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論新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論新篇

楊潤雄:優化香港的教育制度(2022.3)

發布日期:2022-04-04

在《鏡新聞》與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聯合推出的【教育文化縱橫談】節目中,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接受了鏡報義務法律顧問鄭程律師的採訪。楊潤雄曾任職多個不同政策局及部門,包括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九龍城民政事務處、香港駐悉尼經濟貿易辦事處;2012年11月出任教育局副局長,成為政治委任官員;2017年7月起,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

《鏡報》青少年活動體現對教育的關心

鄭程律師提到,《鏡報》非常關注本港青年人的教育議題,歷年來舉辦過多場青年活動,如「三色球活動」。「三色球」分別象徵着道德、意志、智慧,希望青年人利用這三個元素,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另外,《鏡報》也很重視培養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曾舉辦過多屆囊括了大、中、小學的社會責任獎評選活動,去年更將此活動推廣至閩港青少年群體,組織他們參與社會責任推廣大使的評選。楊局長說,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心的事務,尤其是以華人為主的香港,我們特別注重子女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很多場合中提到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需要好好培養。楊局長感謝《鏡報》長期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不僅有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2021年更舉辦了首屆「閩港青少年社會責任推廣大使」活動,體現了對青少年教育的關心。

價值觀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楊局長指出,教育局十分重視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學生應對社會有一種承擔精神,他希望青年人無論是在課堂內還是課堂外,都能對本港社會有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對社會有一份責任所在,將來長大到社會做事的時候,能夠身體力行貢獻社會,在自己能力範疇內出一分力,發光發熱,為社會其他人服務。這是教育局所重視的,也是香港的教育重點之一。

楊局長認為價值觀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大家經常提到香港教育追求全人發展,正是要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尤其是在2019年香港社會經歷「黑暴」事件之後,我們更看到香港的教育需要在全人教育和價值觀培養上多做工夫。教育局去年11月公布了《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除了現有的九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之外(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加入「勤勞」作為其中之一,以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成為有生活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等素質的新一代,對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此外,《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中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身為中國人有共同保護國家、休戚與共的責任。

另外,這些課程架構重點提到資訊科技的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媒體及資訊素養,讓學生們能夠以更加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處理不同媒體所帶來的資訊,理解社會資訊的真偽,以及如何有責任地去使用資訊科技。有些青少年容易受到網絡社交平臺上一些未經證實的說法所影響,並信以為真。楊局長稱,教育局希望培養青年人明辨是非,懂得如何正確使用科技平臺,避免青年人把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新聞隨便傳播出去,誤判事實,並會對朋輩們造成不良影響。這是教育局推出課程架構的重點工作內容和方向,引導和增強青年人更好地辨別及處理資訊的真偽。

加強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教育

鄭程律師說,早前有新聞報道某學校的青年人對觀看「南京大屠殺」視頻資料感到恐慌。對於如何加強本港青年人對國情國史的認識,教育局所能採取的措施需繼續探索,期待教育局可以有更多方法,以增強香港新一代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楊局長表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年人的中國歷史教育及中華文化教育,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並增強愛國情懷,無論是課程內或課程外,我們都要努力。這亦需要整個社會一起營造氛圍,讓青少年更容易去了解及掌握。就此,教育局已在2018學年,將初中的中國歷史科定為獨立必修科,新課程已於2020年9月在中一開始實施;在2021學年又在高中階段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教育科」。

舊有的初中中史科課程給人有「重古輕今」的感覺,因此,在制定新課程的時候,我們強調「古今並重」,增加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比重,中三整年主要是學習辛亥革命至新中國的成立、發展及改革開放,讓青年人知道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要讓青年人看到今天國家發展的情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一個全面及系統化的認識。中華民族延綿五千年的歷史在初中中史課程中可能無法完全及詳細講述,所以課外活動也變得很重要,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或特別的日子做一些補充工作。

從歷史中學會珍惜和平,尊重生命

楊局長說,正如「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是國家一個苦難的日子,我們會通過講述這段歷史,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戰爭本身就是非常殘酷及痛苦的,特別是「南京大屠殺」令30萬餘同胞遇害,是所有中國人的慘痛經歷。我們不是單純地宣傳那段慘痛的經歷,而是希望透過整個事件,讓青年人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更加珍惜生命、熱愛和平,並幫他們建立一個國民身份認同感,讓他們明白雖然我們的國家經歷過這樣的苦難,但經過一代又一代同胞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國家當前已經擺脫了當年受列強侵略的痛苦時期,發展到今天的成就。

楊局長稱,在教學的過程中,播放這樣慘烈的歷史片段,可能會有青年人觀看後感到不開心,所以我們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再多些商討,在專業層面上研究如何令教學做得更加好,令到不同年紀的學生都能夠接收事件所傳達的正面資訊。為此,楊局長認為教育局需為學校提供更多教學資源和支持。教育局在中小學階段推動不同國民教育相關的活動,如「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藉以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的興趣。他指出,我們對國家的認同都源於自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我國有很多詩詞歌賦、繪畫及其他藝術品,充分反映中華文化。多元文化固然是香港的特色,學生可以透過認識中華文化,培育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對中華文化存有一份自豪感。此外,近兩年我們亦在中小學引入經典古詩及文言文篇章,並推廣至社會層面,例如在巴士站和港鐵站會陸續刊出有關名句的廣告,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及體會中華傳統的智慧。

維持香港優質的教育體系

近年香港社會的「移民潮」,引發「退學潮」及「縮班殺校」現象,亦導致了學校「裁員」等邊際效應。楊局長稱,香港很重視教育,現屆政府由上任以來教育經常性開支增加135億,可見當局對教育的投入是一個既定的政策。這些年本港出生人口有呈下降的趨勢,尤其是「黑暴」及疫情的關係,近年本港出生率每年只有4萬多人,數字十分少。所以要有一個比較長遠的措施去處理這個問題,現在中一與小一的適齡人口的數字一直下跌,教育局的出發點是要維持香港優質的教育體系,即是一個穩定以及不斷進步的教育系統,可以幫我們的學生全人發展,一切都是將青年人的利益作為長遠的考慮。

楊局長指出,當局最近與學界商討,若學生人數不斷減少,我們是否仍需要這麼多學校呢?學校本身需要有一定數目的學生,因為學校本身不僅是知識教授的地方,也是培養全人發展的地方,全人發展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青年人的群體生活。例如,我們所說的多元學習,在高中課程需要提供不同的科目給予學生選擇,若學生數目太少,學校可供選擇的科目也不多,所以在每間學校裡面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學生。

當人口下跌的時候,學生會減少,全港班級數目會下降,繼而對學界帶來挑戰及擔心。面對這種情況,教育局會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應對長遠青年人人口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挑戰。楊局長稱,教育局作為官立學校的辦學團體,早前已安排香島道官立小學由2021/22學年開始有序地逐步停辦,由2022/23學年起逐步將龍翔官立中學與九龍工業學校合併,以及將筲箕灣東的官中與廣東道官小搬到觀塘,這些都是因應實際需要作整合。將位處有較多剩餘學位地區的學校重置到學位需求較殷切的地區或預計未來有較大學位需求的新發展區,以紓緩個別地區學位長期供過於求的情況。

另外,因應青年人人口變化,過往為應付升讀小一學生人數的短暫性增加而開辦的四所有時限小學將會在未來數年逐步停辦。現時全港約八成公營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在2022/23學年,教育局安排了11所學校加入小班教學的行列。局方亦會逐步因應每個校網的學位需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整合,盡量減低對學界的影響,為學校長遠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讓教師都可以安心地進行教學工作。

楊局長指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顛覆了傳統行業,取而代之的是機械人及人工智能,資訊科技的發達也為教育帶來種種挑戰。學生無論是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或者是對編程的理解,都成為他們的一種基本能力。為此,教育局要根據社會的進步去調節學生的課程,務求令他們在校內都能夠掌握到基本的知識及概念,在維持他們對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其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態度。青年人要不斷地求進步,不斷進修。現在不少青年人較多時間對着電腦,導致人與人相處慢慢疏離。雖然青年人現在可以透過網絡接觸全世界,但仍需要透過學校加深對現實生活及不同文化的理解與接受,為未來踏入社會提早打好基礎,擁有比較全面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香港青年人一定要對國家的發展有更多的理解及認識。香港是國家的一部份,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未來的青年人如果能夠抓住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其發展空間可以是很開闊的。所以,我們除了要培養青年人了解科技的發展、個人一些的核心能力外,更需要他們認識國家、認識大灣區,為此我們現在高中公文課提到國家的改革開放歷程,提到國家的方方面面發展情況,安排與內地「姐妹學校」交流,讓青年人可以親身感受內地生活環境的改變,與內地同齡人接觸,體會到內地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如電子支付平臺的便捷化。待他們長大後,便能理解並爭取把握到這些機會,考慮是否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對大灣區城市的更多認識而拓寬自己發展的範圍,不要因為不認識大灣區城市而局限到自己只能在香港發展。我們希望通關後能重新安排更多交流活動,讓我們的學生都有親身接觸內地的機會。

為年輕一代建立生涯規劃的文化

新世代愛創業的人士叫做「斜槓族」,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種流行文化叫做「躺平文化」。楊局長說,當局就生涯規劃在學校內也推動了很多年,數年前集中在高中的階段,讓他們更了解社會工作的種類及環境。但根據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交的報告,建議於高小及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他稱,在生涯規劃中讓學生掌握自己的興趣和強項在哪裡,例如有些青年人對數字計算比較敏感,有些青年人較易與人相處,有些人擅於表達自己,學校都可以幫助學生早日了解,並通過青年人的不同愛好興趣及優點技能,引導他們做好未來規劃。另外,學校可為青年人介紹不同行業的最新發展情況及優缺點特色,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為醫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子女都希望當醫生,我們要讓青年人了解醫生具體的工作是什麼,要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我們希望透過一些不同行業的介紹以及實習計劃,讓青年人到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去體驗,去感知,去尋找自己未來可以從事的行業,並對其有更清晰和更深入的了解。青年人在讀書時可能只是個人理論上的學習,若給他們到職場實習的機會,相信可以讓他們在鍛煉中學習到如何與上司及同事相處,如何按公司規律及要求工作,這是一種早作預備的體會。教育局也會繼續透過不同措施,以加強支持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包括為公營學校提供「生涯規劃津貼」及容許學校選擇將「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

最後,教育局鼓勵學校多與商界溝通,譬如積極參與局方的商校合作計劃。另外,學校亦應多與家長溝通,因為家長來自於不同的行業,可以與學校一起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由學校邀請成功校友與青年人作分享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因為同校師兄師姐會較貼近該學校畢業生工作後的情況,透過此類分享可以令該校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掌握力。至於學校應如何加強家長對生涯規劃的理解,楊局長認為學校可建立成熟的生涯規劃體系,並讓家長參與其中。例如,大多家長都會覺得子女沉迷玩遊戲機不好,但若學校能透過家校合作,讓家長懂得如何引導子女正確地使用電腦,寓教於樂,這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其實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協助學校、家長和學生加強溝通,讓年輕一代做好生涯規劃,發展潛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愉快學習」、「以青年人為本」、「求學不是求分數」……在今天的香港,最關注的社會議題中,首五項離不開教育。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