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論新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論新篇

滕錦光校長:教書育人 任重道遠(2022.2)

發布日期:2022-02-25

☉文/鏡報記者

香港理工大學的校長滕錦光教授在履職時說過:「對於獲委任為理大校長,我深感榮幸之餘,亦明白任重道遠,須不負眾人厚望。」他承諾竭盡所能履行大學的使命、實現大學的願景。

滕錦光校長是一名結構工程專家,1964年3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198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90年獲雪梨大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遠布局,實踐轉型

《鏡新聞》與《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聯合推出【教育文化縱橫談】節目,滕錦光校長接受了資深媒體人高璐小姐的採訪,他從自己與理大結緣開始談起,一直談到教育事業和家國情懷。他與理大淵緣深厚,早在1994年10月31日加入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同年,學院於11月25日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他說理工大學在學院階段便開辦了本科、碩士、博士等學位課程,升級大學後,發展可謂極為迅速。

滕錦光校長提到理大目前是全球百強大學,有若干學術領域是領先世界的,這一切離不開理大悠久的歷史積累,自潘宗光教授在1994年擔任理工大學校長開始,理大就面臨如何轉型及革新的問題,當時學校以教學為主,科研工作比較少,在轉型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時,需要加強研究工作,做到教學和研究並重。在14年時間裡,潘校長作了很多探索,也做了很好的長遠布局。譬如當年很多老師進入理工學院教書的時候,沒有預期要進行科研工作,因此在轉型期,不斷有人事的更替優化。潘宗光校長又對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梳理,制定了發展理大特色學科的策略,如酒店管理、設計等學科,理大的教學酒店、賽馬會創新大樓因此應運而生,為後來的理大發展打好了基礎。到2009年,唐偉章教授開始擔任理大校長,在他任職十年內,將理大作了進一步提升,使理大在多個學科達到世界卓越水平。

理大回憶,崢嶸歲月

滕錦光校長在理大的工作,是從教學研究慢慢涉足到學校管理的。2006年他只有42歲,便開始參與了學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擔任科研方面的協理副校長。2008年由他執筆起草了《Research at PolyU: The way forward》的政策文件,這為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工作作了一個階段性的回顧,並對學校的未來科研發展進行了探討。他說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每隔6年會有一次科研評估,評估的方法也不斷改進,2006年曾有過一次,這個文件就是為了應對2006年的評估結果的,也提出了改革措施。2007年開始,他又同時擔任學院的院長,後來又做研究院的院長,期間還做過學生宿舍的舍監,再之後,他又去南方科技大學做了一年副校長。他說:「有一段時間我又做院長,又做協理副校長,非常辛苦,但積累了許多經驗。」他說,可以當理大校長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即便是他在南方科技大學任職的那一年,也未辭去理工大學的工作,只是在理大停薪留職了一年。理大是他一路成長的地方,給了他很多施展才華的空間和發展的機會,他非常感恩學校對他一直以來的支持,尤其是讓他有機會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這次重回理大他認為是一次挑戰,當然他未曾想到回來的時間節點會是香港正值社會風波事件的最激烈檔口。他還記得2019年7月1日,即上任的第一天,正是發生衝擊立法會時刻,當時的情形可以用風高浪急來形容,理大經歷了被佔領的危機,他體會到做校長,感覺就像管理一個很大的公司一樣,事事都要去管、去操心,從教學、科研、蓋房子、請老師、招學生,到幫助學生、幫助教師,到日常運行、聯繫校友、募捐款項,甚至如何滿足社會各界對學校的預期,都要十分用心,真是「崢嶸歲月稠」。

擔任校長這兩年多來發生了很多超出預期的事情,無論是社會事件還是疫情,作為校長的他,對一些社會、政治議題也需要代表學校表達立場,以前作為學者時不需要去處理這些費心的輿論問題。不過他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每次遇到難題時都會有很多人幫助他,如校董會林大輝主席,是一個很有政治經驗的人,當時在危急關頭,主席給了自己很大的支持和指導,讓學校安然度過兩次難關。他當校長後,多了跟社會打交道的機會,這是同做副校長或者院長比較大區別的地方,雖然如此,他願意承擔責任,努力做好校長的工作,也希望香港社會可以更加繁榮穩定,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精力聚焦在發展上,也讓學校可以有更多的教學科研成果。

理工大學未來將在科技創新領域,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合作或國際合作。現在香港的大學在國際上協作和交流都很多,「我們大學的老師大部份都是海外讀完博士回來,本身就具有一個國際學術網絡。我們也有很多機制,每個系都設有學術顧問,大學有顧問委員會,學院也有顧問委員會,很多都是海外的著名學者或一些工業界的著名人士。學者做科研項目,有時也會邀請海外學者參與研究,國際合作的機會其實是很多的。香港的研究資助局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都有合作,香港跟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也有聯合研究基金。最近香港政府推出叫InnoHK的創新香港研發平臺,理大也在這個平臺上成立了三個研究中心。這些中心都落戶在科學園,政府早前以一百億元成立的創新研發平臺,應該只花了三分之二,相信通過這個計劃,香港在國際科研合作方面會有一個大的提升。」

他指出,香港的大學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很多合作,尤其是政府推出的一些大的項目,就需要大家去合作完成,例如,政府現在有兩個大的科研資助計劃,一個叫Area of Excellence Scheme(AOE),還有一個叫做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這些項目達到幾千萬,通常都不是一個大學獨立去做的,常需要幾個大學合作。滕錦光校長說自己當年也從香港研究資助局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拿過該局批出的香港結構工程領域至今為止最大的項目,總經費超過5000多萬元,當時由理工大學牽頭,香港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一齊參與,還包括了很多國外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Delft(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大學,美國UIUC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等。香港的一些教授跟學科都是國際上非常出名的,所以組織一個國際團隊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立足香港聯絡全球,這是學校運行中驕傲之事。

高校聯盟,兩地交流

關於最近成立的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滕錦光校長說,江蘇省地屬長三角,也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江蘇省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鎮,那裡有很多好的大學,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等。去年特首林鄭月娥曾在訪問江蘇時,跟江蘇省的書記達成設立大學聯盟的共識,理大積極地去推動了這件事情,希望能夠在長三角尤其是江蘇的大學跟香港的大學之間建立一個更加順暢的合作交流平臺。這個聯盟包括香港的九間大學、澳門的數間大學、江蘇的二十多間大學。聯盟成立後可鼓勵學生到江蘇讀書、實習,也可以借此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江蘇高校可以為我們學生提供各方面協助,為他們安排活動,如果在暑假去的話可以住在他們的宿舍。」學生之間也可以組織創新創業比賽等。科研方面,香港的科研可以跟內地產業合作,把香港的科研轉化成對社會有用的生產力。目前,香港理工大學已在江蘇跟工業技術研究院達成協議,共同開展科研轉化應用的一些項目,滕錦光校長認為這方面未來有很大的潛力,「另外也可以做一些比較基礎的研究合作,江蘇那邊的一些大學學生的素質很高,我們也可從中招收博士生或者聯合培養博士生,尤其是在他們具優勢的某些領域,可以強強聯合,總之在科研、教學、產業化方面都有許多合作空間。」

滕錦光校長希望理大能在2028年前實現100%的本科生有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希望當中大約一半到海外、一半到內地,多長長見識,這對人生是非常有幫助的,這些學習經驗對提升他們的全球視野尤其有幫助。

目前,理大也招收了不少內地學生來港學習,他們可以與本港學生進行交流。學校內有一個內地學生的學生會,叫做中國內地學生會,為內地同學適應相關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幫助。理大也開始探索了一個叫做Peer Mentoring的機制,讓老同學更好地幫助新同學,有的是內地同學之間互助,有的是本地同學來幫內地同學,幫助他們了解香港本地的習俗、環境及文化,融入香港。另外,理大也有各種師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各個系、學院都有。在學校層次,理大有一個叫做啟迪智慧的師友計劃(英文叫INSPIRE),這個計劃裡有100多個導師,都是社會精英、社會領袖,如理大的校董會成員、傑出畢業生等等,現在計劃內的學生約有450個,很多是非本地的學生參加,他們跟着這些本地的事業有成的社會精英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到香港本地文化,還可以通過導師認識有關行業的發展方向、就業情況,對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這個計劃很受學生的歡迎,學校也在不斷擴大計劃規模,幫助更多學生。香港保留了很多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理大希望讓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如孝敬父母的理念,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發揚光大。

國安教育,德才兼備

滕錦光校長說:「我1985年1月份離開內地,至今已經有37年了。中國內地在過去40年裡克服了種種挑戰,取得了巨大成就,我為國家的發展成就感到自豪。我希望同學們能多去看看祖國的發展成就和大好山河,了解中國內地的社會、經濟、體制、文化。也希望同學們多認識中國的歷史,包括中國的古代史和近代史,例如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的後果。唯有了解歷史,才能推古論今,知道我們國家和香港目前處在什麼位置。」學校明年開始要每個同學都選一門中國歷史文化範疇的科目,這門課是必修課。還有一個必修課叫做服務學習,每個同學都需要去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替社會服務;同時,學校還將國安教育列為必修內容,並將國安教育內容融入「明日領袖」(Tomorrow's Leaders)這門本科生必修課程。理大非常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正面的價值觀教育,希望香港理工大學的畢業生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滕錦光校長提出,學生如果選擇去大灣區工作,要與人打交道,交流背後有很多資訊,這需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些較為深入理解,這些基礎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環境,為自己的發展尋求更多發展空間、更多好的出路。

滕錦光校長說「人生畢竟很短暫」,在2013年的時候他認真思考了一下人生要做什麼,他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也早點去思考自己要走的路,「這樣子就不會走到半路才感到後悔」。他說他小時候由於沒有人指點他將來怎樣去發展,只能是一步一步去摸索,但現在的青年人如果有條件、有人帶領着,應該早點進行人生規劃。一個年紀大的人有可能看得清年輕人的天賦、素質、特點,可以給他們指點和建議,少走彎路。

當主持人問滕錦光校長對生活27年的香港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時,他說自己對香港抱有深厚的感情。他的職業生涯基本上都是在香港度過的,他很喜歡香港這個地方,他太太也很喜歡,小孩也在這裡長大。他說香港這個地方有很多的優點,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匯聚碰撞的地方。人口密度確實很高,很多教授剛來的時候都會覺得香港很擁擠,但過了一兩年後他們就習慣了,而且發現香港這個地方其實很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四通八達。房價的確比較貴,對大學老師來說買房也是蠻困難的,這是一個問題,不過其他都挺好的。

提供土地,蓬勃發展

滕錦光校長相信在新一屆的政府、新一屆的立法會的共同帶領下,香港下一步的發展會更加好,大灣區也為香港提供了很多的機會。政府對創新科技發展也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資源,他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希望政府能夠在住房方面多做些工作,尤其要解決好收入不高基層的住房問題,香港如果解決了土地供應這個主要問題,其他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們現在的校園就這麼大,我們的空間非常緊,所以有些需要大的空間的科研也做不了的,這是一個局限。如果多一點土地,就可以多蓋一些房子,很多產業、住房都受制於土地供應」,所以他希望將來通過北部都會區發展、明日大嶼增加土地,香港就可以更加蓬勃地發展。

滕錦光校長獲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他說:「我很榮幸,也很感謝能夠獲得太平紳士這個榮譽,說明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同,作為大學校長會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帶領學校發展科研;也會去履行好太平紳士的其他任務,關注社區問題、安老院和監獄裡邊的一些情況,會盡到自己的責任。」

「教書育人、帶領理大成為頂尖大學」。簡單的一句話,體現着滕錦光校長的辦學宗旨及事業抱負。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