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鋼琴教育家盧碧瑜:鋼琴教育與香港文化藝術發展(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5

☉文/鏡報記者

近日,盧碧瑜鋼琴藝術中心校長、資深鋼琴教育工作者盧碧瑜博士接受了鏡新聞的專訪,由前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鄭學仁博士採訪。

接觸藝術,打開人生的一束光

對於接觸鋼琴音樂的過程,盧碧瑜博士稱並不是一帆風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發展較為緩慢,伴隨物質貧乏,學習音樂、舞蹈等藝術對普羅大眾來講是一種奢侈。但慶幸的是,盧博士的父親盧巨川先生是嶺海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盧博士從小便耳濡目染音樂藝術;父親還經常帶其欣賞畫展,闡釋畫作中的節奏、顏色等元素。在藝術氛圍下成長的盧碧瑜,也漸漸尋找到自己喜愛的藝術──音樂和舞蹈。機緣巧合,其父親的藝術學校擴展音樂舞蹈部門,十歲那年,盧碧瑜與鋼琴結緣。

盧碧瑜博士還談到自己兒時學習鋼琴遇到的種種困難:剛開始學習鋼琴的前兩年,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能負擔一架鋼琴,便只能去阿姨家練琴,來回30分鐘,每次也只能練習30-45分鐘;加之姨丈從事記者工作,為避免影響他的工作,每週只可去2-3次。當母親為其買下人生第一架鋼琴時,雖然十分興奮,但鋼琴質素略差,只可彈出高低音而未能分出觸鍵法的不同。中五暑假後為了考過鋼琴八級,盧碧瑜用四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一年的練習,每天練琴6小時:上午3小時練音階,下午3小時練三首指定曲目和視奏及視唱練耳。回想兒時住在唐樓頂層五樓,天台熾熱難耐,只有風扇且吹出的風也是熱的。練琴時,腳邊放幾瓶開水,邊練琴邊滴汗邊飲水,便如此熬過艱難歲月。即使在之後,人生中的挑戰不斷。盧博士有段時間要兼顧鋼琴教育的工作、照顧家庭和完成博士論文:每次與家人外遊或與學生到外地交流和比賽,也要帶備博士論文的功課在飛機上或空閒時間再三修改,每天4小時的睡眠時間,如此維持了六七年多,十分艱苦。

令盧碧瑜博士印象最深的是傅雷先生寫給作為鋼琴家的兒子──傅聰先生的《傅雷家書》中一句話:「要做一位出色的鋼琴家,先要做一位出色的音樂家;要做一位出色的音樂家,首先要做一位出色的藝術家;要成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家,要學懂怎樣成為一個人。」鋼琴音樂與藝術的根本是育人為本。

盧碧瑜博士也與學生及其家長到訪過三次維也納,進行暑期音樂營鋼琴比賽和遊歷,探訪音樂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感受作曲家和樂曲的關係,領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還到過深圳婦聯交流、參與大師班,了解當地兒童的生活狀況; 到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參加國際鋼琴音樂節(Lancaster Piano Music Festival),使學生接觸到意大利、俄羅斯和新西蘭的年青鋼琴家,俄羅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生演奏更是令人震撼。盧博士講到:「音樂遊歷中的人與事,加深我們對音樂藝術的追求和熱誠。」

雖然學習鋼琴道阻且長,但也感激結識恩師知音。盧碧瑜博士回憶起啟蒙老師徐新英老師:「是老師的循循善誘,鼓勵我建立了對鋼琴音樂的興趣,老師彈琴和教學的優雅氣質、對事物的觀點,引導我繼續追求鋼琴藝術的熱誠。」盧博士還回憶起黃美玲老師(香港中文大學的鋼琴老師):「她明白音樂系鋼琴學生所面對的困難,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她盡心盡力教導學生,並看重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並引發我對鋼琴教學的愛好。」除此之外還有教導盧碧瑜完成博士論文的兩位老師:Professor Martin Comte和Professor David Forrest:「他們做事十分嚴謹,對博士論文的要求十分高,他們有耐心和身教,讓我明白他們愛護學生才會要求嚴格。」這些老師都成為盧碧瑜博士生命中的良師益友,直到今日都會同老師們請教和分享。

投身藝術教育事業,拓展生命長度

投身鋼琴教育事業,也是命運的眷顧。盧博士起初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年全職的中學教師:包括班主任兼作英文老師,和全校中一至中三的音樂科老師,當時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練琴,時常感到與自己理想的落差感。一年後,盧博士大學老師的一位學生將移民,便將其近20位學生轉介給她,因此開始全身心投入鋼琴教育事業。「回想過去的鋼琴教學事業,我樂在其中,當要教一首新的樂曲,我會到大學圖書館找尋不同的鋼琴家的錄音和樂譜來作對比和研究,從他們的演奏中開啟了對鋼琴音樂藝術的認知,是我的快樂和滿足;我喜歡與學生分享音樂和藝術,看見他們的成長就是我的快樂。把世界文化遺產承傳給下一代,是件有意義的事,如果沒有老師教和學生學,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巨匠,可能已經沒有人認識。」盧博士享受音樂、欣賞美學、傳承音樂文化知識予下一代、理性和感性的訓練、學生質素的全面培育:紀律、耐性、服從、專注、勤力、想像力和創意、對音樂愛好和熱誠;秉承校訓:雅(優雅、美學),毅(堅毅、勤奮),樂(快樂),望(學音樂的遠大目標和正面人生觀)。盧博士希望學生學琴不只是為了考試和比賽,希望音樂教育培養他們能夠做人處事待人接物都盡責能,做到最好。與人相處能逆地而處,在社會中追求和諧美善。尤其今次30周年音樂會,有十位校友代表參加手鐘合奏,他們不但完成鋼琴八級甚至一半以上完成了演奏級的文憑試,現在任職醫生、律師、商界高層、教師、政府工作、紀律部隊等,都見證了音樂教育是以提升人類素質為重要目標。

從事藝術教育事業,啟迪人生觀念

盧博士講到其在藝術教育事業中種種觀念的變化。對於藝術觀,盧博士講到:

藝術代表美,追求真善美,一件成功的藝術品(無論是繪畫、音樂、文學、戲劇)往往以真誠打動人心。藝術有共通點,一首樂曲中亦能看見畫面、有故事、有舞蹈,可以從一感觀轉化成多個感官的藝術。從聽覺中看到畫面和其他觸覺的抽象藝術(其中音樂述語dolce-甜和cantabile-如歌似的,就是靠想像力和創意去完成),往往所有藝術有光暗、厚薄、繁簡、實鬆、高低,大小的對比,有層次有條理去描繪不同的藝術作品。藝術沒有絕對,我們用一顆愛音樂、愛美學的心同良善真誠的心去感受藝術。用開放的心去感受去欣賞,同意就讚美嘉許,不同意也包容,學會尊重。這樣,藝術才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光譜使人類文化遺產更多元和豐盛。對於人生觀來講,盧博士有感:音樂是藝術種類之一,追求真誠、和諧、平衡、美善。我們做人也同樣,學會欣賞美。生活的點滴都充滿美的原素,看我們怎樣感受和解讀。追求和諧、美善的人,會尊重他人,紛爭自然少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藝術家用畢生氣力奉獻出他們的作品,所以我們也要盡力用心演奏好每個作品,享受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

盧博士還建議年輕人學習鋼琴藝術要三不怕:不怕煩、不怕難和不怕苦。年輕人學習鋼琴藝術要有耐性、堅持、熱誠去探索與研究。建議年輕人主動聆聽不同的音樂,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也要定時定量刻苦練習、追求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也鼓勵年輕人接觸不同的文學藝術例如繪畫電影等,多些不同的人生經歷、真實體驗,藝術表達才能有感染力,開啟鋼琴音樂的認知和演繹能力。在學習鋼琴音樂藝術的路上,未必一帆風順,一定有困難和挫折,這也是我們人生路途成長的另一寫照。盧博士希望年輕人能把學習鋼琴藝術所獲得的哲理應用在人生中,融會貫通,有更深刻的領悟,使人生更豐盛。

藝術教育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在多年藝術教育事業中,盧博士也領悟到鋼琴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鋼琴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格:有紀律、耐性、服從、專注、勤力、盡責。藝術修養中培養學生追求和欣賞美麗的音樂,不同時期的美學要求不同,學生想像力和創意去承傳音樂的學問,另外對音樂的愛心和熱誠也是藝術和人格培育的重要一環。學生未必從事音樂藝術的工作,但他們在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人格和藝術修養的培育對其人生旅程十分重要,也見證了人文素質、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不僅如此,培育孩子的音樂藝術,也利於家庭的凝聚;學生在業餘時間彈奏自己喜愛的音樂,能夠抒發情緒,保持身心健康。而且不同國家的音樂節等盛會,不僅促進其文化藝術發展,也能夠促進周邊交通、旅遊、經濟發展。盧博士也會與學生一起參與音樂馬拉松的籌款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國家和民眾;以其父命名的「盧巨川紀念獎學金」去幫助中大音樂系有需要的學生;建立伍宜孫書院雅毅樂望獎學金,鼓勵大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與服務,其中有一半的獲獎學生都是醫科生。

談及香港鋼琴教育未來的發展,盧博士認為除了培育新一代以外,退休的朋友也有興趣學鋼琴,因為他們年輕時未能有機會學習。在社福界,鋼琴教育可以推廣成為音樂治療,通過音樂活動使人的身心靈健康得到提升。香港鋼琴教育的未來情況會改變,出生率下降,移居海外家庭增多,但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未來鋼琴教育將會分普及和精英兩方面,鋼琴教育在社會培育下一代中仍然承擔重要的角色。

聯繫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12月提出,希望香港「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做交流中心需要引進來,更需要走出去。前特首梁振英也談到:對香港的文化藝術產業來說,本地市場太小;對香港的文化藝術事業來說,本地的受眾也不多。因此香港的文化藝術事業和產業如果可以開發外地的市場和受眾,就可以以戰養戰,發展壯大,提升國際國內地位。相比中國內地城市,香港有國際聯繫、語言、出入境便利等優勢,可以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超級聯繫人」。近年式微的香港粵語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和中文書刊,過去在海外都有較大市場,不少海外華人華僑講因此學習粵語。在傳統的中華文化基礎上,過去香港的承傳和發展工作都做得不錯。譬如說,粵劇源自廣東,但今天香港經過承傳和發展的粵劇,水平不亞於廣東。香港的文化藝術事業和產業要復興,就要重視海外拓展工作,一方面開拓市場和受眾,同時承擔國家級任務,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一樣,不旨在賺錢。要到海外推廣,當然可以用政府的補貼,工商界也可以考慮出資贊助,擴大工商界在公益事業上的參與。推廣方面,貿發局在中國內地和外國都設有大量辦事處,工作積極、靈活、高效,香港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走出去,貿發局可以承擔相當一部份的任務。

對於支持本地的文化藝術發展,盧博士感嘆:「現在租借表演場地十分困難,政府應該開放社區會堂並且配套如三角琴,收廉價出租作為午間鋼琴或其他音樂會,推普音樂,使表演者和聽眾的水平有所提高;還可資助與音樂相關的產業,音樂的紀念品、文具、用具的設計及製作、服飾、餐具和遊戲等。」盧博士還想到融合中西藝術文化:把中國傳統粵曲內的小曲如《高山流水》《粧台秋思》等傳統曲目編成鋼琴音樂,中樂西奏,舉辦比賽或音樂會,以提升音樂文化的交流與推廣普及。又如大灣區有很多音樂廳,深圳、廣州也有很多博物館,曾有世界著名演奏家會在內地重要城市如深圳、廣州等地表演,也曾有意大利的藝術畫作於廣州藝術館展出,政府可推廣一些文化遊歷項目,帶動鋼琴音樂喜愛者到內地欣賞文化節目及參觀展覽以帶動文化交流。政府亦可以聯繫組織姐妹學校或姐妹音樂中心,互相交流學習與進步,推動環境上和人類質素上的提升。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