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四項「公投」後台灣政局演變(2022.2)

發布日期:2022-03-07

☉文/莫能御

2021年12月,劍指民進黨當局施政爭議的4項「公投」被全部否決,被視為民進黨的「勝利」。2022年1月,民進黨候選人林靜儀擊敗國民黨地方派系代表顏寬恒,當選台中第二選區「立委」;同日,親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罷免案未過。1個多月來,台灣政局呈現出「綠強勢、藍散弱」的特點,未來如未改變,不但將進一步固化現有「綠大藍小」的政治格局,也可能導致2022年底「九合一」選舉出現對國民黨不利的結果。

一、民進黨乘勝追擊、鞏固強化領導,意圖擴大戰果

(一)強推行政區劃改革。2021年9月,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市、縣合併升格為「院轄市」。同年12月,新竹市「立委」柯建銘提出「地方制度法」修正案,擬突破現有「法律」限制、為合併升格製造新的依據;但以陳亭妃、陳明文為代表的民進黨「立委」出於派系鬥爭或地方利益的考慮不願支持。4項「公投」被否決次日,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邀集賴清德、蘇貞昌、林錫耀、鄭文燦等黨政要角研商新竹市、縣合併升格及相關修「法」議題;後並做黨內不同派系工作,許諾縮小「院轄市」與「省轄縣市」發展差距、實現「縣市平權」,以爭取後者理解支持。經蔡多次協調與施壓,陳亭妃、陳明文等對「地方制度法」修正案的態度轉變,紛紛表示「尊重且支持」。黨內整合完成前後,民進黨面對在野黨「英人設市、狼狽為堅」的指控和抨擊,通過讓林智堅宣布放棄連任的方式轉移矛盾焦點,逐步扭轉輿論場上被動態勢,從而為下一步利用「立法院」多數席位優勢、強行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據此設立「院轄新竹市」營造有利局面。

(二)試探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4項「公投」中,被看好通過的「反對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公投」意外遭到否決,使得2020年8月蔡英文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的行政命令獲得「民意基礎」。這為民進黨當局說服台灣民眾同意開放日本福島等5縣核災食品進口提供了契機。民進黨當局「趁熱打鐵」,宣揚開放含瘦肉精肉品和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等舉措「符合國際貿易慣例」「有助於台灣參與區域經貿整合或與美日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近期,日台交流協會人員也以「歡迎台灣加入CPTPP」為誘餌,在第45屆台日經濟貿易會議上表示「期望台灣依科學證據及國際標準處理福島食品」。民進黨當局則一面否認有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時間表,表示「嚴格把關」「確保民眾健康和食品安全」,一面卻向島內民眾特別是支持者灌輸「CPTPP由日本主導,開放進口有利台灣加入」「不是核食、而叫福食」等信息。

(三)形塑蔡英文掌控全域態勢。陳水扁、馬英九在開啟第二任期後便陷入「跛腳」狀態,黨內權鬥迭起,「領袖」漸失對政局的掌控。蔡英文第二任期現已過半,雖然黨內派系已着手「後蔡時代」布局,賴清德、鄭文燦、林佳龍隱然形成競逐接班態勢,但蔡始終牢牢掌握政局主導權,而且因4項「公投」被否決、「雙林(林靜儀、林昶佐)守住」而權位更形穩固。近期,民進黨已正式啟動年底「九合一」選舉相關準備,依據此前黨代會通過的「2022年直轄市與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成立「選舉對策委員會」,蔡出任召集人;民進黨中執會通過「縣市長選舉提名候選人徵召辦法」,規定相關事項均由「選舉對策委員會」統籌辦理。至此,蔡在事實上獨掌民進黨19個縣市長候選人提名權,僅基隆市、新竹市和屏東縣不在此列。這顯示蔡繼續主導黨內派系資源和利益分配,作為各方「共主」的權威「不容挑戰」。

二、國民黨連遭敗績、士氣低迷,權力分散傾向加劇

(一)朱立倫領導效能不彰,能力受到質疑。朱就任國民黨主席後,積極發展新黨員,實施讓失聯黨員「回家歸隊」的「同舟計劃」,支持社會團體成功罷免「獨」派「立委」陳柏惟,一度給支持者帶來信心。但在4項「公投」和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台北第五選區「立委」林昶佐罷免案中,由於黨內整合不力、策略混亂失誤、地方派系形象不佳、民進黨強打「抗中保台牌」、藍綠對決態勢形成等主客觀原因,國民黨「一手好牌打到輸」,連戰連敗,黨內要求檢討聲浪雀起。而朱立倫卸責推託,一度不願直面支持者質疑,更引發「深藍」不滿,現已浮現「朱下韓(國瑜)上」「朱下張(亞中)上」的呼聲。據《美麗島電子報》2021年12月民調顯示,在可能參加2024年「大選」的政治人物中,信任指數排序居末的是朱,信任朱的民眾比率驟跌10%、達到28.2%,不信任朱的民眾比率暴增12.1%、達到62.3%。

(二)黨內要角各自為戰,形成多個權力次中心。除以朱立倫為首的中央黨部外,國民黨內還存在多個「諸侯」。一是以侯友宜、盧秀燕等縣市長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他們一般要淡化政黨色彩,對黨務盡量「不沾邊」,選擇性接受黨的主張和決定,以求贏得多數選民支持,進而實現連任。4項「公投」中,侯、盧等部份縣市長公然與中央黨部「四個都同意」訴求唱反調。二是以趙少康和部份民意代表為主體的「戰鬥藍」。他們多屬「青壯派」,與縣市長一樣具有「民意基礎」,而且常常戰鬥在與民進黨當局抗爭的第一線,易博人眼球,又有趙的媒體資源支持,有漸成一體、與中央黨部分庭抗禮之勢。三是「人氣王」韓國瑜。一段時間以來,韓以公益為名,漸有復出跡象,近日舉辦新書發布會,有過萬名支持者湧入,顯示個人聲望依然很高;韓還可吸納「深藍」支持。縱使韓已無重返政壇之意,但在朱立倫弱勢領導下,韓「被擁戴」參加2024年「大選」的可能性依舊存在。

三、「第三勢力」與民進黨摩擦加劇、關係趨緊,但發展前景不明

(一)柯文哲及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與民進黨漸行漸遠。蔡英文上臺後,柯文哲逐步與民進黨分道揚鑣。柯主導的台灣民眾黨成立後,對民進黨當局內外施政多有抨擊,兩者支持者漸有區隔。「時代力量」雖被長期視為「小綠」,但近些年來黨內路線紛爭不斷,主張親近民進黨的林昶佐、洪慈庸、黃捷等指標性人物退黨,留在黨內者堅持「政黨自主」,不願再做「民進黨側翼」。4項「公投」動員期間,柯文哲及民眾黨為彰顯自身「中道理性」,訴求「兩好兩壞」,「時代力量」訴求「三好一壞」,均與主張「四個不同意」的民進黨明顯不同。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中,柯雖稱「保持中立」,但曾批評民進黨候選人林靜儀,當地民眾黨員也公開支持顏寬恒。林昶佐罷免案中,「時代力量」未對「舊日同志」予以任何幫助,表示「尊重選民意見」,意在劃清界限。對於新竹市、縣合併升格議題,柯及民眾黨、「時代力量」同表反對,均劍指「財稅分配不公」、造成「富院轄市、窮省轄市縣」現象,認為不應貿然修「法」,導致區域發展更不平衡。

(二)「第三勢力」發展態勢不明,能否對民進黨形成制約尚不確定。4項「公投」後,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黨支持度為12.1%,比上個月有所減少,與國民黨差距不大,但遠低於民進黨;「時代力量」支持度為2.7%,比上個月大幅下滑,仍維持在第四大黨地位。《美麗島電子報》和《遠見》雜誌民調均顯示,在島內政治人物中,柯文哲聲望雖低於侯友宜、賴清德,但高於朱立倫,與鄭文燦在伯仲之間;如柯參加2024年「大選」,可獲得10%以上支持。鑒此,島內政黨格局維持「一大一中兩小」態勢,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仍是國民黨、民進黨的遊戲。「第三勢力」的發展主要寄託在柯及民眾黨身上,如在選戰中操作得當,可成為左右政局演變的「關鍵少數」;但僅就自身實力而言,尚無法與藍綠抗衡。

四、島內政局如何演變將對年底「九合一」選舉產生影響

如今,島內主要政黨圍繞年底「九合一」選舉均已展開布局,6個「院轄市」佔據台灣近70%的人口,相關市長選舉備受矚目。4項「公投」結果顯示:「北藍南綠」的傳統政治版圖未有太大變化,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均是「四個都同意」票數超過「四個不同意」。國民黨在台灣北部依然具有優勢,可能「收復」台北市、桃園市;如依侯友宜、盧秀燕施政風格,兩人分別守住新北市、台中市的可能性較大。民進黨在台灣南部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將延續在高雄市、台南市的執政。選戰形勢雖貌似總體對國民黨有利,但仍有以下觀察指標:

一是民進黨會否繼續營造藍綠對立、統「獨」對決的態勢。雖然縣市長選舉主要涉及島內經濟民生議題,但正如民進黨在4項「公投」中所為,將民生議題與「選擇中國還是擁抱世界」聯結起來、加大對國民黨及其候選人「抹紅」力度、投入行政資源、組織「網軍」圍剿等,仍可能實現「翻轉」,達到勝選目的。二是國民黨領導核心能否穩固、內鬥會否加劇。如朝不利方向發展,該黨恐重蹈此前「優勢變劣勢」的覆轍;即使侯友宜、盧秀燕等縣市長連任,對中央黨部離心力也將增強,致使該黨更加散亂。三是柯文哲及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發揮作用如何。柯卸任後,民眾黨可能提名或支持黃珊珊參選台北市長,可能提名高虹安參選新竹市長,並在各縣市推出縣市議員參選人。「時代力量」則將重點放在擴大縣市議員數量上。因民眾黨和國民黨的支持者之間、「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支持者之間均有部份重疊,在多方競逐選戰中,如民眾黨候選人獲得更多選票,則可能對國民黨候選人不利,使民進黨候選人「漁翁得利」;如「時代力量」候選人「吸票」能力強大,則民進黨縣市議員當選數量勢必受到影響。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