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第五波疫情中的一些怪象(2022.3)

發布日期:2022-03-07

◎文軒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第五波疫情這一趟疾風,沒吹出勁草,反倒吹出一根在「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之間搖擺不定的墻頭草!正是由於沒有一以貫之的抗疫策略,香港抗疫兩年多來,能力竟似不進反退,不僅沒有任何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預案,當「抗疫三板斧」用盡之後,還理直氣壯地躺平認慫,導致疫下怪象叢生。

有資源不用 坐看患者餐風露宿

與過去四波疫情相比,第五波疫情持續兩個月依然未見頹勢,反而愈演愈烈。各個檢測中心大排長龍,七間公立醫院的病房爆滿,大批候診病人在醫院門口的臨時簡陋帳篷中風餐露宿,在不到10攝氏度的寒冷天氣下瑟瑟發抖,情形恍如難民營。醫療系統遠超負荷,徹底崩潰。

毫無疑問,如何迅速安置未能住院的病人是當務之急。社會上有意見認為,空置校舍、社區會堂,甚至會展中心都可以拿來安置病人,起碼有瓦遮頭。但有傳媒踢爆,醫療當局竟以撤離病人後,難為病人負責為由,拒絕有關建議。事件引起網民憤慨:難道任由患者在醫院門外住「難民營」就是負責了?

無獨有偶,面對社會對快速測試包需求急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二月份透露,曾經在內地運送一批來港應急,但醫院管理局卻拒絕使用。「醫院管理局說快速抗原測試包不夠,我們從內地運了些過來,交給他們,他們又說未符合衞生署核准的該幾款。」譚耀宗氣憤地說:「有就先用吧,那些是內地生產,內地已有法例規管生產,人家出口歐盟都可以了。」

正所謂「醫者父母心」,前線醫護堅持奮戰,十分辛苦,但醫療當局的食古不化和墨守成規卻令人寒心,對醫護的形象也大打折扣。這種「何不食肉糜」的離地態度,無疑扯了香港抗疫的後腿。

抗疫三板斧 無效就躺平

讓病人餐風露宿並非天方夜譚,電話追蹤病毒源頭亦讓人大開眼界。過去兩年來,特區政府抗疫無非三板斧:追蹤、圍封、隔離。但在具有高傳播力的變種病毒Omicron面前,三板斧的措施遠遠跟不上疫情的擴散速度,尤其是在追蹤病毒源頭方面顯得原始而落後。

「追蹤的第一步,是醫院護士接觸確診者,索取基本資料,一般是手寫,不用電子輸入資料傳過來後,可以盡快交給我們追查。」有追蹤辦員工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追蹤源頭的工作主要靠打電話給患者,詢問過去14日的行蹤,即便對方大部份時間都在家,追蹤工作最快也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如果對方去過較多的地方,最長曾耗時三日才完成一個追蹤個案。

截至今年2月份,先後投入運作的三個追蹤辦加起來僅600多人,簡單計算一下,即使一個人每日工作12小時,一日也最多只能完成四個追蹤,追蹤辦一天的追蹤峰值約為2400宗。所以過去政府在公布確診和初步確診的同時,會公布一項「源頭不明」數字,而當每日確診數千宗的時候,這項數字就消失無蹤了。因為人力根本趕不上啊!

而且,電話追蹤存在非常大的弊端,即追蹤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賴對方的誠實和配合,準確性就很難保障,例如有確診者拒絕提供完整資料,有人因擔心牽連其他接觸者而有所隱瞞,還會因為翻譯員不足而影響少數族裔確診者追蹤等等。由於追蹤辦人員沒有執法權,就算對方撒謊也無可奈何。

在大數據時代,追蹤源頭竟然靠打電話,香港這「智慧城市」的臉在國際上恐怕也掛不住。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這種方法如果不是應用在香港那麼小的一個城市,而是應用在內地,應用在全國,有操作的可能性嗎?當人員流動的速度和範圍都已數倍,甚至數十倍增長的時候,電話追蹤這種原始手法恐怕要讓人笑掉大牙。

在內地,疫情防控,大數據「一碼當先」,通過健康碼進行追蹤。而在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保護市民私隱為由,對健康碼畏之如虎,情願用人手逐個打電話,也不願用大數據一勞永逸。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協調會時提到「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難道如今的疫情失控,在特區政府眼裡還不算「非常」嗎?

「始作俑者」是無心之失?

特區政府抗疫不力,能力自然是其中一方面的問題,但更令人擔憂的還是態度問題。1月27日,林鄭月娥在出席疫情記者會時,被問到「動態清零」與「清零」的分別,她竟神態輕佻地說:「我唔係始作俑者,如果要有一個權威性,講動態兩個字點解呢,對唔住我解唔到。」

作為特區之首,居然對不了解中央抗疫策略面無愧色,甚至感到理所當然,當真令人佩服。而且連中學生都知道是負面詞彙的「始作俑者」,居然也用在了中央身上。難怪隨後有許多媒體都以「誤用成語」來形容這次事件。不過,對於一直自詡精英的林鄭月娥而言,真的是「誤用」嗎?據資料顯示,林鄭月娥自幼就讀名校,大學畢業於一流學府香港大學,還曾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再加上任職於政府接近40年,用詞嚴謹、準確理應是最基本的要求,怎麼可能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

有意見認為,林鄭月娥形容內地為「始作俑者」,是講出了心底話。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已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抗疫策略之爭,香港卻一直徘徊於兩者之間,既不想「動態清零」,也不敢「與病毒共存」。但從執行上來說,還是更傾向於後者。畢竟如果認真執行國家抗疫策略,又豈會不知「動態清零」和「清零」的區別?

面對林鄭的公然甩鍋,中央難道咽得下這口氣?試想若是內地某省長公開說出這樣的話,必定是一場軒然大波,但事情發生在香港,中央還真不好直接說什麼。不過,「始作俑者」事件沒過幾天,鳳凰衛視就去採訪了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專門談何謂「動態清零」,以及香港如何做到「動態清零」,這其中的含義再明顯不過了。

兩套人馬 引發權鬥猜想

特區政府無力阻止第五波疫情,使得中央決定出手援港,由此還引發了一番權鬥猜想。2月12日,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率團到深圳,出席第二次內地與香港新冠疫情研討會,同日交代將成立「專班」,除了他自己以外,還點名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負責不同工作。隨即社會上就出現了林鄭月娥「被架空」的說法。

不過,林鄭月娥在這方面倒是反應夠快,政府翌日深夜11點半發稿,重新公布一份新名單,當中的工作分配與李家超的說法不盡相同,鄧炳強不在名單上,並加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

林鄭月娥與李家超關係微妙早有跡可循。去年七月,時任保安局局長的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取代林鄭月娥一路提攜的張建宗,成為特區的二把手。林鄭月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談到此事,絲毫不掩飾其酸意。她說,李家超出任司長,與實施香港國安法有關,並不期望李家超負責他以往涉獵較少的扶貧、青年等工作。值得留意的是,林鄭月娥在2019年的黑暴中被徹底打懵,被迫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而李家超和鄧炳強都是平暴功臣;而且扶貧和青年工作向來被林鄭月娥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如此以己之長攻人之短,貶低對方的意味不言而喻。

話說回來,無論這裡面是不是真的存在權力鬥爭,朝令夕改總會影響管治團隊的威信。如果在「抗疫壓倒一切」的情況下,政府內部還不齊心,還存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的話,只怕要令市民大失所望了。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墨守成規、推卸責任、對市民死活不管不顧……過去兩年來,特區政府予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哪怕疫情一波接一波,政府官員個個好整以暇,按部就班,沒有一絲如臨大敵的緊張感,好像疫情再嚴重都跟他們沒關係一樣。兩年沒通關,無所謂;疫情爆發失控,直接躺平。

正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特區政府官員躲在「一國兩制」的保護傘下生活得太安穩,正常情況下五年一換,就算做得不好也不要緊,時間到了就另覓新主。就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說的「做又三十六,唔做又喺三十六」(當時工人最低工資是每月36元)。

反觀內地,近年因為抗疫不力而被摘掉烏紗帽的官員不下數百人,受懲處的官員更是數以萬計。像香港疫情這麼一波接一波、一波比一波嚴重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內地,多少頂烏紗帽都不夠摘!

問責制不問責,居安不思危,臨急不應變,又如何不怪象叢生?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