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納斯達克」啟航 金融改革「破局」(2021.11)

發布日期:2021-12-09

☉文/白雪冰

從全球大勢來看,北交所的設立,不僅將打造可與美國納斯達克對陣的金融平臺,實現本土納斯達克的破局,亦可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加速「一帶一路」拓展,並將為中概股回歸提供創新性制度安排與設計。北交所的啟航,不但彰顯中國加大開放及改革境內資本市場的鮮明態度:絕不會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倒車,更凸顯與美西方長期金融與科技博弈的鬥志和決心。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9月初在2021年中國服貿會上宣布,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中國資本市場「三胎」落地

這是繼滬深交易所於1990年相繼設立後,時隔30餘年,中國內地資本市場迎來的全國性證券交易所「第三胎」,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又一「重頭戲」。與滬深交易所對應A股市場不同的是,北京證券交易所依託的是新三板市場,被視為中國版「納斯達克」。

新三板全稱為「全國中小股份轉讓系統」,於2013年初揭牌運營。主要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企業。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發展之重要陣地,新三板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重要一環。經歷8年發展,新三板累計服務了逾7000家掛牌公司,其中民營企業佔比超九成;近7000家公司實現融資,融資總額超5000億元,新三板已成內地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最重要平臺之一。

總體而言,北京證券交易所仍是新三板一部份,將與創新層、基礎層一起組成「升級版」新三板。從制度設計視之,北京證券交易所未來市場運行、投資者結構、主要基礎制度安排等都具有顯著中小企業特色,與滬深交易所差異顯著。

新三板集聚了大量創新型企業。截至9月3日,新三板共有掛牌企業7299家,其中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企業分別為5983家、1250家和66家。從目前安排看,精選層66家企業大概率會成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

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大棋局中,北交所被賦予重要職責:將新三板交易平臺上升為規範、標準化證券交易所,加快啟動創新企業融資活力,是順應當下中國新發展形勢下的一次適時而重大的戰略調整。

按照官方設想,定位於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北交所將對標納斯達克,通過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面的創新發展,將與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實現互聯互通和錯位發展。

據天眼查平臺消息,北京證券交易所已於9月3日正式設立。10月9日,北交所完成開市前的第二次全網測試。與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相比,北交所採取公司制,北交所公司由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全國股轉公司)全資持股,註冊資本10億元。

有分析指,北京證券交易所的火速設立,不僅充分凸顯了「北交所速度」,亦展現了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急迫性,更凸顯中國提高金融效率和破局金融改革之緊迫性。

北交所啟航 一石多鳥

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北交所的設立,既可吸引更多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亦有助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對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構成長期利好,可謂一箭多雕。

一、融資破局 

過去中國間接融資佔比一直處於高位,其核心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是基建、地產拉動,對應的融資方式是銀行貸款。目前經濟總量增速下降,而未來經濟發展已不能再走地產基建刺激的老路,切換為新興行業拉動已是時勢所需,加大適應新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的直接融資已勢在必行。

有資料顯示,中國直接融資佔比一直在20%左右,相比歐美日發達國家50%甚至以上佔比相去甚遠,中國欲發展科技創新、促進就業、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和後勁,無疑需要加大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和安排。

通過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中國近4500家企業獲得了更好融資條件,絕大部份企業得以快速壯大發展,成長為各行業發展龍頭。

但除此之外,中國尚有超過3000萬家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貢獻中國90%以上企業數量,8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70%以上技術創新,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稅收,是推動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石。

中小企業是推動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構成市場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尤其在當前中國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需要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壯大創新發展新動力的歷史趨勢下,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發展環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二、增益創新

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獨立工業體系,在全球工業和經貿體系中的地位已不可撼動。但如今全球宏觀經濟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革,各國在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帶來的全球競爭環境日益升級。

世界技術革新大潮倒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創造能力,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由此迎來產業體系升級的歷史窗口。從「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品質、弱品牌)走向「三高一強」(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品質、強品牌)的產業升級道路上,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打通產業鏈、鞏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特別是在疫情衝擊下,發達國家對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材料、整套裝備、工業軟體方面均出現「卡脖子」等制約問題。而通過完善資本市場賦能企業發展層級體系,加大覆蓋範圍,加快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壯大產業與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關鍵選擇。

過去多年來,樓市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主引擎與穩定器。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六成,房地產行業已基本完成其歷史使命。在此宏觀背景下,經濟增長引逐步轉變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新馬車已是順理成章。

中國欲啟動創新馬車,就要啟動資本市場力量,賦能萬千中小企業,培植出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而這將成北交所最大使命。

當前,中國有「專精特新」企業11.3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9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832家,單項冠軍企業596家。「十四五」期間,中國官方希望通過「雙創」帶動百萬家創新性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萬多家以及單項冠軍企業100多家。

北交所的橫空出世,將大幅增加中國上市公司數量,有效啟動市場創新動力,整體抬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定位,成為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的「加速器」,「專精特新」企業將迎來發展良機。

三、區域平衡

2020年,中國GDP約合100萬億人民幣,其中南方省份GDP總額高達65萬億,北方省份僅為35萬億,南方接近北方的2倍。按GDP排名,中國排名前十城市中,整個北方地區,僅有北京一城上榜。近幾年,中國南北差距更為顯著。

1990年,滬深交易所的設立,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建立運行起點,金融現代化進程亦由此開啟。資本市場運行逾三十年,上海和深圳所獲裨益難以量化,亦助力南方經濟騰飛。

北交所成立,意味着中國交易所版圖從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的滬深兩所,轉變為覆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滬、深、京三所。

按照分工,上交所重點服務長三角、江浙滬,偏重服務硬科技;深交所重點服務珠三角、大灣區,偏重服務新經濟;而北交所重點服務京津冀,以及整個北方地區,偏重服務創新型中小民營企業。

北交所設立後,將形成京、滬、深三地交易所功能互補、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證券市場新格局,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服務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提升資本市場的普惠性、包容性。

有觀點認為,北交所的設立對貫通京津冀區域發展,統籌南北資源配置,發揮北京特有優勢,均意義非常。

北交所的啟航,同時也代表着中國資本市場進入新三足鼎立格局,三角形節點網路相較線段式節點,輻射範圍更大,資本市場分布較之以前更為均勻、合理,南北貫通新格局就此形成。

其四、加速改革

如將產業比作肌肉,那麼資本市場就是提供動力的血管。為增強血管動力,深化新三板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市場改革可謂題中之義。

新三板由於流動性較差,未形成暢通轉板制度,各層次資本市場之間處於割裂狀態,市場間缺乏順暢互動模式,大量掛牌企業選擇摘牌,無法真正高效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作用。

此外,掛牌企業品質參差不齊,市場企業整體「魚龍混雜」,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亦使得市場在投資端與融資端的核心功能長期存在缺失。

無獨有偶,A股市場發展挑戰亦橫亙其前,一邊廂,申請上市公司排隊,導致「IPO堰塞湖」;另一邊廂,入市資金水漫金山,泡沫遍地、波動頻繁、熊長牛短,形成「資金堰塞湖」。這兩個堰塞湖迫切需通過註冊制打通,平滑湖面,消除供需錯配。

在審批制的權力中心模式下,圍繞審核權以及上市公司的殼價值、地方政府政績等,已形成一條完整利益鏈,牽一髮而動全身,存量改革可謂知易行難。

當前中國正處於「核准制」向「註冊制」過渡階段,註冊制的實施,無疑將更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與資源配置功能。當前,新三板在公開發行並進入精選層的企業審查、融資併購等所有涉及證監會行政許可的相關事項,均按照註冊制理念和程序設計,可有效對接註冊制改革要求,北交所脫胎於新三板,但又反哺新三板。

作為戰略樞紐,北交所的啟航,將啟動新三板交易量,將進一步完善私募股權基金「募投管退」的發展環境,便利私募機構利用新三板公開市場完成退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掛牌企業優勝劣汰。並將在資本市場體制機制建設、產品創新、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對推動註冊制的破局,以及資本市場金融創新週期的加速,將釋放利好。

五、謀求共富

良性財富分配發展格局,是中國長治久安、保持持續繁榮發展之根基。惟有民眾荷包鼓起來,消費需求才會提升,以擴大消費為關鍵驅動力的內循環戰略亦才具有更堅實基礎。

過去數十年,中國居民財富主要集中於房地產領域。樓市高歌猛進,產生大量炒房的富裕階層。未來,樓市不再是財富蓄水池,發展資本市場,讓民眾財富「投資有道」,幫助更多企業創新發展,進而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成為中南海重要考量。

除了為民眾拓闊投資管道外,發展中小企業亦是共富時代之重要考量。

中小企業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避免兩頭大、中間小的產業和收入結構均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共同奮鬥、共同富裕的主戰場。

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一則帶動社會就業擴充,二者提升高科技產業高附加值,由此帶來更多中低收入群體得到更高收入,國家財富分配從而更加均衡化。

而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北交所的成立,無疑將帶動中小企業融資發展走到快車道。讓居民財富更多參與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不但對中小企業發展意義重大,對居民財富增長亦意義深遠。

六、提振經濟

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形成犄角之勢,不僅將助力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轉型,對提振經濟增長亦有積極作用。

受疫情及限產等多重因素影響,進入8月,中國經濟景氣度下滑至收縮區間,服務業放緩更加明顯。8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49.2,較7月回落1.1%,為2020年3月以來最低;財新中國服務業PMI大幅下降8.2%至46.7,為2020年5月以來最低。兩大行業PMI均明顯回落,拖累財新中國綜合PMI錄得47.2,低於7月5.9%,為2020年4月以來最低。三者均為2020年5月以來首次落入收縮區間。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復蘇受到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挫,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北交所的設立,將為中小企業止血輸血,對提振經濟亦善莫大焉。

七、助力競爭

從國際格局看,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金融博弈和科技博弈均進入白熱化。

作為世界大國的英國和美國,無一不是金融強國。美聯儲天量放水之下,美國三大股指屢創新高。歐美日直接融資都佔比過半,而中國卻不足20%。金融博弈欲取得主動權,發展壯大資本市場可謂題中之義。科技博弈亦是大國競爭主戰場,在美國上市的多家科技類中概股被打壓面臨退市,中國為科技類企業回歸提供創新性資本市場,可謂責無旁貸。

從全球大勢來看,北交所的設立,不僅將打造可與美國納斯達克對陣的金融平臺,實現本土「納斯達克」的破局,亦可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加速「一帶一路」拓展,並將為中概股回歸提供創新性制度安排與設計。

北交所的啟航,不但彰顯中國加大開放及改革境內資本市場的鮮明態度:絕不會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倒車,更凸顯與美西方長期金融與科技博弈的鬥志和決心。

制度革新 久久為功

北交所醞釀三十餘載,才告落地。展望征途,仍需久久為功。

欲將北交所打造成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金融主陣地,關鍵在於大膽創新和深化制度改革。

其一、差異發展

北交所應強化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定位,充分考慮中小企業自身發展過程和特點,在上市標準、市場定價、交易平臺、信息披露、投資者權益保護、風險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實現差異化發展。

其二、擴大規模

北交所應在較短時間內大幅度擴大市場規模,增加上市企業數量並成功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基礎層應更體現包容度,放寬企業設立年限門檻。並可適當考慮降低投資者准入門檻,拓寬企業融資管道。

其三、優化發行

未來可完善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發行上市制度,優化定向發行機制,允許掛牌公司定向發行對象包含特定數量的非合格投資者,拓寬企業融資來源,降低中小企業發行成本。

其四、改革破冰

目前,相關制度設計尚不完善,存在交易效率低、發行方式少等缺點,未來可考慮引入公開發行制度、實行連續競價機制等,考慮將北交所作為T+0制度的「試驗田」,為滬深交易所改革積累經驗。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