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台灣民眾黨發展現狀及前景(2021.10)

發布日期:2021-10-28

☉文/莫能御

今後,民眾黨能否成為廣大中間選民心目中的最佳選擇,是決定該黨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短期看,民眾黨在2022年「九合一」選舉和2024年「大選」中斬獲多少直接影響該黨繼續成長還是陷入萎縮。

柯文哲自2014年11月當選台北市長以來,政治行情起伏不定。由柯發起成立的台灣民眾黨也呈現出曖昧不明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在2020年「大選」中獲得158.8萬張政黨票,成功躋身「立法院」第三大黨,並在後來部份民意調查中展現超過國民黨、躍升島內第二大黨的勢頭;另一方面,受柯文哲個人聲望波動、藍綠惡鬥擠壓「第三勢力」生存空間等因素影響,該黨獲得的支持度基本在10%的範圍上下波動,也未培養出能引領風潮新的政治明星,政黨存在感和社會影響力離國民黨、民進黨尚有較大差距。然而,自5月台灣爆發新一輪疫情至今,柯文哲及民眾黨所獲支持大幅升高,似有從「半死不活」到「生龍活虎」演變的趨勢,也被認為在2022年、2024年兩次選舉中有扮演一定角色的可能。

一、疫情衝擊下台灣政局新變化

(一)民眾對蔡英文執政滿意度下降,對民進黨支持度降幅明顯。2020年5月蔡英文連任後,民進黨當局逐步陷入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破壞藻礁、黨內黑道分子販毒、大範圍停電事件頻發等一系列爭議中。新一輪疫情出現,對本已結束「民意蜜月期」的民進黨當局更是雪上加霜。一是民眾對蔡英文、蘇貞昌的滿意度下降。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和《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蔡、蘇兩人聲望均出現「死亡交叉」,即民眾滿意度低於不滿意度。親藍的TVBS和國民黨智庫民調更顯示,民眾對兩人的滿意度已低於不滿意度10%以上。近期,隨着島內疫情緩解和防疫警戒降級,多家民調顯示蔡、蘇聲望有所回升,但仍在低位徘徊。二是民眾對民進黨的支持流失。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7月中旬,民進黨支持度降至28.2%,比3個月前減少15%,創下2018年12月以來最低紀錄,相當於流失近300萬名支持者。《美麗島電子報》民調也顯示,7月底,有50.1%的民眾對民進黨反感。三是其他重要人物光環褪色。有民進黨「大阿哥」之稱的鄭文燦,由於發生在桃園的華航諾富特酒店群居感染事件成為疫情爆發破口,聲望受到嚴重影響,在「六都」市長防疫表現評價中處於「後段班」,進而減損在2024年民進黨內接班競爭中的優勢。被民進黨作為台北市長候選人培養的陳時中,也因疫情蔓延擴散、防疫舉措失當、疫苗政策混亂等原因漸失光環、走下「神壇」。

(二)自認中間選民的比例增大,民眾對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支持度快速上升。一是中間選民成為「第一大黨」。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7月中旬,認為自己是中間選民者達48.2%,比3個月前飆升12%,創下2016年5月以來第二高紀錄。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調顯示,認為自己是中間選民者達44.4%,高於民進黨的支持者比例。二是柯文哲聲望重新走高。自柯放棄參加2020年「大選」後,輿論聲量和民眾支持度大幅低落,甚至一度被邊緣化。近期,柯的輿論聲量和民眾支持度出現翻轉,不僅在「六都」市長網絡聲量中拔得頭籌,而且在一些民調中所獲滿意度重新超過不滿意度。在針對2024年「總統」合適人選的多個民調中,柯基本上與國民黨的侯友宜和民進黨的賴清德「三足鼎立」。三是民眾黨異軍突起。在台灣民意基金會和國民黨智庫民調中,民眾對民眾黨的支持度分別升至15.6%和14%,且多數民眾黨支持者「感到自己和兩大黨支持者有明顯區隔」,顯示民眾黨已樹立起「主體意識」。其他民調也顯示,民眾黨支持者中,過半是中間選民。

此外,國民黨在江啟臣領導下,無法有效統御黨內各方,散、亂、弱、離局面更形惡化,黨籍縣市長、「立委」對黨中央的離心力增強。當前,國民黨理想信念依舊缺失,黨內互打仍然嚴重,以黨主席「大位」為標的內部權鬥加劇,尚未根本扭轉頹勢,致使它在民進黨執政出現諸多嚴重錯誤時未討到太多便宜。侯友宜、盧秀燕等黨籍縣市長雖得到較廣泛認可,但均以「專心市政」為由刻意不碰黨務,所獲民意支持也難轉移到國民黨身上。

二、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聲勢上升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柯文哲憑藉醫學專業背景,猛烈批評民進黨當局防疫措施、疫苗政策、紓困效果,提出一系列專業、中肯的主張和建議,並在台北市採取廣設快篩站、指定防疫旅館、編列購買疫苗專門預算等務實舉措。柯言辭犀利,敢說真話,「如疫苗足夠,台灣怎會有疫苗特權階級」「民進黨對付疫情都沒像對付我這麼用心」等直言直語點中要害,引起民眾共鳴。同時,民眾黨在「立法院」要求提高採檢量能,優化紓困方案,精準運用預算,增加補助額度,追查當局錯誤隔離措施決策過程等,與柯文哲相呼應。據台灣學者張宗佑通過網絡大數據研究,柯帶領台北市施政團隊和「立法院」民眾黨團,正面對抗民進黨當局,與江啟臣等國民黨人士「毫無建設的批評」,更能抓住民意走向。

深層原因是:柯文哲一貫主張「科學、理性、務實」,他與民眾黨據此對島內施政、兩岸關係、對外關係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基本看法。因此,柯與民眾黨聲勢不僅跌而不墜,並在一定條件下迎來反彈。

(一)主張跨越藍綠,標榜中道理性。柯文哲從政伊始,就自詡「白色力量」,要求「推倒藍綠高牆」;奉行「政治上朋友要多,敵人要少」,跟各方均可合作,關鍵看議題;具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和新黨背景的人,主張統一、「獨立」和維持現狀者,均並存于台北市施政團隊之中。柯要求尊重專業,重視民生問題,強調討論是非對錯而非「一天到晚想選舉」,反對民進黨強化「綠色恐怖」、戕害民眾權利自由。柯還稱,作為一名政治人物,終極目標是讓老百姓過更好的生活。在柯影響下,民眾黨高喊「起造新台灣」,將自己定位為制衡「一黨獨大」和「兩黨惡鬥」的政黨,推崇「柯(科)學治理」,關注公平正義,照顧弱勢群體,抨擊民進黨執政諸多弊端,批評藍綠兩黨「為反對而反對」,營造出自己的問政風格。因此,民眾黨既未一邊倒向民進黨,也未完全與國民黨站在同一陣營,而是就事論事,根據議題再決定與哪一方合作。一個典型事例是,2021年底即將舉行的4項「公投」中,民眾黨打出「兩好兩壞」(對反對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珍愛藻礁2項投贊成票,對「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2項投反對票)的口號,以吸引不滿藍綠兩黨的中間選民。

(二)主張「台灣主體」,迴避統「獨」爭議。這是柯文哲「科學、理性、務實」理念在兩岸關係上的表現。柯和民眾黨具有濃厚的「台灣主體意識」,認為「如果『統』『獨』兩個字分別代表國民黨和民進黨,那麼『台』字代表民眾黨」。柯表示,「天然獨」這句話不對,應叫「天然台」。基於此,柯既不支持統一,也不贊成「獨立」,表示「中間才是重點」。民眾黨也未對統「獨」議題提出明確主張。據台北市議員林國成分析,柯的理念實際上與綠營接近,但較務實,與民進黨「台獨」主張不同。這些年來,柯秉持「兩岸一家親」的態度,與上海市開展市政交流,有助於緩和兩岸緊張局勢。柯還指出「台獨是假議題」,也未積極配合民進黨當局推動「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基於「台灣主體」,柯和民眾黨對大陸一些舉措常有指責和攻擊。例如,在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上,柯表示「都感受不到善意,這是大問題」,民眾黨也「正告中國勿以農業貿易作為政治手段」。又如,柯針對解放軍戰機巡航台灣海峽稱,「中國不管做什麼都讓台灣人不高興,派戰機飛來飛去,不讓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這些對大陸抱有敵意的言論,符合具強烈「台灣主體意識」的民眾心理,迎合了「反中」民粹。

(三)主張親近美國,反對一味崇媚。這是柯文哲「科學、理性、務實」理念在對外關係上的表現。柯提出「親美友中靠日」論述,欲左右逢源、獲得最大好處,因此不會像民進黨那樣一面倒向美國。近期,柯多次對美國、日本向台灣捐贈疫苗予以感謝,在與新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會晤中表示,希望再度出訪美國,借經貿、醫療、教育、文化等多元領域交流,增進台北市與美國重要城市的關係。另一方面,柯與民眾黨對美「挺台」是基於自身利益需要有較為清醒的認知,因此反對以犧牲台灣利益為代價向美國讓步,也不願把所有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柯與民眾黨反對民進黨當局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反對高額購買美國二手武器。前段時間,美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和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先後發表「不支持台獨」言論,柯認為,這是「預料中的事」,他不希望台海任何一方因為冒進造成衝突;民眾黨「立委」高虹安也表示,這其實是美國數十年來既定的「一個中國」政策內涵,「或許是美國不讓民進黨或『台獨』支持者過於暴衝的重要訊號」。針對美軍撤離阿富汗一事,柯表示,「還是要自立自強,靠自己比較安全」。

三、台灣民眾黨發展前景

當前,台灣社會已逐漸形成厭惡藍綠惡鬥的民意氛圍,不少選民已從藍綠基本盤中跳脫出來,成為更具獨立自主意識的中間選民,這實際上是有利於民眾黨發展壯大的。理論上,這一民意必然會選擇一個政黨作為代表。過去,新黨、親民黨打出「第三勢力」旗幟,分別以黃、橘作為自己代表色,以與藍、綠形成區別,盡可能多地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但最終沒有成功,均走向泡沫化。今後,民眾黨能否成為廣大中間選民心目中的最佳選擇,是決定該黨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短期看,民眾黨在2022年「九合一」選舉和2024年「大選」中斬獲多少直接影響該黨繼續成長還是陷入萎縮。

(一)有利條件。一是中間選民比例擴大。民進黨施政績效不彰,國民黨振衰起敝難度很大,對「第三勢力」各黨較為有利。二是開始注重深耕基層,強化與地方連結,擴大在非都市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民眾黨已設立12個縣市黨部,它們成為該黨經營基層的抓手,並將2022年選舉重點放在爭取更多縣市議員席次上,同時也將視情推出個別縣市長參選人。三是積極拉攏藍綠政治人物,初步展現縱橫捭闔的能力。一段時間以來,柯文哲注重從各方聚集人才,除邀請多位綠營人士擔任台北市局處長外,還加大對泛藍陣營的挖角力度,黃珊珊、蔡炳坤、謝立功、黃文財等均是「棄藍(橘)投白」的代表人物。同時,民眾黨擁有5席「立委」,可在「立法院」發揮關鍵少數作用;例如,今年3月各委員會召集委員選舉中,民眾黨採取「以最小妥協爭取發展最大空間」的策略,在經濟、教育、衛生環境等委員會支持民進黨,換取後者在交通委員會的支持,使「立委」邱臣遠成功出任交通委員會召集委員。四是強化政黨建設。近期民眾黨臨時代表大會通過章程修訂案,明定黨員有繳交黨費義務,預計年內可收黨費逾千萬元新台幣;民眾黨還設立特種黨部──交通黨部,以監督島內公共工程、揭露弊端。五是爭取青年支持。柯與民眾黨的支持者中,以青年居多。民眾黨提出的「修憲」議題也集中在「18歲公民權」和廢除「考試院」「監察院」上,有利於進一步贏得「首投族」支持。

(二)不利條件。台灣現行選制較有利於兩大黨,民眾黨等小黨在選舉中常面臨被兩大黨夾殺的困境。除此之外,民眾黨發展的劣勢還有:一是被認為「沒有中心思想」,尤其是兩岸政策未設置終極目標。一個政黨在台灣發展,需對兩岸政策明確定位,很難「兩面討好」,更躲不過大陸出的「九二共識」必考題。每次「大選」,由於藍綠對立激化,中間選民中偏藍、偏綠者各自歸隊,只有對兩岸政策作出清晰表態,才能避免在選戰中被邊緣化。此外,由於「沒有中心思想」,民眾黨有時被視為「小藍」,有時被視為「小綠」,難免外界對該黨的「投機」之譏。二是政黨基礎尚不牢固。柯文哲與民眾黨「空軍」(網絡)優勢明顯,但「陸軍」(組織)力量薄弱,在縣鄉影響力遠不如都市區,現階段也不具備奪取縣市長席次的實力。三是個人色彩太強。待柯2022年卸任後,失去既有平臺與資源,將嚴重影響民眾黨發展。柯在2024年會否參選「總統」和參選後得到多少選票,均牽動民眾黨發展狀況。更嚴重的是,柯手下沒有強將,該黨暫未出現新的政治明星,人才出現斷層。例如,在台北市長選舉民調中,柯屬意的接班人黃珊珊並不佔優,甚至傳出柯把黃當做選舉交易籌碼的說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