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歐盟對華政策:自主還是跟風(2021.10)

發布日期:2021-10-28

☉文/胡后法

隨着中國競爭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中歐經貿合作的互補性將呈減弱之勢,而競爭性將更加顯現。中歐關係將迎來新格局,中國長期以來的弱勢地位可望逐步改變,歐盟能否接受這種變化,將直接影響未來中歐關係的走勢。但從長遠看,中國近幾十年來堅持的「互利共贏」的對外關係準則將有助於消除歐盟對中國的戒心和敵意,使中歐關係保持良性發展的總趨勢。

9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設宴款待即將退出政治舞臺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回顧近幾年世界和歐洲的政治風雲,兩人一定感慨萬千。無論是影響歐洲地緣政治的英國「脫歐」,還是令歐洲人氣憤的特朗普霸凌外交;無論是牽動人心的難民危機,還是生死攸關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個個歷歷在目的重大事件,給歐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打擊。

然而,與上述這些事件相比,一場剛剛燃起的地緣政治風暴才是對歐美關係的最嚴峻考驗,這就是美國與英國、澳洲宣布成立新的印太聯盟,該聯盟取名「奧庫斯(AUKUS)」。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該三邊安全聯盟實際上是印太版的「小北約」。根據三國簽署的協定,澳洲將廢除向法國購買500多億歐元潛艇的合同,而改由美、英協助澳洲製造至少8艘核潛艇。消息一傳出,立即引發全球震驚,特別是作為美國重要盟國的法國作出迅速反應,強烈抨擊美、英、澳的「背叛」行為,並宣布召回駐美、澳大使,堪稱法國外交史上罕見的強硬反應。可以預料,這場「奧庫斯」風暴將成為百年變局的重要事件,對美國的霸權地位和國際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而歐盟的對華政策也將在這場風暴中經受「洗禮」。

美國牽制歐盟對華政策

歐洲一直是世界地緣政治的重要板塊,也是大國爭奪的戰略要地。二戰以來,美國將歐洲視為最重要的勢力範圍,並牢牢將其控制,而北約是美國控制歐洲的主要管道。通過北約,美國主導着歐洲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軍事上,歐洲始終依賴美國的保護。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一致,成為美歐「牢不可破」關係的紐帶和基礎。同時,美國在經濟上也為歐洲提供支持,通過深化經貿關係實現利益捆綁。

歐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最終組織形式,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家集團。歐盟是純粹的歐洲人自己的組織,其目標和利益同美國並不完全一致,因此有時難免與美國產生矛盾,但這種矛盾並不是對抗性的,總體上雙方始終維持着盟友關係,歐盟的對外政策一直沒有脫離由美國主導的軌道。但冷戰後,歐美關係出現裂痕,特別是近年來,國際力量對比發生巨變,美國霸主地位受到動搖,致使美國政治經濟出現強烈的戰略焦慮。

特朗普執政期間,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推行單邊主義的霸凌政策,不僅把世界弄得無所適從,也引起歐盟國家的極大反感,歐美矛盾不斷升級。拜登上臺後,高喊「美國回來了」的口號,試圖全力修復被特朗普破壞的美歐關係,聲稱要把團結盟國、共同對付中俄作為對外政策的頭等任務。然而,拜登入主白宮後,口號雖然變了,「美國優先」的本質沒有變。歐盟國家曾經對拜登政府徹底擯棄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充滿期待,但冬去夏來,歐美雙方並沒有迎來盟友關係更加堅固的「秋天果實」,歐盟依然難以重建對美國的信任。

拜登上臺後,美國將中國和俄羅斯樹為西方最危險的對手,企圖以此凝聚力量,在國際上打造共同抗擊中俄的「戰略聯盟」,挽救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由此,對華政策成為考驗歐美關係的重要因素。美國把對華政策是否強硬作為衡量盟國對美態度的標準。為了抵制中國華為的5G技術,美國幾乎動用所有外交資源,向西方盟國施加了巨大壓力,想方設法動員盟國構築反華聯盟。

歐盟和美國雖然擁有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但在不少外交領域所追求的目標和美國並不一致。美國的所有國家行為都是圍繞着維護和鞏固霸權地位,而歐盟追求的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強大的國際競爭實力以及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歐盟反對美國的霸權行徑,不希望成為美國的「政治附庸」。近年來,主張歐洲「戰略自主」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是歐洲「自治」最強有力的主張者和推動者,多年前他就呼籲歐洲在安全事務上建立「自主行動的能力」,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但從目前看,歐洲並沒有具備「戰略自主」的能力,主張歐洲自治的政治力量還較薄弱,多數成員國領導人都認為歐盟實現自主獨立是不切實際的。

雖然不久前美國從阿富汗的倉皇撤離使歐盟國家切身感受到美國已經不再是可靠「盟主」,增強了歐洲人強化自主防務的意識,但多數歐洲人並不感到已經具有與美國「分道揚鑣」的條件。從總的趨勢看,歐盟的獨立意識從想法變為現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歐盟與美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緊密關係不大可能出現根本性改變,尤其在防務方面對美國的依賴在未來中短期內仍將是國際格局中難以改變的現實。

近年來的事實證明,歐盟在對華政策方面無法完全擺脫美國的牽制。每當歐盟在對華關係上邁出過大步伐時,美國就會出手予以制約。例如,2020年中國與歐盟結束中歐投資協定後,美國便開始攪局,最終通過製造所謂新疆「種族滅絕」的彌天大謊而將協定凍結。

歐盟強化對華競爭意識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中歐雙方都將發展經貿合作視為雙邊關係的重要支柱。無論是貿易往來,還是技術合作,中歐相互之間始終持開放態度,為不同制度間發展良性關係樹立了典範,而導致中歐經貿關係快速發展的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是歐洲國家普遍主張自由貿易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作為世界資本主義的主要發源地,歐洲國家始終把開拓海外市場作為國家長遠戰略,將對外投資作為和平時期實現利益擴張的主要手段。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斷擴大商品和資本輸出是歐洲國家的立國之本,是由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制度所決定的。因此,歐洲國家幾十年來一直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並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是中國無與倫比的巨大市場對歐盟國家具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的消費能力和資本吸納空間是全球無可替代的。雖然歐盟並不認同中國的政治制度,但歐盟國家認為,通過與中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可以促使中國社會的變化,最終走上與西方國家政治同化的道路。基於這一原因,歐洲國家自始至終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並將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視為振興歐洲經濟的重要選擇。

三是中歐經貿關係的互補性很強,由於中國最初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中國經濟的優勢在於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和低廉的生產成本,歐盟的優勢則是領先的技術、高端的產品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對華經貿合作,只會給歐盟帶來豐厚的回報,不大可能影響歐盟自身的競爭地位。

然而,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對外競爭力不斷提升,在某些領域,趕上甚至超過了歐盟國家的水平。雙方經貿合作的互補性雖然依然存在,但中國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技術對歐盟國家形成了競爭壓力,致使歐盟國家開始反思與中國合作的利弊。一些國家的對華態度也開始由過去的「擁抱中國」轉向「防範中國」,在個別問題上甚至制約和打壓中國。歐盟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日益突顯。

面對美國近年來對華政策的日趨強硬,歐盟國家從開始的觀望逐漸變為迎合美國,在有些問題上甚至開始追隨美國的政策,如在香港、新疆、台灣等涉及中國領土主權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歐盟越來越表現出迎合美國的趨勢,出臺了不少不利於中歐合作的政策,官方和民間主張遏制中國的聲音近年來也明顯增多,對華強硬的姿態日趨明顯。

歐盟對華關係上的趨硬,一方面有美國施壓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歐盟自身的戰略考慮。從歐盟的角度看,中國趕超西方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成為歐盟的全方位競爭對手指日而待。因此,從實力競爭的需要出發,歐盟並不願意看到中國超越自己。與美國一樣,歐盟同樣希望阻止中國成為對歐盟構成威脅的超級大國。而要消除中國的競爭威脅,就要遏制中國的快速發展。因此,歐盟近年來出臺的對華強硬政策,看起來是配合美國的對華戰略,實際上卻是歐盟自身外交戰略的需要。在歐盟看來,與一個弱勢的中國打交道,更容易使歐盟實現利益最大化。

基於上述戰略考慮,歐盟未來的對華政策將主要尋求三大目標:一是通過各種干擾措施,「控制」中國的發展步伐,以阻止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超越歐盟。二是在無法阻止中國發展的情況下,歐盟將「因勢利導」,力爭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取最大利益。三是力促中國沿着歐盟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如在經貿關係上用西方的規則約束中國,確保歐盟成為中歐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同時,利用人權、民族宗教等問題打壓中國,削弱中國與歐盟打交道時的地位,以確保歐盟在塑造雙邊關係時的主導權。

以上這些目標與美國的對華戰略基本一致,但歐盟更多的是將中國視為經貿、科技領域的競爭對手,而不是軍事對手。因此,歐盟在未來對華關係上有許多方面會與美國保持一致,但不會完全與美國「綑綁」在一起。從近年來的情況看,中歐最突出的矛盾表現在經貿科技和意識形態領域,如歐盟不時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問題上對中國施壓,在科技合作方面設置更高門檻等等。

在經貿合作領域,歐盟對中國的保護主義近年來日益抬頭。例如,歐盟這兩年日益收緊對中國企業赴歐投資的審查,限制中國企業正常的併購行為。即使像德國這樣歷來主張自由市場的國家,近年來也強化了對中德經貿活動的政府干預,致使一些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項目受阻。

隨着中國競爭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中歐經貿合作的互補性將呈減弱之勢,而競爭性將更加顯現。中歐關係將迎來新格局,中國長期以來的弱勢地位可望逐步改變,歐盟能否接受這種變化,將直接影響未來中歐關係的走勢。但從長遠看,中國近幾十年來堅持的「互利共贏」的對外關係準則將有助於消除歐盟對中國的戒心和敵意,使中歐關係保持良性發展的總趨勢。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