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持恒心打造港北新格局(2021.12)

發布日期:2021-12-31

☉文/蕭史

本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放出重磅,「北部都會區」成為關注焦點。其規劃涉及面積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居住,就業崗位增至約65萬個,且有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藍圖加持,並將形成港深兩地「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可謂頗具「最強都市圈」的發展潛力。香港此番以跨越20年的視野向北發力,將具備變革性、轉型性歷史意義,需以恒心與魄力交出一張優異答卷。

改變「在港言港」 助港深相互「過河」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提出,自有搭乘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前海方案帶來的機遇考量。因此,這份策略亦被視為「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發展綱領。

特區政府這一「跨越」殊為不易。眾所周知,政府曾在鄰近港深邊界規劃「沙嶺殯葬城」,觸發深圳反彈抗議。顯然,僅僅「在港言港」,既不利於大灣區融合發展,更損害了香港自身的土地利用價值及附着其上的發展機遇。港北地區有毗鄰深圳的天然優勢,以區隔而非跨越性眼光,勢必漠視這一優勢。港深若相互「過河」,香港需要作出平衡,不再沿襲歷史慣性形成的北部定位。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已順勢「剎車」,僅保留興建沙嶺新骨灰安置所,取消火葬場和殯儀館建設計劃,這也可看作是港深融合的新開始。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未來將形成港深「雙城三圈」的新格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於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1+1>2」的效益。事實上,過去40多年來,港深兩地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後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這意味着「雙城三圈」並非憑空生造,而是具備基礎聯動條件。未來隨着產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互聯,「雙城三圈」有望持續升級。

其中,依托「新田科技城」建設,港深將聯手打造創科高地。港深在創科產業方向,具備突出的互補性。就港而言,香港既是國際自由港,可對標世界制度規則,助力深圳企業走向國際;又是金融中心,具有服務孵化創科產業的優勢。此外,最新發布的QS2022年世界大學排名顯示,香港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科研實力不容小覷。就深圳而言,作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高科技產業發達,科研成果轉化活躍,且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科人才濟濟。「香港矽谷」若從構想變為現實,仰賴港深「強強聯合」。

南北「兩極」擴容 破解發展瓶頸

近二百年來,香港形成「南重北輕」的城市空間格局,維港地區長期扮演香港經濟中心的角色。不過,經年累月,維港地區的人口密度及發展程度已至飽和,固化的空間格局成為香港發展亟需突破的瓶頸。「北部都會區」則為香港帶來擴容與破局契機。一旦成型,香港將形成「北創科、南金融」、雙中心交相輝映的全新發展格局。

香港過往並非沒有針對北部區域的規劃。從早期的荃灣、沙田、大埔、屯門等新市鎮,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等新發展區,為滿足香港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向北拓展一直在進行中。這些既往的北部規劃雖有一定成效,卻存在相對零散、土地供應計劃與政策進度緩慢等諸多問題,尤其未能解決香港房價高企、人均居住空間狹窄的突出問題。對此,「北部都會區」將從治理轉折的角度,務實以發展帶動解決香港經濟、社會及民生問題。

對於眾所關切的土地供應問題,《施政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將繼續「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東涌東及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等。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已引用相關條例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預計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達700公頃。根據規劃,「北部都會區」未來20年將新開拓約600公頃用地,涉及新增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相當於13至14.5個太古城。連同現有住宅及已規劃項目,最終料可提供90.5萬至92.6萬個住宅單位,供250萬人居住。這一目標如能實現,香港住房問題將得以化解,普通民眾的基本居住權將有所保障。

只有在化解土地供應與住房問題的基礎上,香港的產業結構才能向前破局。當前,香港面臨產業發展單一、經濟結構固化、缺乏高增值製造業等系列問題,年輕人的就業發展亦隨之受限。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為了香港年輕一代而建設。放眼未來,如果香港能以「北部都會區」建設,與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進行良好的互動和資源流通,將為香港帶來多元化的發展機遇,帶來嶄新、更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行政主導應展作為擔當

特區政府能在今時提出跨越港深、歷時20年的戰略構想,實則與香港當前處於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里程密不可分。在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之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政府將逐漸穩定在港施政。在此之前,香港立法會權力過大,嚴重影響行政權力的均衡參與;反對派在立法會不斷杯葛、拉布,導致城市規劃工作困難重重。如今,香港逐漸走出泛政治化漩渦,政府更應積極作為,展現解決發展困境的政治魄力與擔當。

對任何政府而言,執行一份20年跨度的規劃,皆面臨較高的難度系數。「北部都會區」亮相後,香港社會亦現質疑之聲。比如,認為遠水難救近火;規劃「頭輕尾重」,只有三分之一能在首五年落成等。客觀而言,這些聲音側面反映出規劃仍需不斷夯實完善,形成更清晰的執行方案。政府未來亦需充分汲取民意,更要在民意基礎上把握土地主導權,形塑自身的政治決斷力。

可預知,未來將有不少「硬骨頭」要啃。新的規劃建設,不可避免地涉及各方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問題,會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能否科學統籌開發流程,加快土地開發速度,並在保護私有產權和發展剛需之間取得平衡,是對其政治能力的關鍵考驗。此外,特區政府應與深圳做好協調配合,持續深化兩地共識,從而真正嘗到融合發展的紅利。相信通過這一規劃的實施,亦將鍛煉培育一批視野開闊、務實賢能的政治人才,使得香港實現新發展格局的再造。當然,這一切需要以恒心澆築,而恒心則來自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再輝煌的信念。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