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創科或為香港「復興密碼」(2022.2)

發布日期:2022-03-04

☉文/蕭史

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極大推動了城市治理轉型,並作為新興政府治理工具更好地服務市民,使香港成為新科技時代的「宜居之都」。

20211230日,商湯科技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投資界的熱門話題。這家誕生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公司開發了超2.2萬個用於不同應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提供商,也是目前亞洲收入排名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剛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中,談到香港未來發展趨勢,「創科」成為眾多議員口中的熱詞。筆者觀察,創科正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發展新引擎,並益於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或為香港「復興密碼」。

創科正改變香港「財富邏輯」

越來越多科技公司的成功讓人們看到,創科正逐漸改變着香港的「財富邏輯」。

長久以來,「賺快錢」是香港人信奉的財富秘訣之一。良好的區位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導致在相當一段時間香港企業賺錢相對容易。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及專業服務一直是香港的四大支柱行業。因此,香港在創科方面並無太大壓力和動力。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四小龍」紛紛謀求轉型。韓國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國」計劃,如今在半導體、手機、液晶顯示器、互聯網普及率和造船業等方面世界領先;新加坡也提出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緯壹科技城已成為世界一流的產業新城,被稱為「亞洲矽谷」。香港也曾大力推動「科技興港」的政策,重點發展「科學園」及「數碼港」大型科技園項目,推出「創業板」……但遺憾的是,香港的幾個科技園區最終搞成了房地產項目,科技產業並沒有得到良好培育。

因為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私營企業並沒有太多投資創新科技的意願。香港高校可以產生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本地卻很難產業化。比如大疆無人機誕生在香港科技大學,但最終實現產業化,使其成為有影響力科技企業的卻是深圳。

20年來,香港研發強度(研發投入佔GDP比重)一直低於1%,不僅低於中國平均水平,甚至低於非洲國家肯尼亞。2013年香港研發強度為0.73%,而韓國、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分別為4.15%3.49%3.12%,同期深圳則為4.02%

近年來,香港四大支柱產業的增長已逐漸見頂,本土經濟增長日趨放緩。創科成為重振香港經濟勢在必行的選擇。過去四年,香港特區政府已投入超過1300億港元,用以推動本港創新科技企業發展,以實現全港產業轉型升級,躋身國際一流科技創新中心行列。

創科提升城市促民生

創新科技並不是遙遠的科幻電影,也不是資本家圈錢的工具,而是能切切實實改變民生的技術創新。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相關企業正着力以創科改變民生。

香港長年居亞洲最宜居城市前三,這得益於優越的自然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年來,老齡化、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香港城市治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智慧城市」為香港破解城市發展瓶頸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7年發表首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目標是將香港建設成世界級智慧城市。這亦是創科公司新的市場機遇。

香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居住了700多萬的人口。因此,新冠疫情給香港城市管理帶來的挑戰十分凸顯。疫情初期,特區政府要安排大量回港市民家居隔離,最高峰期每天有6萬多人從英美等高風險地區回港。特區政府與創科公司、科研機構合作,為隔離者提供電子手環,在保障市民隱私的前提之下,有效管理隔離人士。

2020年末出台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便將不少防疫抗疫設想寫入其中。如支援家居檢疫的「居安抗疫」系統、推出「安心出行」感染風險通知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健康碼」以便可有序恢復香港與內地和澳門的跨境往來等。

香港現有65歲或以上的人口135萬,佔香港整體人口近兩成,據估算,20年後,65歲或以上的人士佔香港總人口約三分之一,「科技助老」需求巨大。香港本地初創公司德柯斯科技可用AI感測老人睡眠、如廁和看電視等,報告生活狀況,分析活力、健康和生活變化,使家人、照顧者和社會更緊密聯繫和了解長者需要。同時,結合其他健康數據,如心跳、血糖等,可預警長者和其照顧者採取預防措施,為獨居老人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極大推動了城市治理轉型,並作為新興政府治理工具更好地服務市民,使香港成為新科技時代的「宜居之都」。

北部新區 創科「再造香港」

創科需要培育孵化,需要在政策、資本都更寬鬆的環境成長。產業園區是培育創新科技企業的主要方式,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承擔了這一功能。同時,「北部都會區」被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被提升為與國際金融中心並駕齊驅的地位。

如何建設「北部都會區」對香港創科發展至關重要。鑒於此前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的失敗經歷,「北部都會區」建設應注意兩點:

一是政府主導。一直以來香港本地私營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依靠市場來驅動發展創科產業並不具備條件。因此,政府主導將是特區政府的傾向型操作,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市場因素,避免政府大包大攬。

二是注重「融合」。據《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因此,「融合」是其創建基因。

在這一點上,深圳蛇口工業園區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20世紀80年代,蛇口工業區在建立之初便被定位為聯結香港與深圳的結點,開闢了獨特的發展之路。蛇口園區最大特點是能夠適應複雜的政治、經濟及文化需求,可以因地制宜實現創新發展。如今,注重政策、配套管理方面實現對接和融合的「蛇口經驗」,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指南,這也將是「北部都會區」需要重點學習和探索的。

2008年,美國《時代》周刊提出「紐倫港」一詞,將紐約、倫敦、香港三城相提並論。香港若要成為紐約、倫敦這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大型都市,除了需要中國內地這樣體量的腹地外,更需要城市自身的創新力和精神內核。創科或為香港躋身世界一流城市的重要途徑。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