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信步走向國際的中國第七代導演高峰(三)

發布日期:2022-03-07

:莫利亞 (鏡報紐約分社社長)

莫:世界上各種名目的電影節像磁石一樣吸引着世界各國的電影工作者,同時也吸引着遍及世界各地的影迷。不管電影節的規模大小、影響力和歷史如何,一部影片如果得到提名入圍,就是得到眼光挑剔的評委們青睞。你的創作水準得到認可;如果得獎了,那就是整部影片或是某個組成部份有創新,做得十分出彩,得到了肯定和讚許。上映以後票房篤定向好,其結果無疑是對電影創作者的鼓勵和鞭策,也有利於觀眾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對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除了少數專門的電影節,各電影節設置的獎項都差不多,最佳影片、最佳編劇,觀眾通過觀看影片能感受到,最佳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服裝等,觀眾都看得見聽得到,唯獨在片頭和海報上都放在顯著位置的導演,對普通觀眾來說似乎比較抽象。你是攝影又是導演,請談談導演在一部影片中起什麼作用?

高:導演在電影創作裡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導演是一部電影的創作核心,從故事的萌芽階段,到最終的成品出來,都是導演需要介入創作和把控的。

導演分創作型的導演和製作型的的導演。我們稱為「拿來主義」的,就是不需要導演進行故事創作,製片人拿現成的劇本,或者已經改編完的暢銷小說給導演,導演只需要按照故事拍完即可,這類導演我們稱之為匠人,他的主要工作僅僅是把文字翻譯成畫面,替作家和編劇講好故事。就像很多當紅的小鮮肉歌星,都是靠翻唱別人的歌曲出道,而真正的音樂人歌手,都具備寫詞作曲的創作能力,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音樂人。能把自己對生活的體會用專業的方式表現出來,達到聽眾的共鳴,甚至能帶動一批人、能影響世界。

而創作型導演,就是有自己的表達,把人生的經歷以及價值觀,融入到電影作品裡去。人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就是這個意思。

莫:請結合你的創作實踐,介紹導演的工作。

高:我拍過賭片《賭神之神》和《臥底賭神》,拍過音樂電影《老爺保號》,也創作過漁夫類型電影《爺爺的燈塔》。在這些作品裡,每一部電影,我都深入其中去感受。為了拍好《臥底賭神》,我曾經師從著名德撲大師呂文先生,從零基礎學起,花了半年時間研究撲克,並且從現金俱樂部,到專業的德撲比賽,我都有深入參與,也曾多次去澳門實地練習,最高的一次成績是WOSP(世界德撲大賽)廣州賽區冠軍。因為,只有自己會打牌,並且深入學習體會過這些專業的知識,才能真正明白賭神的心理活動和四位元邏輯。德撲不僅僅是心理和運氣,更重要的是基礎數學,每一副牌都是動態變化的局勢,包括對手的牌風、打法、籌碼量,以及桌面牌局的每一步變化,都是需要隨時判斷的。

為了拍《老爺保號》,我花了一年時間去練習吉他演奏,即使唱得不好,也要去酒吧演出,因為只有自己體會臺上的感覺,才能寫出主角的內心活動,以及他的生活環境。同樣為了創作《爺爺的燈塔》,講述一個孤島的守塔人,常年孤獨釣魚。我也經常一個人出去釣魚,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我認為作為一個導演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修煉。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辦法去製造出一個虛構的人物來打動觀眾。這也是一個經典電影必備的元素,就如同許多著名電影,大多都是人物為主,自傳式的或者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這些才是有可能成為優秀電影的基石。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於傳記或者勵志電影的創作,因為我覺得,正能量的電影,能改變人生,甚至能改變當下的社會。像是《摔跤吧!爸爸》,就是反映印度女生參與體育競賽,改變自己人生的故事。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的確改變了印度的很多政策。我們常說,科學家就是帶領人類科技的進步;而藝術家,則是帶領人類的文化走向更高階的文明。

電影是眾多藝術形式中最高級的表現方式,把寫作、繪畫、攝影、音樂、表演、燈光、擬音、剪輯等熔於一爐,這一切如何組合如何調度的重任,就落在導演肩上。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導演的藝術修養了。以上提到的藝術形式,我認為導演必須要精通一門,熟悉幾門,才能在整體上把握一部電影的風格,不至於最後把一部電影燴成沒有特色的一鍋粥。譬如我在電影的拍攝現場,我做的最主要的功課就是告訴每個部門,我要什麼。這是我十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任何時候都不能迷失自己,因為電影往往在拍攝的時候,會有無數件繁瑣的事情,都需要導演做決定。如果導演對於整體的把握有缺失,就可能造成風格上的不統一。比如說一個愛情喜劇,色調的設計整體偏冷色,服裝的設計以及場景的設計都出現了與內容偏駁的行為。其結果必然使各部門的努力功虧一簣。

說到導演的地位,我認為在創作方面,導演是絕對的權威。因為只有導演知道這部電影最終拍攝出來是什麼樣的。其他人都是服務於導演。導演也要有足夠好的表達能力,用語言把自己需要的說出來,並且能讓參與工作的人理解和執行到位。這就是最難的一點。往往設計的時候是A方向,執行出來是B方向。甚至導演都不知道是否已經出現了偏差。在這時候就需要監製來核對總和給出一些修正。

莫:人們也常說藝術無國界,好的藝術作品可以跨越國界,跨越人類語言隔閡走向世界,這也是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可是談何容易!在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中真正為世界接受的也是鳳毛麟角。作為綜合藝術結晶的電影,能被世界觀眾接受並非易事,不是小鮮肉們削尖腦袋走紅毯蹭熱度能達到目的的。那麼你認為中國電影如何走向國際?

高:中國電影要走向國際,我覺得首先要看題材。在我的創作理念中,我認為世界再大,也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家庭組成,所有的人都是家庭成員的一份子,所以如果中國電影要走向國際,需要把關注點放在家庭單位,放在小群體上。即使文化背景不一樣,民風民俗不一樣,但是這世界上所有的親情、愛情、友情都是一樣的。好的故事一樣能打動全世界的觀眾。其次是要有功力深厚的導演,他既有奇思妙想,又要能調動一切手段,把各部門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拍出具有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的作品,才能被世界各地的觀眾接受。

莫:票房不能作為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但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我注意到去年排行榜《你好,李煥英》票房高企,排在《長津湖》之後,讓人出乎意料。你如何評價《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它為什麼能取得成功?

高:《你好,李煥英》是賈玲的電影導演處女作,是以其母親為原型,結合真實經歷改編的穿越題材喜劇。

「李煥英」這個名字對於喜歡賈玲的觀眾絕不陌生、甚至無需解釋——在幾年前,這部以賈玲母親為原型的同名小品就已家喻戶曉、成為賈玲的代表作,先喜後悲的情節編排也在一段時間成為喜劇小品爭相模仿的敘事架構。

在電影版中,賈玲飾演她自己——「賈曉玲」,她的搭檔張小斐則依然飾演賈玲穿越後相遇的母親「李煥英」。與小品相比,電影版的《你好,李煥英》並沒有簡單重複小品的創意,而是對故事進行了更加戲劇化的處理。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其中講述了母女之間的感情,以巧妙的「穿越」來設計了兩代人之間的交織,就如同中國有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們長大成人後,懂得感恩和維護父母這份恩情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這部電影在中國2021年的春節檔上映,那是疫情爆發後的第二個新年,大家要麼因為疫情被隔離太久,要麼因為疫情被迫在家工作,就促使了這部電影的票房創下了歷史紀錄,一躍成為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

看這部電影,可以這樣說:前面笑得有多開心,後面哭得就有多傷心。這是賈玲的處女作,卻並不幼稚。她在劇中精心設計的喜劇包袱和橋段,真的是能逗笑全場。我在看電影時,受到的情感衝擊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最後,賈玲一邊往回跑,一邊重播着之前種種畫面,全場又隨之唏噓不已。能做到笑淚交織,笑中帶淚、淚中含笑,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賈玲是做到了。我有時候也在想,要是母親能坐在我身邊一起看這部電影該多好。她一定也會跟我一樣又笑又哭的吧。在劇情的渲染加持下,你的情緒還可以更上一層樓,來得更加波濤洶湧——大哭一場總比默默委屈流淚過癮多了。

總之,儘管看的是一部喜劇,我卻覺得,比起它的笑點,我更感謝它的淚點,讓我痛快地宣洩了一把情緒,以至於值得我在大年初一的深夜為它認真寫一篇觀後感,記錄它帶給我的思考與感動。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令母親生命垂危,病房中的女兒賈玲悲痛至極,從2001年穿越到了1981年——那一年,賈玲還未出生,她的母親李煥英還是一位青春少女。賈玲和年輕的母親意外重逢,聯想到自己的不爭氣,電影中的賈玲痛定思痛、決定扭轉母親的命運,幫她換個老公、換個女兒、換個活法,從而導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在我的印象裡,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中年婦女,我常常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小姑娘。」—— 在電影片尾的字幕中,賈玲如是說。在影片中,賈玲的媽媽李煥英是一位完美的媽媽,對待女兒寬容、耐心,充滿包容,對女兒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快樂」。但,不得不說,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媽媽並不是這樣的。

中國的很多家庭的關係確實就是如同電影中所表現的這樣。家長往往會經歷一個過程:孩子剛出生時,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沒什麼想法,只會含混地說「就希望她(他)開心」;等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會漸漸具體化;等孩子成年,家長終於發現孩子只是普通人後,會開始否認自己在育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私和愚蠢,並以「親情」為藉口蒙混過關,自說自話地對自己「既往不咎」。

除了李煥英這樣慈愛的媽媽,也有很多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的媽媽——作為兒女,在面對讓自己愛恨交織的媽媽時,心情往往是十分複雜的。和當下的「我」一樣,她也曾青春年少、也曾迷茫懵懂,她也有存在問題的原生家庭,在遭遇人生困境時,也曾孤立無援……在她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她肯定想像不到自己此後的人生要以如此複雜的方式演進。身為兒女,大概都很難接受自己不是母親的全部——母親必須全心全意地愛自己的孩子,否則就是對兒女的傷害和辜負。可是,並不是所有母親都是專為成全子女而存在,她們更想擁有自己的人生。她們想要實現的人生價值,並不僅僅是做孩子的媽媽。從子女的角度看,這或許是一種自私。站在母親的角度看,又覺得可以理解。

電影中,賈玲為了母親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企圖扭轉母親的命運、讓母親嫁給更優秀的人,哪怕最後的結果是自己不能來到這個世界、成為母親的女兒。賈玲的媽媽李煥英沒有接受這種安排。但如果她接受了,她就是錯了、就不值得被原諒了嗎?

我們往往期待父母對我們無私,卻很難接受他們有自己的私心。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既然為人父母,就必須為兒女作出犧牲,所以我們很難接受另一種假設。面對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能沒有遺憾。大家的遺憾各不相同,有人因為生離死別、有人因為其他種種,生活的現實之處,大概就是如此吧。

作為喜劇,《你好,李煥英》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而它最動人的,還是它喜劇外衣包裹下的悲傷內核。至親的突然離去,是很多人終生無法釋懷的遺憾——而造成這份遺憾的很大一部份原因,便是自己從此以後的成功與幸福,都因無法與逝去的至親分享而註定存在缺憾。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大概就是無論遇到再大的幸事與喜悅,夜深人靜時,依然會覺得悲從中來。

賈玲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對母親的遺憾,格外真誠動情:「你要是現在過得不行,可能還好;要命的就是你現在過得還行,她卻不能和你一起享受這一切……」

「子欲養而親不待」大概是大多數人至中年的成年人心中共同的恐懼,也是最終不得不面臨的遺憾——越成功、越愧疚,越幸福、越遺憾,因為註定難以彌補。

電影中有一處情節尤其令我難忘:和沈騰參加完文藝匯演後,賈玲與母親李煥英在酒館慶功。談到對未來人生的暢想,母親李煥英對賈玲說自己想要一個女兒,賈玲便興致勃勃地告訴母親,她未來的人生會如何如何精彩、未來的女兒會如何如何優秀。母親李煥英卻堅定地告訴賈玲:她並不需要這些,她只希望她的女兒健康快樂。作為女兒的賈玲聽到這些話心情複雜,不屑地搖頭、無奈地否定,緊接着淚流滿面——她為母親的選擇不值,她想說服母親:你不該對你的女兒沒有要求,你肯定不想要一個一事無成的女兒。她以為她的母親還未經歷過這一切,作出這樣的選擇僅僅是因為天真浪漫。母親越是否認、越是堅持,賈玲就越覺得愧對母親——「你明明可以過得更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結合劇情最後的反轉回過頭再重溫這一段,會更為這場對話背後隱藏的真情所感動。

初看這部電影,以為它講的是場充滿喜感的圓夢之旅,看到最後,卻發現是場傷感的生死離別。影片的結尾,賈玲開着敞篷跑車在風景如畫的山間愜意奔馳,母親坐在副駕上,和賈玲一路談笑風生……鏡頭一轉,回歸現實,一切只是想像,母親早已離去,車裡只有賈玲一人,面容沉靜,一路向前。這一定是她在心中設想過千萬次的場景。

這份心酸與無奈,如果沒有相似的經歷,大概很難感同身受。

家境貧寒或是經歷坎坷的孩子長大後大概都會夢想時光可以倒流,自己可以回到過去,幫助父母和家庭扭轉命運。

小的時候,他們還沒有長大,沒有能力為父母做什麼,不得不被動地旁觀父母深陷困境,這份痛苦所帶來的刻骨銘心會逼迫他們在日後的成長中加倍努力,可當他們有一天終於長大成人,終於如願地有錢了、成功了,卻無奈地發現,很多事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縱使他們今天如此這般,卻依然無力改變……小時候覺得有錢便能改變一切,長大後卻發現,錢並沒有能改變過去、有些遺憾註定無法彌補,這便是成長路上最殘酷現實之處。

《你好,李煥英》像是賈玲寫給母親的一封長信,她通過作品安撫自己、記錄對母親的思念。很少有人能有足夠的勇氣,願意將內心深處最怕被碰觸的傷口敞開與眾人分享,而賈玲的勇敢與動人之處,即是她願意笑着講述自己的辛酸往事。這份母女情緣,並不會因為一方生命的終結而結束,而是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續——賈玲的母親李煥英通過另一種形式再次成就了她的女兒。

「我對你別無所求,只要你健康快樂。」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