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張雅誥:從中華文化走出的口琴大師(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5

☉文、圖/陳悅

從接觸中國口琴,到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發揚,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張雅誥的成名之路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張雅誥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他將把馬中文化交流繼續堅持下去。

「我音樂之路的每一步都和中國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口琴大師、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張雅誥微笑着對記者說,自己的成長得益於中華文化和馬中文化交流;從成名到出任馬來西亞文協總會長,他着力在馬來西亞傳承中華文化,並借「一帶一路」東風推動馬中文化交流,令更多馬來西亞文化工作者從中受益,「更成為我心目中必達的使命」。

從中國口琴和《鳳陽花鼓》啟航的世界冠軍

張雅誥說,自己的音樂之路起源於一隻中國蝴蝶牌口琴。小學三年級時,一個同學帶了一隻口琴到學校,張雅誥和同學們你一下我一下大家輪流吹,掌握了基本的音調以後,他對口琴產生了興趣。可是那時候沒有自己的口琴,只能到處借用,有次還和堂哥因為使用口琴發生爭執,讓張雅誥大為傷心。

就在此時,張雅誥偶然從祖母自中國帶回的行李箱中,發現了一隻中國知名的蝴蝶牌口琴。這隻用布纏住、沒有盒子的蝴蝶牌口琴,成為張雅誥人生中的第一隻口琴,「從此不用再沾着別人的口水玩音樂了」。

在學口琴的最初歲月中,張雅誥接觸不到太多的教材,鄰居家收音機每天播放音樂節目中的口琴樂曲成為他的「老師」。每天聽到鄰居收音機裡響起樂曲,不管手頭在做什麼事,愛琴成痴的張雅誥都會第一時間衝過去欣賞,並在心中默默記住曲調,而後在自己心愛的蝴蝶牌口琴上重現。

正是在學琴的歲月中,張雅誥接觸到了中國現代著名口琴家石人望編曲的《鳳陽花鼓》《美麗的祖國》等作品,「驚為天人」。這些作品給尚未到過祖籍國的張雅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能在音樂的世界中暢遊祖籍國山山水水,暢想祖籍國的美麗風光和全新面貌。它們也隨之成為張雅誥演奏的「保留曲目」。1971年,年僅19歲的他參加香港麗的呼聲主辦的「平步青雲國際天才比賽」,正是憑藉一曲《鳳陽花鼓》奪得了馬來西亞冠軍。隨後,他代表馬來西亞出征香港,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東南亞總決賽,過關斬將再憑《鳳陽花鼓》奪得全場總冠軍,在香港一夜成名。1989年,曾一度對口琴事業失去熱情、準備收山的他,又是以《鳳陽花鼓》奪得在德國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口琴比賽冠軍。

在1972年到1976年期間,當時風頭正勁的張雅誥錄制了自己最初的四張黑膠唱片,他選擇的四首曲目就有《鳳陽花鼓》和由《美麗的祖國》改名的《美麗的山河》,另外兩首則是由中國古曲改編的《新春樂》和《漁舟唱晚》。

「每當演奏起這些作品,我內心都自然湧現出一股深情。」張雅誥說。

近些年來,張雅誥正在努力籌辦自己的口琴博物館,且已珍藏世界各國很多名琴。他告訴記者,創辦口琴博物館的靈感也來自前往中國交流的經歷。在前往中國交流時,張雅誥了解到杭州具有口琴傳統的刀茅巷小學創設口琴博物館的故事。在他看來,一所小學能夠和私人珍藏相結合,創立口琴博物館,向社會民眾和下一代傳播口琴文化,自己更應該利用多年珍藏和在馬來西亞口琴界的地位,嘗試創設馬來西亞口琴博物館。

在他的籌劃中,自己的口琴博物館不但要收藏口琴,也要納入各種相關樂譜、唱片、雜誌、報紙,不但起到普及宣傳作用,「也要記錄馬來西亞口琴家堅持理想的風骨,成為馬來西亞與世界各地口琴愛好者交流的橋樑」。目前,口琴博物館已初見雛形,僅收藏的珍貴口琴就達到千餘隻。

推動中華文化在馬「薪傳不息素質紮根」

張雅誥的成名之路離不開中華文化。他成為名家後,也一直注重挖掘口琴中的中華文化內涵。

熱愛用口琴表達中國民族樂曲的張雅誥說,中國的傳統樂曲多以「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組成,傳統口琴在演奏中國民族樂曲中存在一些不足。在和世界各國口琴家交流技藝的過程中,張雅誥通過摸索,針對演奏中國民族樂曲的需求,創新出了五聲音階口琴,這成為他口琴生涯中「最自豪的事」。

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張雅誥說,南北朝時的陶弘景就闡述了「吹、呼、嘻、呵、噓、呬」的「六字訣」,認為通過「六字訣」「長息吐氣」而做到「治病延年」,孫思邈、龔廷賢等名醫也對此有所闡發。在張雅誥看來,「口琴是唯一靠吹氣呼氣發音的樂器」,口琴的演奏法和「六字訣」正不謀而合。他也發揚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撰寫論文、宣傳、教學等方式積極推廣中醫的「六字訣」和口琴養生之道,在馬來西亞社會乃至世界各國推廣口琴的同時,也傳播中華傳統養生文化。

長期在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任職的張雅誥於2013年正式出任文協總會長,進一步擔負起領導文協在馬來西亞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的重任。

在張雅誥看來,在馬來西亞傳承、發揚中華文化,既要堅持中華文化精髓,注重文化薪傳,也要發揚中華文化包容多元的特質,積極和各友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具有馬來西亞本土特質的華人文化。

在領導文協的過程中,張雅誥尤其注重各項文化活動的開放性,歡迎各友族積極參加文協民俗文化、音樂、戲劇等各項活動,讓友族同胞能更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他又積極推動向友族文化學習,將友族優秀作品、友族生活內容、友族特色文化吸納到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活動中。

張雅誥尤其注重文協傳統的「文化獎」。他說,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承發展,在各行各業都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先輩典型。文化獎設立至今不到三十年,幾乎是在以「和時間賽跑」的速度,在很多先輩生命的末期,把獎項送到他們的手上,希望通過一個個獎項的頒發,把文學、教育、音樂、歷史研究、社會活動、藝術創作等各方面華人文化典範的事跡留存下來,以激勵後輩。張雅誥還特別推動文協在近年來增設多個青年獎項,希望在典範長存的基礎上也鼓勵青年人才的湧現,讓中華文化能在馬來西亞薪傳不息。

借「一帶一路」東風推動馬中文化交流

作為文協總會長,張雅誥還特別注意推動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在他看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要不斷傳承發展,除了要與友族文化交融融合,也離不開和當代中華文化的連接交流,尤其是隨着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不斷創造出更優秀的文化成果,這種交流互動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張雅誥說,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來自中華文化,雖然經歷了馬來西亞本土化進程,具備多元融合特色,但始終和中華文化具有傳承性。文化本身是「活動的生命體」,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持續和中華當代優秀文化進行交流,才能「使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他進而指出,通過和中國的文化交流,也能展示中國當代文明成果,讓馬來西亞華社乃至馬來西亞社會更加認識到華人文化的重要性,加深馬來西亞各族民眾對華人文化的了解,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加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基礎。

回顧推動馬中文化交流和民間友好往來的歷程,在中國疫情一度緊張之際,積極組織馬來西亞各界文化人支持中國抗疫是張雅誥心目中的「一件值得紀念的工作」。當時,張雅誥領導文協,和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攜手,組織馬來西亞百位寫作人寫文章為武漢「送溫暖」,表達對武漢人民和中國人民的支持,為武漢和中國遭受的無理污衊辯護。這些作品後來還結集為《武漢,我們和你同在》在馬來西亞出版。

張雅誥展望,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影響力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中國崛起背景下,越來越多世界各國民眾希望「搭上中國崛起的翅膀」,令中文學習成為全球熱潮。在他看來,接軌「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文熱」將令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先賢奠定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得到發展,令華人乃至其他各友族族群都將更積極投入華文教育中。而華文教育基礎愈加堅實,愈將進一步推動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馬來西亞多年來文化交融打下的良好基礎,相信也有助於馬來西亞社會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