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2021:中國外交大「勢」記(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3

☉文/子蘭

2021年,中國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對中國發動了全方位的攻擊。反華勢力通過軍事威脅、經濟封鎖、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圍剿、外交封堵、文化侵蝕,對中國發動「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攻擊,試圖干擾中國的正常發展。面對各種挑戰和困局,中國需要大智慧、大戰略、大視野。

在地緣政治上,2021年,美國以「印太戰略」為主軸精心打造對華包圍圈,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方面頻探中國底線。

應對政治圍剿 奮力「解局」破包圍圈

——立陶宛成反華急先鋒,中國殺雞儆猴

唯美國馬首是瞻,立陶宛和日本成為在台灣問題上「攪渾水」的主力軍。歐洲小國立陶宛先是自行退出中國-東歐「17+1」合作機制,後又宣布與台灣當局互設「代表處」,猛踩中國「紅線」,並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發難。衝在反華第一線的立陶宛,獲得美國防部長奧斯汀讚許,稱立陶宛是「民主燈塔」。

在立陶宛勾連台灣後,中國大陸殺伐果決,出手反制,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與「斷交」僅一步之遙。12月15日,立陶宛召回駐華臨時代辦。

如今,處在通貨膨脹下的立陶宛丟掉了與中國合作的經貿紅利,中國商人「用腳投票」,拒絕與立簽署新合同,中歐班列亦或不再在這個國家停靠。立陶宛得到的,只有一份將來得加上利息還給美國的6億美元信貸合同,和「口頭表揚」。這筆交易划不划算,只有立陶宛自己知道。

——日本挑釁介入台海,中國敲山震虎

作為中國近鄰,日本把自己置於對華第一島鏈封鎖的前沿地帶。2021年,日本不僅首次把台灣問題寫進《防衛白皮書》,防衛大臣岸信夫還積極評價美國售台武器問題,指責中國軍機的活動,拉高對抗調門。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屢拋要發展「先發制人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概念,將中國列為假想敵,前首相安倍晉三也揚言應「允許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日本高調介入台海局勢,本質上是出於軍力擴張的野心,因此與期望維持霸權的美國一拍即合。

美國聯合日本等國在沖繩與台灣間水域大舉軍演,把南海當成自家後院開派對,甚至撞了核潛艇。美除了派軍艦在俄近海遊弋,還拉着英、法、德等北約國到中國周邊「秀肌肉」,部份國家軍艦還穿越台灣海峽。凡此種種,美國都冠以「國際水域的自由航行」之名。

面對相同的安全威脅,中國聯手俄羅斯,發動戰略反制。兩國聯合聲明反對霸權主義,並派艦艇混合編隊穿越第一島鏈上的津輕海峽,繞日本列島一圈,震動日美。

12月上旬尼加拉瓜宣布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複交。這不啻為中國大陸外交的一大勝利,映襯了美國、日本、立陶宛等國和台灣地區當局的政治運作失敗。近年中美洲國家無法再忍受美國的霸凌和制裁,紛紛倒向中國求援。下一個「倒戈」的,可能是洪都拉斯。

——美國強推印太戰略,中國謀定而後動

以台灣、南海為接入點,美國主要瞄準印太地區。這裡集中了世界60%的人口,經濟不斷增長。把這個潛力巨大的地區留給中國,美國一萬個不願意。聯合日印澳辦四方安全對話、私邀英澳組建玩核潛艇的「小圈子」AUKUS,美國開始實踐「印太戰略」構想。

對於AUKUS等排華「小集團」,網絡輿論開始分化。悲觀者警惕,稱這是對華「新冷戰」、「危險核軍備競賽」的開端。樂觀者則稱,這些集團還不成熟,因為澳官員承認,美國打算為澳大利亞建的核潛艇最早也要2039年下水,到那時,中國的核潛艇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難以估量。該計畫短期難以威脅到中國。

此外,在東南亞,美國務卿布林肯賣力兜售「印太戰略」,但反響平平。AUKUS成員澳洲也不得不安撫柬馬印越等國,因為造核潛艇加劇核擴散風險,與《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背道而馳。

東盟成員國目睹了美國在阿富汗「災難性的撤軍」,難以確認其在特殊情況下保護盟友的決心。何況,東盟國家不想選邊站隊,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曾提醒維持「對沖」政策的必要性。「印太戰略」的遇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這些年深耕與東盟關係的明智。只要做好自己,加強與周邊經濟及政治交往,中國就可以從容一些,謀定而後動。

2021年,中國與東盟關係從「黃金十年」步入「鑽石十年」。如果逼東盟在中美之間選,中國可能具備兩個有利條件:一,是東盟與中國有着更廣泛的經濟及地緣利益。二,是中國不會對東盟做出像美澳對法國所做的事。

破解經濟難局 科學「布局」展戰略定力

——澳大利亞撕毀協議,中國以牙還牙

澳大利亞參與亞太事務的活躍度越來越高,近年來,澳政府日漸敵視中國,多次以「國家安全」之名對華棄約,破壞兩國經貿交往,背後少不了看美國的臉色。

4月,以「不利於外交關係」為由,澳大利亞外長佩恩宣布,撕毀維多利亞州政府與中方簽訂的「一帶一路」協定。這一舉動看似突然,其實已有伏筆。2020年底,澳大利亞議會為《外國關係法》開綠燈,澳聯邦政府擁有了取消外國同澳各州政府、地方議會和公立大學簽署的合作協定的權力。

面對澳方行為,自5月起,中國就毅然宣布,無限期停止中澳戰略經濟對話體制下的一切活動。

坎培拉搞壞了和北京的關係,澳商界心急如焚。原因很簡單,數噸活着的澳龍蝦滯留中國機場,面臨清關延遲,隨時可能「喪命」;葡萄酒、大麥、木材、銅鐵礦,諸多澳商品將被拒之門外。更尷尬的是,隨着中國近期下達管制令,車用尿素80%依賴中國進口的澳大利亞不得不緊急尋找替代供應商,而同樣處境的韓國得到了中國「輸血」。到頭來,誰才是棄子?

——美歐對華兩面路線,中國應對內外兼修

澳大利亞錯過的「一帶一路」,是中國展開外交戰略的頂層合作倡議。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與140國、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面對疫情和全球經濟艱難復蘇的嚴峻考驗,「一帶一路」建設展現出了強大韌性和活力。2021年前7個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合計進出口保持25.5%高增長勢頭,中歐班列開行列數量和貨物運量用了10個月就超2020年總量,實現雙增長。

作為中國2020年第二、第三大交易夥伴,歐盟、美國對此泛起酸葡萄心理。美歐一面享受中國利好,一面卻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經濟、政治雙擴張的路線圖,欲與之分庭抗禮。

美國認為,中國主動出擊,是在美國主導力缺乏的地區推行一體化戰略,因此打算在全球投資10個大型基建項目抗衡中國。歐盟則將在2027年前調動3000億歐元,促進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建。

無論如何,中國已作出清醒的宏觀預判,與美歐搞好經貿合作很重要,但也不能不靠自己。兩手準備,迎接挑戰。

一是本着積極態度,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摒棄分歧、凝結共識,減少發展掣肘。重點建設「一帶一路」,從建設和參與多雙邊區域合作機制着手,擴大接觸面,如爭取中歐自貿協定完成審批、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執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依託世貿組織、二十國集團、東盟、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國際和區域性組織,發揮參與國際治理和經濟建設的能力,對沖外部壓力。

二是修煉內功,激發和做大內需,推動改革,促進消費升級。通過國產替代,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舉辦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配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形式,2022年以「穩」為先,掌握更多經濟主動權,防範外部風險。

抗爭技術封鎖 全力「謀局」迎難而上

——美國卡脖子、拉單子、扣帽子 中國自力更生

科學技術領域,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競爭者」,在晶片等尖端領域對華「卡脖子」,在5G合作上帶動多國「遮罩」中國,在27類關鍵技術上限制中國投資,在全球供應鏈問題上防範中國,封殺TikTok、微信,通過《2021戰略競爭法案》等,大搞技術封鎖。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至今,美國已先後把100多家中企列入投資黑名單、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等。從華為中興大疆,到電子、通信、生物醫藥、能源,最近美國又擴大範圍,一次性對好幾國揮舞制裁大棒,中企繼續「上榜」。

除了拉單子,還要扣帽子。原本應受尊重的華裔科學家成了美國眼中的「經濟和商業間諜」,被訴諸公堂;原本單純求學的中國留學生成了「替罪羊」,美國對他們拒簽,肆意潑髒水。

面對美方種種冷戰思維手段,中國企業展現了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美國不斷加關稅,大疆就對產品漲價,結果市場份額不降反升。華為則自研鴻蒙系統,將手機、電腦、電視、汽車、智慧穿戴等多埠打通成一個作業系統,自成一派。

美國發起貿易戰的根據之一,就是《中國製造2025》規劃。按規劃,中國將加快機械、航空、汽車、電子等多行業生產設備智能化改造;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雲製造等新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等,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如今面認識到嚴峻形勢,中國只會更堅定地踐行規劃,甚至更快達成目標。

——打破美國長臂管轄 孟晚舟案中國運籌帷幄

2018年底,因加拿大「奉美國之旨」突然拘押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加中關係急轉直下。美國以「欺詐罪」為由,要求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受審。

為什麼是孟晚舟?原因很簡單,華為在5G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美國認為這威脅到了其在通訊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搞起了「人質外交」。

期間,中國運籌帷幄,開展多重司法博弈及外交斡旋,使事件順利落幕。被拘押1000多天后,孟晚舟最終平安返家。外媒披露,在中美天津會談及美氣候特使克里訪華期間,中方曾端出「兩份清單」、「三條底線」,內容包括要求美方撤銷制裁中國官員、解釋為何留學生赴美簽證被拒、以及撤銷引渡孟晚舟等,否則,合作事宜「免談」。

有評論指,這是中國外交打破冷戰後美國「長臂管轄」的罕見一幕,為其他國家創下先例。

拜登政府在此事上,被批「危險性軟弱」,而加拿大才是損失最大的一方,除司法聲譽受損,兩名加拿大人在華被判刑後取保候審,與中國關係也成為中美博弈的犧牲品。

輿論推拉攻防 穩步「控局」縱橫捭闔

——疫情污名化、溯源政治化,中國奮力反擊

中美競合博弈之下,對輿論場的爭奪也持續激烈。就新冠溯源議題,美國密織輿論網。雖然沒有像特朗普那樣直呼「中國病毒」,美國政府卻下令情報機構發布新冠溯源報告抹黑中國,搞「有罪推定」,炒作病毒從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謠言,挑動英澳印等向中國發起巨額索賠。

面對美西方的一再抹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強調,病毒全球溯源應秉持客觀、科學、負責任態度,應警惕形形色色的政治炒作,切實尊重各國主權。

隨着新冠病毒蔓延,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美國自身。而這些信息被廣泛轉發,為整個中文網絡所知曉,發到朋友圈,見諸報端,還在中國外交部發布會這樣的場合產生迴響。

諸如,意大利一項調查顯示,早在2019年10月,新冠病毒就在歐美呈現流行趨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2.4萬個血液樣本發現,某些美國人2019年12月中旬就感染了新冠,這比世界認識到武漢爆發一種新的致命病毒,要早好幾周。

諸如,「細菌戰試驗田」美軍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2019年夏天突然關閉,美國對此沒有給出合理解釋。此後,不明原因的肺炎突然出現,美國聲稱是電子煙造成的。諸如,若真心想找到源頭,目前確診和死亡病例全世界第一的美國,為何不敢打開自己的大門,為何拒絕世衛專家下一階段溯源赴美調查?為此,中國媒體發起了網絡連署請願。

——新疆棉花被謊言染黑,中國「殺一儆百」

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宣布對新疆棉企取消擔保認證後又收回,已經過快一年了,西方卻仍在散播中國當局在新疆搞「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謠言。

中國正面迎敵,對一票不遺餘力污名化中國的歐美政客,發動對等制裁。除此之外,輿論場上的攻防同樣重要。這期間,一場抵制拒用新疆棉的外國品牌「H&M」的運動,迅速火出圈,凸顯了中國人的實力。「H&M」在華遭遇重創,從各類電商平臺及App上消失,第三季度中國市場營收估算銳減40%。

在中國,明星爭相與辱華品牌解約,民眾把露出反華傾向的外企罵上熱搜,更多人掏腰包買新疆棉製品,這是年輕人都覺得很「潮」的政治正確。

加拿大寄宿學校挖出累累白骨,凌虐原住民兒童的黑歷史曝光;美國私營監獄壓迫犯人強迫勞動,醜惡行徑一覽無遺;澳大利亞士兵屠殺阿富汗兒童,美國轟炸無辜平民……中國通過輿論攻勢將美西方人權罪行昭告天下,戰術上又進一層。

——北京冬奧遭政治干擾,中國力排雜音

12月15日,籌備已久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50天,中國準備再一次驚豔世界。然而,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帶頭宣布不派代表出席,幾個國家跟隨,給這場本應由世界大家庭共譜友章的盛會,增添了雜音。

中國的態度很鮮明:來不來,冬奧會都在這裡,若來了,北京就歡迎你。然而,讓純粹的體育賽事被政治操弄污染,任何東道主都難以視而不見。

12月2日,第76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由中國和國際奧會起草的奧林匹克休戰決議,由173個會員國共提。決議呼籲各方通過和平和外交手段解決國際衝突,敦促各國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前7日至北京冬殘奧會閉幕後7日遵守奧林匹克休戰,並強調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願景——「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約會」。

中國得到了很多支持。國際奧會主席巴赫表示,大多數政府會參與北京冬奧會。在巴赫看來,「政治化會威脅奧運會的未來。把奧運會政治化會導致奧運會的終結」。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稱,不派代表參與奧運會的此類行為都沒有意義,只是作秀罷了。俄、蒙、希、斯等國紛紛譴責將體育運動政治化的做法。普京總統將親自出席冬奧會力撐中國,共襄盛舉。

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基石,而通過辦好冬奧,中國將向世界展示東方大國的熱情、自信與實力。

「於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從北京的外交布局來看,它正在實踐這句話,而頂層設計也證實了這一點。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