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首頁 > 最新文章 > 社評

「三隧同價」解港島「塞爆」難題(2021年11月號)

發布日期:2021-12-09

特首林鄭月娥10月6日發表的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描繪了香港「北部都會區」及增加土地、增加建樓的美好未來。在沒有反對派議員攪局搗亂之下,成為香港回歸24年來,第一份獲得廣泛好評的施政報告。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施政報告所涉都是多年以後,乃至20年以後的遠景。林鄭任期之內,要做什麼,能做什麼,還可解決什麼市民最關切的問題,施政報告並沒有任何提及。

本期《鏡報》發表的題為「林鄭的施政報告與競選綱領」文章,希望林鄭能夠真抓實幹,真刀真槍地拿出措施和辦法,做一些香港市民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實事。該文強烈建議特首林鄭月娥立足當下,從現在做起,以敢於擔當和勇於作為的精神,解決港島市民長期苦不堪言的隧道「塞爆」難題。

文章認為,港島隧道長期「塞爆」,根本原因是東隧、紅隧和西隧車輛過海價格落差太大,東隧每輛私家車過海的價格為25元,紅隧20元,西隧則高達75元,司機大佬為了省錢不惜捨近求遠。於是車流蜂擁東隧、紅隧,而紅隧地處港島中心地帶,尤其容易塞爆。該文作者為此提出了「三隧同價」,並建議以每輛私家車過海價格為基數,三條隧道統一收費為30元。這樣,所有車輛當可合理分流,就近過海,紅隧「塞爆」而引發港島「塞爆」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西隧是私人公司,車輛過海價格政府無權干涉」是「三隧同價」繞不過去的坎。不過,政府若以公眾利益和市民要求為據,完全可以協商西隧公司降價。當然,同時又必須提出可行性方案,確保西隧公司的利益不受損害,即以西隧近三年收入的平均數為標準,若收費不達標,由政府包底補足,保證其收入不低於往年。在確保利益的前提之下,西隧公司絕不會傻到犯眾怒而拒絕政府的提議。另一方面,西隧降價後,車流大量增加,從以前的「厚利少銷」向「薄利多銷」轉變,在實際運營中,有可能收入並不會減少,甚至出現意外驚喜,政府不用「包底補足」而實現「車暢其流」。

事實上,兩年多以前,特區政府也試圖着手解決「港島塞爆」這個老大難的問題,甚至把方案都提到了立法會。但當時的立法會,完全是反對派議員攪局拉布的主場,一輪「口水戰」之後,政府的方案就被帶偏到了另一個荒誕範疇:「三隧分流」,會不會導致「三隧同塞」?意思是,港島交通暢順以後,大家會爭相買車,而車輛增加又會把隧道堵死。諸多怪論之下,方案最後不了了之,政府無功而返。

經過政府和各方面努力,現在看來,應是解決港島「塞爆」的最佳時機。紅隧通,港島通,紅隧暢,港島暢!「三隧同價」的方案,若能通過價格槓桿,將紅隧過海價略微調高,以此減輕其負荷,效果或更佳。

林鄭的施政報告美則美矣。但是,既要仰望星空,還應腳踏實地;既要務虛,也應務實;既要謀「百世」,也應謀「一時」;既要謀「全局」,也應謀「一域」;既要「畫餅」,更應該「做餅」。林鄭任內,如果能踢出「臨門一腳」,一舉解決港島交通「塞爆」之難題,則功莫大焉!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