見到音樂家使用的第一把兒童提琴陳列其中,不禁追懷莫扎特的童年。

百年華誕,重踏莫扎特的足跡

孩提時的莫扎特十分頑皮,有時在演奏中突然離開鋼琴,去逗小貓或騎木馬玩耍。1762年,他和姐姐隨父沿薩爾茨赫河和多瑙河而下到維也納開演奏會。他們受哈勃斯堡王朝皇帝弗朗索瓦一世和皇后瑪麗·黛萊絲邀請,去到斯楚布魯恩皇宮演出。弗朗索瓦一世戲稱莫扎特為「我的小魔術師」,可莫扎特竟然置若罔聞,要求皇上把聲名顯赫的宮廷樂師喬治·克里斯多托夫叫過來,讓他在自己看譜彈奏時翻頁。他說克氏「能夠做到」,言下之意是弗朗索瓦一世幹不了這個營生。這之後,皇后和她的幾個孩子約小莫扎特前去參觀他們居住的套房。從薩爾茨堡來的頑童滑倒在打蠟地板上,比莫扎特大兩個月的瑪麗·安朵奈特忙將他扶起來,可小東西沒有一聲道謝,反說要娶伊為妻。眾所周知,瑪麗·安朵奈特後來成了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了斷頭臺。莫扎特的父親對人說,在維也納那一回,他的寵兒還跳上瑪麗的膝頭,猛親了她一口。非禮如此,令旁觀者驚詫。

莫扎特自幼厭惡虛偽,不屑奴顏事權貴。長大後,他曾寫信給父親表示:「親愛的爸爸,請您別在旁人面前表現出屈辱。」他的好友約瑟夫·海頓的弟弟米切爾有一次因酗酒耽誤了薩爾茨堡大主教委託的創作任務,莫扎特挺身而出,譜了兩首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以米切爾的名義交差,使其免受主子霸凌。1763年,莫扎特和姐姐到俄羅斯,受到沙皇盛情接待。小小年紀的音樂家覺得俄國貴族浮誇,說:「只有貧賤者能表現出真正的友誼,富人根本不懂得情誼二字的含義」。年底,姐弟倆跟隨父親應邀到凡爾賽宮,為路易十五舉行了多場王家演奏會。

莫扎特11歲時在薩爾茨堡的聖彼得埃爾大教堂演出了自己的拉丁歌劇《阿波羅與雅辛托斯》。他曾服務於薩爾茨堡大主教戈羅萊多,在大教堂裡經年彈奏管風琴。1772年,主教受爵儀式上,演奏的是他譜寫的《戲劇夜曲》。在薩爾茨堡繼位君主珂羅拉多大主教眼裡,莫扎特無異於家庭僕從,雖然才華橫溢,終究是由他役使的一個奴才。莫扎特的出遊,必須獲准於主子,他要去意大利和維也納演出,請假都很不容易。這種主僕關係讓有獨立意識的藝術家十分難堪。1771年到1777六年間,莫扎特擔任宮廷樂隊指揮,受制於大主教,規定他一般只能為宮廷和教會譜曲。莫扎特向珂羅拉多提出到外地演出的申請,後者藉口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要在他登基紀念日出遊到薩爾茨堡,這期間宮廷所有樂師不得缺席,而予以拒絕。青年莫扎特越來越難以忍受主子的淫威,毅然遞上辭呈,果斷脫離了薩爾茨堡君主宮廷,在維也納甘當一個普通樂師。他勤奮勞作,每日黎明即起作曲,還給幾個富家子弟教授鋼琴課,維持獨立後的生計。

在維也納,莫扎特跟音樂家韋伯一家過往。莫扎特心儀「歌聲動人心弦」的大女兒阿樂霞,可後者並不鍾情於他。莫扎特後來娶其三妹康斯坦絲為妻,婚禮在維也納聖艾蒂安大教堂舉行。

《魔笛》被視為「共濟會」的寓意歌劇

莫扎特秉性純樸,酷愛自由,雖備受歐洲各國封建貴族追捧,始終不甘當權貴走卒。他嚮往一個平等仁慈的世界,於1784年12月在維也納沖出奧皇約瑟夫二世的控制和迫害,加入秘密會社「共濟會」,成為一名積極成員。他把該組織的宗旨貫穿於自己的音樂創作裡,完成了大合唱《共濟會的歡樂》,共濟會會員齊唱這支頌歌夾道歡迎他,稱他為「我們可敬可愛的兄弟」。莫扎特鳴誓要譜寫的《魔笛》被視為「共濟會」的寓意歌劇,充溢着古代希臘和埃及的神奇靈感,宣示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其時,羅馬教廷查禁共濟會。1808年到1918年,在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和首相梅特涅統治下,所有的秘密會社均遭解散。共濟會被迫轉入地下,但莫扎特至死不肯退出,最後還是由共濟會為他致悼辭送終。

莫扎特與共濟會的緣分始於童年。他患天花時,為他治病的醫生沃爾夫就是一位傑出的共濟會會員。翌年,莫扎特一家結識了另一位共濟會士安·梅斯麥爾醫生,建立了親密友誼。莫扎特的第一部歌劇《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就是在梅氏邸宅的花園裡演出的。幾年後,共濟會光照派會員奧托·梵·蓋明根邀請莫扎特為他根據伏爾泰作品改編的一出埃及傳奇譜曲,並介紹莫扎特入會。在莫扎特影響下,約瑟夫·海頓也成為會員。共濟會光照派經常在薩爾茨堡近旁一座孤立的艾根山洞裡活動,莫扎特受影響日深。他的妻子康斯坦絲在夫婿去世後透露,逝者生時曾經草擬過一幅起名為「山洞」的秘密會社藍圖。據說,那座艾根山洞就是爾後作曲家譜寫歌劇《魔笛》中「水簾洞」的靈感源泉。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應歌劇劇本作者艾瑪紐埃爾·席卡奈德之請,在貧病交加的困難環境下譜出的,於當年9月30日首演前幾天才趕完最後寫的「序曲」。歌劇源於一個東方故事,本質上反映的是盧梭的啟蒙哲學,旨在歌誦共濟會的友愛、平等、和諧和慈悲理想。大詩人歌德也是共濟會會員,評論道:「絕大多數觀眾會賞識這部歌劇,知情者能感受到它高潔的含蘊。」

《魔笛》在維也納演出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但它卻是作曲家給自己最後的慰藉。多年後,還是莫扎特的同鄉卡拉揚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隆重推出歌劇《魔笛》,使之具備了相當的聲勢。莫扎特譜寫《魔笛》的木屋原先在維也納城郊,後於作曲家50周年冥辰時遷址回鄉,並樹立了紀念碑。鮮為人知的是,莫扎特死後沒有墳塋,遺體曾被拋進公共墓穴裡,形同孤魂野鬼一般遭際。

《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演出較多的作品,因含有反封建貴族傾向,一度在布拉格遭禁演,但卻轟動了巴黎。繼而,莫扎特又譜出《唐·喬萬尼》,即《唐璜》,親自指揮演出獲得好評。除歌劇外,莫扎特一生還創作了豐富的小夜曲、羅曼司舞曲、室內音樂、協奏曲和交響樂。大量作品演奏至今。1791年7月,莫扎特譜寫《魔笛》期間,接手為某無名氏作「追思曲」,不料,這首本為他人所寫的未完成哀歌,成了莫扎特的絕筆,即他留給後世的《安魂曲》。莫扎特被譽為歐洲十九世紀奧地利最富才華的音樂家,畢竟是身後名望,他的在天之靈未必能夠有所感知。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