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新特首的三大挑戰(2022.3)

發布日期:2022-04-04

◎蕭史

香港新冠疫情不斷升級,行政會議於2月根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將原定於3月27日舉行的新一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換屆選舉延後至5月8日舉行。「特首選戰」雖然延期,卻仍然牽動全港人心。這是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的首次行政長官選舉,對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開啟香港良政善治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治港者應如何在堅守「一國兩制」之時抓住香港的機遇和挑戰?以下三點極為重要。

解構社會意識形態爭拗

2019年「修例風波」,許多港人還歷歷在目。「泛政治化」造成香港社會巨大撕裂和內耗,嚴重阻礙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並極大危害國家安全。面對香港回歸後最為嚴峻的局勢,中央堅守「一國兩制」,及時扭轉了香港的亂局。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高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作出系統性修改,進一步完善了「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使「愛國者治港」這一根本原則得以有效落實。

儘管「修例風波」已經過去,但香港社會裂痕難消、隱患仍存,擺在治港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如何解構社會中的意識形態矛盾,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閻小駿認為,無論對政府、政黨還是代議士,民眾福祉都是公共治理的出發點,是政治活動的基本依歸,亦是社會發展的中心目標。一直以來,香港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受害者。以意識形態標簽論人論事的做法,或者以意識形態臆想決定行動方針的短視,最終結成了苦果,造成香港整體社會出現政治上失序、經濟上困頓、社會面撕裂、文化教育領域極端化的不幸景況,甚至一度走進全面「泛政治化」的泥沼,帶給香港社會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

未來的治港者需探索、創造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道路,吸納東西方民主觀念和制度中的有益成分為港所用,解構意識形態爭拗,讓香港能夠從政治漩渦之中拔出來,形成行之有效的民主方式。這也正是「一國兩制」優勢的真正體現。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既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管理好、建設好,也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管理好、建設好。」這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去年12月20日在白皮書《「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中的表述,體現出只要「一國」的原則不被破壞,「兩制」的差異是完全能得到包容尊重的,更反映出中央堅決支持「把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際情況的民主建設好、發展好」。

開創經濟民生新局

新一屆治港者需在解構社會意識形態爭拗的同時,確立良政善治共同目標,聚焦經濟民生深層次結構矛盾,解除港人心結,為香港打破發展困局。

當前,香港正面臨抗疫、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諸多挑戰,其中許多是困擾香港多年的深層次矛盾。在這些問題中如何尋找解題突破口,是治港實踐重回正軌再出發的前提和基礎。

無論是中央還是本港市民,大家都希望看到香港社會穩定之後,治港者能夠逐漸解決香港多年來積累的各種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問題。

事實上,中央已對香港新一屆管治團隊提出要求:善於在治港實踐中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善於履職盡責。民眾則希望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有效開展工作、協調各方、實現治理目標,從而提供人們安居樂業、實現理想所需的環境保障。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中央明確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在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同時,增加一個「樞紐」與四個「中心」的定位,支持香港航空、科創、知識產權與文化藝術等行業的發展,以改善香港經濟結構單一的狀況,為香港發展再添新動力。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接口」不斷增多,在中央推出多項惠港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治港者切實「為民代言」。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在關注工商界的利益、維護香港資本主義健康發展之時,重視社會民生,關心普通港人的生活,尤其是照顧那些長期被忽視的群體,是治港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治港者需要對香港的發展時刻保持警醒之心,需要更加注重香港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開創經濟民生新局。這也是建設發展「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際情況的民主」的題中之意,更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香港新冠疫情再起波瀾,致本屆「特首選舉」延期舉行。香港政府、立法會、醫療機構、各界團體等正在經歷一輪重大考驗。眼下雖然疫情嚴峻,但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政府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落實抗疫工作,立法會高效審議通過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撥款申請,醫護人員始終守在抗疫一線,愛國愛港政團社團、駐港中資企業等也為抗疫提供了支援服務。不過,本港公營醫院運營效率低、醫護人員長期缺失,這是關乎香港居民健康安全的大事,尚需新一屆治港者破題。

力保香港金融中心特殊地位

香港是亞洲國際大都會,是國際商貿中心,也是內地與世界連接的紐帶。一直以來,這是外界有目共睹、港人引以為傲的事實。不過,2019年「修例風波」後,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嚴重衝擊。盡管在香港社會逐漸恢復穩定後,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重回世界前三,但治港者仍需在開啟良政善治新時代之際,站穩步伐,向世界證明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

對此,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認為,當前,全球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在良政善治新時代,治港者對接國家發展,是實現香港谷底反彈的重要出路。實踐證明,只要繼續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加強香港作為通往內地和國際市場雙向門戶的橋樑角色,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必定能坐穩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其實,近年來中央釋放了一系列政策紅利,以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到,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包括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深化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准,為內地企業利用港澳市場進行綠色項目融資提供服務。中國人民銀行將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地位;加快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內地與香港地區綠色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創新、金融監管方面的合作。中央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及債券通「南向通」,幫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和提升。

筆者以為,於治港者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從管制架構上真正理解香港的發展,把握好國家釋放的政策紅利,用經濟社會的發展力保香港金融中心特殊地位。在香港「由亂到治的局面不斷鞏固,局勢不斷向好發展」的新階段,治港者雖肩負香港經濟再起飛的重擔,挑戰儘管存在,但機遇同樣並存。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