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重返聯合國50年 中國如何與世界互動(2021.12)

發布日期:2022-01-03

☉文/子瞻

當外界探討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時,往往反復爭論於「韜光養晦」還是「戰狼外交」。但歷史總是在特殊時刻更能給人以啟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中國以高規格的方式紀念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觀察中國與世界互動方式,重返聯合國的50年歷史經驗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角。從這一視角中,理解中國與外界的互動或許可以跳出簡單的二元對立邏輯。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50年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5日在北京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以高規格方式紀念這一改變中國發展乃至國際格局的重大歷史事件。

回顧中國重返聯合國的50年,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對中國50年來深入參與聯合國事業、全力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表示讚賞,並期待未來中國能夠在世界舞臺發揮更重要作用。

如今,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共振,中國將如何與外界相處互動成為舉世關注的話題。當自身實力前所未有地增強,繼續「韜光養晦」的政策是否符合現實利益?當國內外政治思潮日益極端化,實行「戰狼外交」的措施是否已經不可避免?諸如此類的問題與關切不斷被擺在國際政治的「議事桌」前,亟待中國與外界共同尋找解題的良策。

而歷史總是在特殊時刻更能給人以啟示。在觀察中國未來與世界互動方式時,中國重返聯合國的50年歷史經驗或許能給人們提供一個特殊的視角。這50年以來,中國始終堅定將自身視作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並在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闡釋自身的抉擇,讓外界可以清晰聽見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之聲。

回望50年 中國為何能成為「四者」

在中國外交敘事中,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始終是中國在聯合國舞臺上的追求和堅守。歷數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這一「四者」的定位絕非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表達,而是由一步又一步具體實踐作為牢固的支撐。

一、世界和平建設者

中國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的國家。中國對於和平的珍視,首先源於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干春松在接受採訪時說,擁有數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中國一直秉承「協和萬邦」的理念。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始終站在「和平、包容、開放」中華文明根性的高度,關心、同情和幫助欠發達國家,不與「霸道」為伍。如其所言,「和」不僅是貫穿新中國外交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關鍵字,新中國的成長一直伴隨「和平」印跡。

從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到歡迎國際社會合作夥伴「搭便車」;從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到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一直走在以合促和的道路上。這些蘊含東方智慧的理念,不僅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更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

持和平理念、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同樣是從「和」出發,致力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這集中體現於止戈維和,中國對國際維和行動的積極參與。資料顯示,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1年來,中國已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重要出兵國,在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數量名列第一,目前有2200餘人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執行任務。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讓-皮埃爾.拉克魯瓦說,中國在提高維和影響力和績效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作用」。

當下,不確定性成為國際環境的突出特徵,尤其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更為人類持久和平帶來嚴重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被外界寄予更多期望。在10月22日官方發布的《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中,中國再次表明其對和平的堅守:將繼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二、全球發展貢獻者

日前,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調查顯示,國際青年關於中國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他們普遍對中國國內治理持積極評價,認為中國的發展持續為世界助益。

其實,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命題。為什麼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或許可以從實踐與理念兩個維度考量。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中國在自身發展中貢獻於全球發展,在實踐中助力全球治理日益完善;中國在發展中始終強調和合共生,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為全球發展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案。

首先,中國的發展實踐助力全球治理行穩致遠。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賈烈英指出,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就不斷為全球治理作出貢獻,與世界於深度互動中彼此成就。

從1979年至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與此同時更在實踐中助力全球治理行穩致遠。中國向貧困宣戰,使7.7億農村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可持續議程中相關減貧目標,世界貧困人口版圖就此顯著縮小。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

根據經濟貢獻率來看,從2006年起,中國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特別是當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泥沼,中國一直充當世界經濟的穩定器。據國際組織預測,2021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將超過三分之一。

其次,中國的發展理念為全球發展提供參考。在與世界的互聯互動中,中國的發展經驗越來越受到關注。前不久中國相繼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從生態保護到綠色交通,外界從中國實踐中尋找到破解現代國家治理難題的思路。

在薄弱的基礎之上,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這對於在充滿多元文明衝突和不同利益訴求的國際社會中,如何解決矛盾與分歧、實現國家間共同發展,不失為一次有益探索。尤其是中國基於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之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種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案,而非一事一議的區域內雙邊短期方案,從而為全球治理開闢了一種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三、國際秩序維護者

70多年前,國際社會攜手創建了戰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國作為創始會員國,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聯合國憲章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基石,確立了當代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將繼續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世界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中,中國如今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國際秩序觀。

回首過去,自恢復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對外交往中,踐行「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連續多年以超過30%的貢獻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另一方面,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也讓中國從中受益。有分析人士認為,聯合國對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的國際秩序也為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參與設計國際秩序到成為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理應將秩序本身建設好、維護好。」

當然,隨着中國國力提升和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外界也有一些聲音擔憂和疑慮,未來發展壯大後的中國會不會成為「國際秩序的挑戰者」。但從歷史關照現實可以發現,中國對此早已鮮明作答。曾被擋在聯合國大門之外長達22年,但中國從未動搖對多邊主義的信念,從未放棄對聯合國憲章宗旨的堅守。

中國「復關」和「入世」談判歷時15年,儘管付出了代價,但中國履行了所有承諾,堅持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過去50年來的發展軌跡表明,中國參與設計並受益於國際秩序,絕無意「另起爐灶」「推倒重來」。

正如中國在多個關鍵節點通過三個「只有」,一再表明其對聯合國事業和真正的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即:「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四、公共產品提供者

國際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是成本和獲益超越單一國家邊界、跨越不同世代、超越不同人群的共享產品。時至今日,穩定的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開放的國際自由貿易、國際安全保障體系與公海航行自由等公共產品已成為國際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對世界和平發展、國際體系運轉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外界看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既是中國重返聯合國舞臺後的重要貢獻,也是中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的重要體現。

國際問題專家指出,公共產品的穩定供給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應由大國帶頭承擔。冷戰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公共產品主要由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所提供。近年來,在西方大國提供公共產品的意願下降、中國崛起和實力增強的雙重影響下,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的意願和能力也不斷增強。

曾經,中國發展受惠於全球公共產品所帶來的發展紅利;如今發展壯大中的中國已由公共產品的旁觀者、追隨者逐步轉變為提供者、引領者。最為典型的例子在於,中國着眼發展合作,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遇和成果惠及各方、造福世界。迄今,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夥伴國家已達141個,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提出的公共產品遠不止於此:成立亞投行,更多用「鋪路架橋」的方式,給參與國家帶來實打實的發展機遇;推出國際進口博覽會,用「放水養魚」的形式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價值鏈;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致力於不讓任何一國、任何一人掉隊。

在外界看來,重回聯合國大家庭50年來,中國已成為公共產品的積極提供者,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為改革和優化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可以說,一個致力於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的中國,正以擔當作為的積極姿態,不斷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

展望50年 中國如何與世界互動

在中國重返聯合國50年的關鍵節點,通過這場高規格的紀念,外界能從中看到中國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首先,這一方式體現在中國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堅定維護。在二戰廢墟上創立的聯合國,是多邊主義的旗幟。然而,近年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受到嚴重衝擊,世界亂象叢生。此時,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多邊主義,更加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聯合國。「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辦。」中方的表態蘊含着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深意,也體現着50年來中國對聯合國憲章「主權平等之原則」的堅守。

其次,這一方式體現在對聯合國的傾力貢獻。從被排除在聯合國之外,到成為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並肩負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重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貢獻世界有目共睹。50年前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為中國對外交往打開新的大門。在走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也惠及「聯合國大家庭」。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有照抄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有益探索,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提供了借鑒。

最後,這一方式體現在中國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期許。當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面臨深刻調整,面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時代之問,各國都在探尋答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向世界給出的答案。如今,這一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支持,被寫入聯大決議等多個國際文件。尤其在「聯合國時間」裡,中國特別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這一倡議是中國助力重振聯合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宣示。其中,「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對現實關切的呼應。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