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書畫名家

首頁 > 最新文章 > 鏡報書畫名家

徐嘉煬的開悟(2022.1)

發布日期:2022-02-25

☉文/陳雪儀 博士

人為何而生?可能我們從有知有覺就開始問這個問題,又或者有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擺脫不了麈世的種種,就以為自己過着的就是生活!

然而,在茫茫人海中,竟然有人可以從小就立志,甚至經歷人生種種的磨練,數十年如一日,終身為理想而奮鬥。

從小生活在廣闊無邊的大自然,天與地是徐嘉煬的啟蒙者,不斷吸收大地的日月精華,他的童年,冬季時,就在那嚴寒的北方中渡過,零下十幾度的破曉時分,被窗前白濛濛似葉片、枝狀、十字形態的結晶體吸引着,當走到窗前細看,發現原來那是被霜雪覆蓋的窗戶,見到不同結霜的凝華現象!

他被那些霜雪凝華的景象驚醒,內心不期然地想:「點點、滴滴、片片霜雪竟然可以凝聚在一起,變成不同的圖案,甚至成為了一幅幅的畫面。」被那微小霜雪形成的圖案吸引着。

從此以後,開始被一股力量推動着,希望能揭開生命的奧秘。因此在童年時,他到處走,去探索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裏:不但見到幽香的春芽,夏天的陽光充沛時,花朶就會開得更燦爛,花香就會更濃;在秋高氣爽時,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百花盛放;從寒冷的冬天進入初春時,萬物蕭條,只剩下幾朵初放的梅花露出點點幽香,寒冬臘月時節梅花香在數十里外就能聞到。

那些綻放的花朶,那萬事萬物的規律是從何而來?徐嘉煬充滿好奇心去研究,經常去看看樹草開始發芽時的情景,每當看見植物吐出嫩黃的葉芽,或是花兒含苞待放時,都會感覺到生命是如此奇妙可貴。

然而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很多人容易隨波逐流,但他卻明白人生匆匆數十年,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才能不枉此生!因此,他選擇藝術創作,期望把所見到奇妙的大自然重新演繹,將真、善、美融於畫中!

要了解徐嘉煬的創作歷程,我們必須從他艱苦學習中體驗出來。他說:「藝術家經常「萬里尋師」,甚至「拜師求藝」。在徐嘉煬生命中,影響他有三位老師,分別是山水畫家彭襲明老師、工筆畫家唐鴻老師及嶺南畫家趙少昂老師。

追本溯源,徐嘉煬明白有鞏固的基礎,才能搭建屬於自己的畫論及技巧,從而創造出一片天地。在唐鴻老師的指導下,他全心全意地學習「宋院體工筆花鳥畫」的特點,並且由彭襲明老師而獲得山水畫筆墨技巧,彭老師是近代「文人畫家」其中一位具代表性的畫家。徐嘉煬作品中,不時流露出彭老山水畫風格的影子。對於跟隨趙少昂老師學習,徐嘉煬進而吸收了嶺南畫渲染的精髓。之後就是在繼承傳統畫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西方藝術上的透視、構圖及色彩等等。

他除了努力去突破中國傳統書畫的框框外,更不斷地鑽研如何讓藝術融於生活。徐嘉煬明白中國傳統山水畫「留白」的部份非常重要,因為在畫面上的「留白」可以表現出黑白強烈的對比,且留給觀賞者無限遐想的空間。在他創作中保留了國畫中「留白」的特點,更重要是他打破程序化傳統構圖模式融匯古今、師法自然、構圖新穎的創新的山水畫作品。他以渲染的手法呈現出色彩豐富的色調,表現追求自我昇華、浪漫情懷及超現實的境界。

如在《歸帆》作品中,畫家以深藍色營造出黑壓壓的夜色,在留白之處突出了兩艘小船,好像在險惡的四周裏,歸家才有安寧之感!又如作品以《興興向榮》為題目,在畫面上卻畫出華峰萬仞之氣勢,表達心中最美的景色,運用幾何圖案,加上大小不一的墨色效果,凹凸不平的山石以垂直及斜線表達斜坡,留白為對比,並且渲染出深沉的氣氛及傾斜的感覺,營造出峰巒陡峭的效果。

人在不同的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相愛而喜、受辱而怒、舉喪而哀、知足而樂。《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何能合宜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在《喜悅》作品中,畫家以陽光明亮的黃色作為主調,洋溢着喜悅氣氛;又以強而有力的紅色,表現出怒放之勢,燃燒出生命的火花。畫面既有含蓄之感,又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出畫家的喜怒哀樂。

在《淡月隱蘆花》作品中,皎潔的明月下,映照出清純的白鷺,而陪伴着白鷺有蘆葦,畫家以輕重有致的筆觸對比白鷺修長而挺拔的羽毛,有一種白鷺與蘆葦一起搖曳、展翅共舞之感,在寧靜的秋月裏,增添不少靈動的氣氛。

以鮮艷色彩的《舞者》作品中,畫家運用不同的曲、直、粗、幼的淺墨線條,描繪出舞蹈員在演出時身體的擺動,姿態優美的樣子。以金黃色作為主要背景的色彩,加上一些深紅色的圓點,好像火花般閃耀,金光燦爛的一刻。

徐嘉煬的作品,既講求「骨法用筆」,又能在畫面上表現出墨韵之美,充滿筆情墨趣、氣韻生動之勢。活在當下,他希望作品除了承襲傳統留下來的藝術寶庫外,同樣重要的是藝術必須源於生活,呈現當代的氣息,讓物質化的都市注入一股清泉。徐嘉煬無論是精湛的筆墨功夫,還是鮮明斑斕、對比強烈的色彩,又或是跨越古今中外的文化,都能把古雅的氣韻、明快的時代感共融於一爐!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