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日本政局動向令人關注(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5

☉文/胡后法

面對百年大變局,日本將向何處去?這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作為近鄰的中國民眾關注的問題。作為世界重要經濟大國,日本本應抓住百年大變局的難得機遇,融入亞太崛起的大趨勢,擺脫長期以來作為美國「政治附庸國」的地位,使日本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日本政壇似乎並沒有認清世界發展大勢,政治上的右傾化和保守化日趨明顯,尤其是在對華政策上日本政界越來越趨向追隨美國的對華圍堵戰略,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意向更趨明顯。日本政壇的這一動向不僅違背日本本國的利益,對亞太乃至世界局勢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竭力介入美國對華遏制戰略

近年來,隨着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不斷強化,日本對華政策也更趨強硬,中日關係面臨的干擾因素越來越多。本來,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發展離不開亞洲,日本要想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發展,首先應該與亞洲國家搞好關係。但是,從近年來日本的外交政策看,其主基調一直是強化美日聯盟,而且常常以犧牲與亞洲國家的關係為代價。在對華關係上,日本向美國「一邊倒」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

在遏制中國方面,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特別是在軍事上,日本竭力呼應美國的對華圍堵戰略,加大對中國的軍事擠壓,威脅中國的領海安全。日本右翼勢力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為日本政府的擴充軍備計劃製造輿論。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為了阻止中國的發展,威脅中國的安全,美國近年來在亞太地區頻頻舉行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日本積極參與其中。

美國總統拜登於今年九月發起成立了由美國、英國、澳洲三國組成的印太新安全架構,其目的在於分化亞太國家,破壞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將亞太國家分為「三六九等」。對美國的這一危險舉動,亞太國家理應保持警惕,但日本一些政治力量似乎對美國沒有將日本納入印太新安全架構感到「失落」,竭力遊說美國將日本納入美國構建的勢力範圍。

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倡議下,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應運而生,並於2021年9月舉行了首次四國首腦會談。如果加上早期成立的由美、英、澳以及加拿大、紐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美國在亞太已經編織多重針對中國、分裂亞太地區的政治、軍事架構,而美國這些破壞亞太安全的行為得到了日本的全力配合。

日本還決定增加駐日美國的經費負擔,並已啟動與美方就有關細節的談判。實際上,日本自2015年以來就開始逐年上調駐日美軍的駐紮經費,但與美方的要求還有差距。目前,美國在日本的駐軍總人數為5.6萬人,美國自然希望日本增加承擔駐軍的費用。據透露,日本此次提高美軍費用,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日本與美軍的軍事一體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增強日美共同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的能力。

近來,日本政界主張對華強硬的勢力日趨囂張,最為突出的事件就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21年12月1日對外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之後他又狂言,台灣有事包括中國大陸對台灣直接或間接的所有進攻模式。安倍的這一言論是日本政治人物首次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發出軍事威脅。安倍把中國台灣與日本安全直接掛鈎,暴露了日本政界右翼勢力企圖阻止中國統一的險惡用心。

通過修憲謀求「軍事鬆綁」

近年來,日本主張修憲的聲音日趨強烈,而修憲的根本目的是為日本對外動武創造條件,使日本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二戰以來,日本基本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集中國家財力發展經濟,使日本成為全球性經濟強國。而和平憲法為日本的這一和平發展道路提供了保障。但是,日本右翼勢力認為,和平憲法是當年美國強加給日本的「政治枷鎖」,剝奪了日本對外自衛的能力,使日本永遠依賴於美國的軍事保護。因此,他們主張日本必須順應局勢的變化,修改和平憲法,解除和平憲法對日本在軍事防務上的束縛,使日本成為擁有正規武裝力量、可以對外開戰的「正常國家」。

二戰後,在美國駐日盟軍的主導下,日本制定了和平憲法。這部《日本國憲法》吸取了日本對外侵略的歷史教訓,除廢除了天皇的最高權力地位外,最核心的是放棄交戰權和不擁有軍隊的憲法第九條。但在2003年,日本通過了《應對武力事態法》,放寬了日本在軍事自衛上的限制。該法在2015年安倍執政時期又得到修改,擴大法律的適用範圍。根據這部法律,當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時,以及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受到攻擊時,日本都可以動用軍事力量。該法對所謂「武力事態」沒有明確的界定,可以有寬泛的解釋。因此,日本對外動武實際上已經沒有嚴格的限制。

對外進攻性是所有右翼政治勢力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誇大本國受到的所謂「生存威脅」,甚至編造危害本國安全的所謂「事態」,為對外動武製造藉口。安倍這樣的重要政治人物公然鼓吹台灣「有事」對日本構成安全威脅,實際上是為對華動武埋下伏筆、製造理由。這種所謂的「事態」,不僅是他們對外發動戰爭的藉口,也是對內煽動民眾仇外、排外的工具,也是動員國民對其他特定國家樹立敵意的手段。正因為和平憲法是對外隨意動武的最大障礙,修改和平憲法便成為日本右翼勢力始終不渝的政治追求。

近年來,隨着右翼勢力的抬頭,日本主張修憲的呼聲日趨高漲。他們竭力渲染「中國威脅論」,試圖清算戰後秩序,推翻二戰後國際秩序對日本的制約,大肆將日本打造成二戰「受害者」的形象。目前看來,右翼勢力雖然大力推進修憲進程,但也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巨大爭議,對修憲的具體內容更是眾說紛紜。

除了修憲外,日本近年來還加快了擴大軍備的步伐。2021年11月,日本內閣通過了增補防衛預算的決議,使日本2021年全年的軍費支出首次突破了6萬億日元的最高紀錄。自安倍2012年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日本便開啟了逐年遞增軍費的進程,日本軍事裝備的現代化速度也隨之加快。

對華關係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發展對華關係,並不影響日本和美國的盟友關係。相反,日本可以在中美之間發揮橋樑作用。中日作為近鄰,有着悠久的交往歷史,語言相近、文化相通,日本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遠遠甚於美國。因此,當中美關係出現矛盾或衝突時,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完全可以充當不偏不倚的橋樑,為緩和中美關係發揮積極和正面的作用。由此,日本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可以獲得中美雙方的信任,真正使日本成為遊刃有餘的國際事務參與者,為日本成為「正常國家」創造條件。

日本是最早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西方國家,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同時也因中國經濟起飛而獲得了豐厚利益。回顧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數十年,日本在亞洲奉行協調外交,重視發展同亞洲鄰國的關係,不僅創造了日本的經濟奇跡,也為亞洲經濟振興起到了「領頭雁」的重要作用。

總結日本當年外交上的這一「興盛」歷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沒有在大國博弈中採取「一邊倒」的政策,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巧妙地作出了自主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政策選擇。日本當年的這一戰略選擇,不僅獲得了亞洲國家的認可,也拓展了日本在對美關係上的迴旋餘地。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日本如果不能與亞太國家搞好關係,而是竭力投靠域外國家來保障自己的安全,這難道是理智的戰略選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美國作為戰後以來日本的保護國,雙方結成了堅固的經濟、軍事聯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日本繼續與美國保持穩固的特殊關係,本屬理所當然。但是,作為亞太重要國家,日本也應創新對外戰略,重塑自己與世界其他大國的關係。只有這樣,日本才能有效應對百年變局的挑戰,才能「不辜負」自己的大國地位。如果繼續奉行右傾化的對外戰略,選擇以犧牲亞太鄰國利益為條件的發展道路,這不僅將破壞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而且最終傷害的也將是日本自身。

派閥是日本政黨的最大特點,而自民黨內最大的派閥是宏治會和清和會。岸田和安倍雖然都來自自民黨,但分屬宏治會和清和會,兩派政治上一直處於競爭狀態。清和會也被稱為「細田派」,宏治會也叫「吉田派」或「宮澤派」。在過去20年中,雖然清和會不是自民黨的主流派別,但掌控自民黨領導權的時間卻長達16年之久。以安倍為代表的清和會親美色彩濃厚,在涉台政策上持強硬態度,極力主張配合美國遏制中國,反華態度十分明顯。清和會是主張日本修憲的主要政治力量,並竭力推動擴張軍備。但清和會缺乏精通經濟的人才,對振興日本經濟並無行之有效的政策主張,但在「玩政治」方面卻富有經驗。

在自民黨內部,清和會是宏治會的主要「政敵」。新任首相岸田文雄和外相林芳正均來自宏治會,岸田還是宏治會會長。雖然他以「優柔寡斷」著稱,但宏治會重視經濟發展,派閥內部比較團結。宏治會在外交上奉行現實主義路線,雖然也堅持日美聯盟政策,但同時也主張與中國發展關係。總體上看,宏治會的內外政策比較平穩,更符合日本的利益。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曾長期擔任外相,深知對華關係的重要性,主張平穩外交。新任外相林芳正也是自民黨的要員,深得岸田首相的信任,也是宏治會的「二把手」,曾任防衛大臣,從政經驗豐富。林芳正在美國政界擁有廣泛人脈,而且還是一位「知華派」,曾擔任中日友好議員聯盟會長,主張發展對華關係。

觀察人士基於岸田文雄和林芳正的從政經歷,寄希望於未來中日關係不至於出現嚴重對立的局面,甚至期待日新政府能衝破美國對華圍堵的大氣候,維持中日關係總體穩定的局面。日本新政府組成後,習近平主席與岸田首相通電話。雙方就以兩國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契機,推動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了共識,為中日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

雖然岸田和林芳正均屬日本自民黨內的鴿派,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但日本近年來政治右傾化不斷加劇,加上美國動員西方國家大肆圍堵中國,以安倍為首的自民黨右翼勢力對日本內外政策具有很大影響,未來中日關係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完全改變日本近年來形成的對華強硬路線,將對華關係恢復到上世紀的「黃金時代」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