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全球能源危機 中國加碼能源革命(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3

☉文/白雪冰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窗口期,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應正確處理中長期綠色轉型與短期經濟「穩增長」之間的關係。按照「雙碳」目標要求,遵循綠色轉型和市場規律,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分階段、有步驟穩步推進,不搞盲目大躍進。對於中國而言,能源轉型應為漸進過程,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搞「運動式」減碳。既要鐵腕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亦要避免對即將投產或在建產業項目採取「一刀切」停工停產。

2021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能源市場拉響紅色警報。能源危機波及範圍,肇始於歐美,旋即蔓延至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英國出現油荒,歐盟出現氣荒,美國油和電均呈現供給吃緊態勢,印度、巴西、黎巴嫩等國電力供應緊張。全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區的天然氣、石油、煤炭庫存均低於平均水平,歐洲天然氣庫存比新冠疫情爆發前的平均水平低15%,美國低5%,美國石油商業庫存較疫前平均水平低5%,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石油商業庫存亦較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

全球拉響能源警報

與此同時,全球能源價格進入持續上漲通道,石油價格創疫情爆發後新高,天然氣、動力煤價格創歷史新高,全球多國電價持續走高。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電價,均較1年前翻倍。歐洲天然氣價格較年初上漲近5倍。

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化學品、鋼鐵、陶瓷和其他需要大量能源的產品製造商利潤遭到擠壓,一些工廠已暫時停產。

全球拉響能源警報之時,能源消費大戶——中國多地亦出現「電荒」。在電力供應緊張背景下,多省出現「拉閘限電」。受此影響,多地能耗大戶出現停工停產,涉及化纖、水泥、紡織、印刷、冶金、石化、光伏等多個高能耗行業,衝擊能源、製造業生產部門上下游產業鏈,個別省份還將限電範圍擴大到居民。

根據金融服務集團麥格理資本的研究,從1月到8月,中國的電力需求同比增長13.5%,電力生產同比增長了11%,但煤炭產量在此期間僅增長了4%。供需缺口擴大。

由於電力在中國佔據重要基礎性地位,電價上漲顯著拉高了中國國內物價水平,推高企業生產成本、抑制消費,並削減了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新一輪能源危機來勢洶洶,世界何時能走出陰霾?

世界氣象組織預測,今冬拉尼娜現象將大概率再現。隨着冬季的到來,能源作為各國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之必需品,全球對能源需求將持續增加,屆時能源供需矛盾問題料更趨嚴重。

冷冬之下能源供需平衡缺口拉大,工業品價格料將高位徘徊。大宗價格上漲繼續向下游傳導。能源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不僅會帶來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更會提升工業生產成本,推高全球範圍內通脹率,進而影響到國家經濟正常運行和宏觀政策走勢,「類滯脹」格局或將延續至2022年一季度。

由於油氣上游投資持續在低位徘徊,產能增速明顯減慢,預計短期內全球能源價格不會快速回落。資料顯示,歐洲天然氣自主保障供應能力正在下降,目前多個北海天然氣田面臨枯竭,歐洲天然氣工業的鼻祖——荷蘭格羅寧根氣田將在2022年關閉,這將進一步加大歐洲各國對天然氣進口依賴。

長期來看,受到極端氣候、通脹高企、能源安全以及能源市場結構調整影響,未來5年全球能源市場或將迎來更大波動期,能源危機爆發可能更為頻繁。

美國拉皮丹能源集團創始人兼總裁鮑勃.麥克納利認為:「今年冬天我們看到的(能源危機)只是預演,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更大的結構性問題的預演。」

能源緊缺 六因疊加  

當前,能源危機席捲全球,可謂多因疊加使然。

其一、供應鏈受損 

供給缺口是本輪能源危機「元兇」。疫情影響下,全球傳統能源投資進一步下降,能源企業破產倒閉,導致產能出現短缺。

去年疫情暴發使得各國提前削減產能庫存,導致能源庫存整體緊缺。2021年,液化天然氣供應量相比疫情前年平均增長(2019年為10%)水平減少一半。受疫情影響,多數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均提前削減產能。

能源危機亦使得目前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供應鏈瓶頸導致大宗商品產能短缺、價格暴漲。而疫情反復使得產能缺口始終無法全面恢復。

疫情反復肆虐下,受勞動力短缺等多重因素影響,交通運輸成本上升,進一步阻礙全球供應鏈修復,多地出現「一箱難求」「一船難求」。國際海運緊張、物流價格上漲成為本輪能源危機「加速器」。

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世界各國紛紛祭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大旗,這些熱錢直接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包括各類能源品種,波及範圍之廣、影響門類之多出乎意料。

價格高企使得目前供應鏈短缺問題雪上加霜。在歐洲,高昂的能源價格迫使一些生產商(比如鋼廠與化肥製造商)削減產量。

有分析認為,危如累卵的供給狀況本身就是長時間封城以及製造與物流波動的後果,又繼續對經濟復蘇構成壓力。

其二、極端天氣頻仍

進入2021年以來,全球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頻發,2021年全球極端天氣的發生天數明顯高於2020年。

美國的暴風雪和山火,德國的超級洪水,北歐風力強度下降,巴西則出現罕見乾旱。中國西南乾旱及中原地區異常降水量增高,河南、山西等多地發生了罕見洪災。

今冬還可能遭遇「最冷寒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近宣布,拉尼娜現象已經回歸,將會在2021年底前達到強度峰值。一系列的氣候異常以及自然災害令全球對能源需求快速提升。

其三、需求反彈 

儘管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反復衝擊,但總體視之,全球主要經濟體已進入艱難復蘇通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9%。2021年產能利用率二季度重回78.4%高位,同比上升4%,為近年來最高值。經濟活動對生產資料的可持續性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在今年全球經濟復蘇推動下,宏觀和基本面利好因素不斷增多,經濟對能源需求增加,致使供給缺口不斷擴大。

聯合國最新測算顯示,全球能源生產嚴重偏離《巴黎協定》約束軌道,各國計劃生產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三類化石能源總量已遠高於控溫目標下的生產規模。儘管如此,全球能源消費仍供不應求。

其四、雙碳目標

全球氣候劇變壓力之下,低碳減排已在國際形成共識。2020年「30+60」的中國向世界承諾的「雙碳」目標提出後,中國經濟綠色發展進入新程。

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30%,位列世界第一,且排放增速持續高於全球。實現「雙碳」能源轉型已不簡單是中國官方承諾,其本身已成硬約束指標。

2021年中國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規模明顯高於「十四五」規劃要求,要實現年初制定的單位GDP能耗目標亦有較大難度。

為實現2025年的「雙碳」頂層設計目標,未來四年中國化石能源消費、單位GDP能耗等將面臨更大壓減壓力。初步估算,碳強度、化石能源佔比等雙碳約束將拉低未來四年經濟增速年均0.5到1%。

有分析指,此次中國多地限電限產背後疊加的因素,一方面是由於電力供應端煤炭價格高企導致的電力部門成本增加,煤電廠庫存持續走低,電價限制政策進一步導致電力企業出現虧損,煤電價格倒掛,電力供應缺口擴大。

另一方面,經濟復蘇刺激中下游企業用電需求,但部份省份地區由於上半年能耗雙控任務不達標,對部份高能耗企業採取限產措施,確保完成地區年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從需求端抑制了用電需求,但亦對生產及供應鏈環節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本輪限電暴露了中國能源結構性改革以及實行「雙碳」政策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包括能源生產安全和工業生產的穩定性問題。

其五、穩定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能源危機發生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能源危機,既非由政治、軍事衝突引發的石油危機,亦非由自然災害等引發的電力危機。而是人類社會進入到低碳轉型、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大背景下,爆發了一次涉及面較廣、市場結構性供需失衡導致的新型「能源危機」。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世界主要經濟體過去幾年加速能源轉型。低碳轉型打擊了傳統化石能源投資意願,而頻發的極端天氣卻拖累了可再生能源供給。

資料顯示,2020年世界油氣勘探開發的投資支出下降了27%。而2021年由於北歐風力強度下降,德國上半年風力發電量同比大幅縮減21%。整個歐盟,2021年以來風力發電量為近3年以來最低水平,較2020年同期降幅達17.29%。

今年浮出水面的能源危機,凸顯可再生能源穩定性不夠。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季節、氣候、晝夜等因素影響較大,相應儲能系統較為薄弱,調頻、調峰功能受限。一旦受到外部因素擾動,化石能源就顯得供應不足,造成整體能源體系紊亂。

因此,過快廢棄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極可能打破現有能源供需平衡,引發供需緊張問題。

有觀點指,在未來新能源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如無重大技術突破,能源供應波動性會更大。

其六、出口收縮

從歷史來看,逆全球化抬頭往往亦會伴隨能源安全的摩擦加劇。回顧上世紀70年代大通脹時期,石油危機的背後正是地緣政治矛盾的激烈演化。

受到本輪能源短缺和全球化逆風影響,主要經濟體未來對能源安全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疊加全球對能源安全要求提高以及極端氣候影響,各國未來將更加重視各自能源安全庫存穩定。

事實上,在全球能源緊缺之際,多國已宣布將收縮或暫停出口,以配額或發展本土工業名義,推出限制大宗商品出口禁令。

印尼總統佐科表示,該國正在啟動一項計劃,禁止所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出口。印尼自然資源豐富,是全球棕櫚油、動力煤以及錫的最大賣家,截至2019年底煤炭儲量高達375.6億噸。

以中國市場為例,今年冬儲煤炭供應不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蒙古和印尼受到疫情影響較大從而限制了原材料出口,使得冬季煤炭出現供不應求局面,進一步推升電價。

在能源市場亮起紅色警報之際,能源出口大國如紛紛邁入禁止出口行列,或將進一步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勢必衝擊到國際供應市場,加劇區域能源保護主義抬頭。

能源革命 絕地突圍

此輪能源危機中,全球能源產業鏈脆弱和漏洞一覽無遺。優化能源結構、平衡多元供給、推動市場化改革,成了不少國家當前面臨的挑戰。

一、優化結構

當前,中國欲在此輪能源危機突圍,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應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系統,保證優質能源產品輸出,逐步精準減少傳統化石能源消費,加碼核電、新能源發電、智慧能源發展,實現綠氫、綠電替代,均可謂題中之義。

未來,中國可按照不同地區區位、能源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比較優勢,優化不同地區在發展能源和產業方面功能,確定能源供給方式與品種,以及能源跨區域輸送通道分布,穩步推進綠色轉型。

二、化解風險

如何解決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對經濟活動產生的不確定性風險,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乃至全球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

本次供需錯位導致的能源市場震盪已給全球敲響警鐘,須理性認識能源轉型,如不切實際地盲目捨棄化石能源,過早依賴於目前尚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那麼類似能源短缺局面還會再次出現。

當前,能源轉型應有序推進,統籌處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民眾正常生活的關係。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應是逐步調適的漸進過程,亦是技術變革過程,須走好平衡木,把好平衡點。

三、市場化改革

應對能源緊缺,推動市場化改革可謂必然之舉。在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情況下,中國進一步改革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加碼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呼聲漸高。

中國應真刀實槍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用市場化手段促進企業進行節能減碳甚至淘汰「雙高」企業。市場化改革亦有利於未來可再生能源通過價格優勢打破煤電壟斷地位,剷除利益集團堅冰。

四、防「運動式」減碳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意味着產業結構重大調整、配套制度重大變革、能源技術重大革新,而非簡單「拉閘限電」。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窗口期,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應正確處理中長期綠色轉型與短期經濟「穩增長」之間的關係。按照「雙碳」目標要求,遵循綠色轉型和市場規律,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分階段、有步驟穩步推進,不搞盲目大躍進。

對於中國而言,能源轉型應為漸進過程,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搞「運動式」減碳。既要鐵腕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亦要避免因行政達標、對即將投產或在建產業項目採取「一刀切」停工停產。

五、防「大幹快上」

中國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借碳達峰瘋狂發展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仍被不少地方視為經濟復蘇重要手段。如各地在此窗口前,繼續發展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衝高碳排放峰值,無疑與官方政令南轅北轍,對中國未來實現碳中和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對此,中國決策層應採取更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出雷霆手段遏制「雙高」項目搶閘上馬。

在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能源緊缺甚至能源危機或長期存在。中國決策層唯有多管齊下、真槍實彈,出清供需兩端風險,加碼推進能源革命,方能突圍危局,護航經濟巨輪平穩向前。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