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聯歐抗俄:美國難以跨越的兩道坎(2022.3)

發布日期:2022-04-14

◎胡后法

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肆虐後,世界充滿着期待迎來了2022年。然而,新年的開局似乎有點不利。雖然專家們預測,即將到來的春天將最終送走罪惡的新冠病毒,但至今沒有國家敢說,抗擊病毒已經穩操勝券。世界何日告別新冠病毒,依然是一個無人能夠回答的問題。而令人更為擔憂的是,在歐洲這個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生活最富裕的大陸,新年迎來的卻是一場冷戰以來最「聲勢浩大」的「地緣政治較量」。戰爭的陰霾再次向歐洲襲來,歐洲人一時陷入了戰爭恐慌。

美國:「抗俄」是為了「控歐」

當前,戰爭恐慌瀰漫於整個歐洲,但如追根溯源,美國卻是這場危機的「總導演」。去年以來,美國為抗擊俄羅斯的「戰略野心」,支持並指使烏克蘭向俄羅斯發起挑釁,刺激俄羅斯作出強硬回應,從而形成歐美共同面臨俄羅斯軍事威脅的局面。美國的戰略目的十分明確,即以俄為敵,製造戰爭恐慌,以達到控制歐洲的戰略目標。

冷戰後,由於蘇聯解體,歐洲本來已不再面臨軍事威脅,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國家終於可以過上和平安寧的日子。但歐洲人的美好前景卻讓美國人「坐立不安」。因為,如果讓歐洲人永久過上安寧日子,其前提必須是和俄羅斯搞好關係,而歐洲與俄羅斯關係的改善,必然疏遠和美國的關係。這意味着削弱甚至喪失美國自二戰以來主宰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

出於地緣戰略的需要,美國永遠不會放鬆對歐洲的控制。歐洲永遠是美國稱霸全球的根基。沒有歐洲對美國的依賴,或者說美國失去對歐洲的控制力,美國的「霸權大廈」將宣告傾覆。所以,歐洲始終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捆綁歐洲」一直是美國外交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歐洲與美國的關係出現鬆動,特別是特朗普擔任總統後,其政策引起了歐洲國家的強烈反感。歐洲國家普遍感到,美國不再是最可靠的盟主,歐洲人因而提出了「戰略自主」的想法,謀求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拜登上臺後,深感特朗普對歐政策造成的嚴重後果,因此將恢復和提升美歐盟友關係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本來,歐洲人對拜登重視盟國的政策持歡迎態度,但拜登拉攏歐洲的做法卻不很「乾淨」。拜登政府先是挑撥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激化兩國之間的固有矛盾,同時強化在俄羅斯周邊的軍事部署,提升對俄的戰略壓力,逼俄作出軍事回應。美國各路媒體則大肆炒作俄入侵烏克蘭的各種猜測,竭力製造歐洲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其實,美國並不真心要在歐洲挑起戰爭,因為一旦俄烏爆發戰爭,美國目前並無應對能力。美國之所以在歐洲製造危機和緊張,真正目的是讓歐洲人認識到「歐洲離不開美國」這一嚴酷現實,迫使歐洲人繼續像在冷戰期間那樣服從美國的領導、聽從美國的指揮。為此,製造戰爭恐慌是迫使歐洲人緊抱美國大腿的最好辦法。

然而,拜登這次挑起俄歐矛盾,製造戰爭恐慌,其做法幾乎到了幼稚的地步,以致失去了作為大國總統的政治嚴肅性。拜登總統竟然直截了當地宣布俄羅斯將在2月15日入侵烏克蘭。他說得如此肯定,好像是與普京總統商量後確定的時間。精明的普京則在2月15日宣布從俄烏邊境撤走演習的部隊,狠狠地回擊了拜登的低級手法。

「以俄為敵」難成美歐共識

美國在歐洲製造戰爭恐慌,雖然符合美國「聯歐抗俄」的戰略需要,但由於手法太粗魯,以致出現了「穿幫」的破綻。如烏克蘭作為俄可能入侵的目標,雖然採取了相應的備戰措施,但一再聲明並沒有感到戰爭即將爆發。美國的歐洲盟國更是加大了緩和危機的外交努力。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先後出訪俄羅斯和烏克蘭,全力進行外交斡旋。

歐洲國家並不完全認同美國「以俄為敵」的方針。但對美國而言,如果不能和歐洲國家達成一致,美國在歐洲的整個戰略構想就將難以實現。作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德、法領導人一致表示,要想消除歐洲的戰爭風險,不能與俄羅斯為敵,而只能與俄羅斯同行。很明顯,歐洲國家並不想隨美國起舞,把俄羅斯作為歐洲的敵人來對待。也就是說,美國想把俄羅斯打造成歐洲的敵人,從而讓歐洲國家緊緊與美國抱成一團,使歐洲國家始終將美國視為自己的「保護神」。美國這樣的想法在百年變局的大背景下似乎顯得「智商不足」。

以德、法為首的歐洲國家之所以反對「以俄為敵」,主要是基於對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現實分析。對歐洲而言,俄羅斯是無法迴避的「大鄰居」,雖然他們對俄羅斯也不滿意,但地理是決定政治且無法改變的重要因素。回顧慘痛的歷史,如果以俄羅斯為敵,歐洲就不得安寧,就面臨戰爭的災難。深刻的歷史教訓讓歐洲人懂得,只有與俄羅斯建立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才是最符合歐洲利益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歐洲每次爆發戰爭,都是大獲利益。一方面,美國伸出援手,在軍事、外交等方面支持、幫助歐洲戰勝對手。大難之際得到美國的幫助,歐洲國家無疑都「感激零涕」,對美國的「救命之恩」銘記在心,戰後接受美國的領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實際上,當今美國稱霸世界的格局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

另一方面,打仗可以讓美國大發戰爭財,給美國的軍火工業送去滾滾財富。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大、最發達的軍火工業。任何國家陷入與別國的戰爭,都爭相購買美國的先進武器。所以,哪裡有戰火,哪裡就是美國的財源。現在歐洲一片戰爭恐慌,不管戰爭最後是否爆發,但各國面對戰爭威脅,也紛紛從美國購買武器。

美國的這種伎倆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似乎「屢試不爽」,但經過戰爭磨難的歐洲國家,越來越認清了美國的真實意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美國「導演」的這場俄烏危機,歐洲國家大多保持警惕,採取謹慎態度。歐洲人似乎已經明白,「以俄為敵」的外交路線將給歐洲帶來巨大災難,而從中漁利的只有美國。所以,歐洲人這次不再跟着美國刺激俄羅斯,將自己推入俄歐交戰的火坑,而是竭盡所能在俄烏間進行外交勸和。

從目前看,歐洲國家的外交努力取得了積極效果。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為當事國,都表示不願看到發生軍事衝擊。俄羅斯宣布撤回在俄烏邊境演習的部隊,更是一個不願讓危機升級的積極信號,受到歐洲國家的歡迎。很明顯,歐洲國家反對「以俄為敵」的態度是美國在歐洲挑起戰爭的最大障礙。

難以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除了歐洲國家對美國「聯歐抗俄」戰略不大認同外,能源難題也是美國在歐洲地緣爭奪的另一個致命軟肋。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能源供應國。隨着俄烏危機的升溫,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飆升,致使歐元區國家的對外貿易由傳統的順差變為逆差。在歐盟的天然氣進口總量中,俄羅斯佔據近47%的比重。去年下半年以來,歐洲不僅面臨油氣價格大幅上升的困境,而且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歐洲每月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達800萬噸左右,但近來供應量開始下降。如果俄烏矛盾真的演變成軍事衝突,歐洲的能源供應很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局面。

一方憂愁一方喜,俄羅斯雖然遭遇美國和北約的新一輪戰略打壓,但至今並沒有遭受政治、經濟上的實質性損失。相反,能源價格的飆升讓俄羅斯「喜上眉梢」。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俄羅斯手中的王牌,而油氣價格的飆升對俄羅斯是最有利的,可讓俄的財政收入大幅改善,對提升俄軍事實力也是有力的幫助。1月底,俄出口的烏拉爾牌原油自2014年以來首次突破了每桶92美元,超過了布倫特原油。一些國際知名的專家甚至預測,2022年原油價格可能上升至每桶100至120美元。這對俄羅斯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俄羅斯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俄每日出口原油約500萬桶,佔全球原油貿易總量的12%左右,向歐洲的出口佔俄石油出口的60%,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嚴重依賴可見一斑。

目前,經合組織國家的原油庫存已處於多年來的低點,因而寄希望於產油國能盡快提高產量,以滿足市場的原油需求。但是,人們高估了產油國的生產能力。實際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並不能按照配額生產原油。據歐佩克官員透露,目前擁有閒置產能的國家並不多,只有沙特等少數幾個國家尚有增加產量的能力。多數成員國的產能已達到極限,有的成員國連規定的產量指標都難以完成,如伊拉克1月的原油產量就遠遠低於所獲得的產量配額。產油國如擴大產能,一方面不可能馬上產生增產效應,另一方需要增加大量投資,這反過來又將誘發油價的進一步上升。如果俄烏爆發戰爭,歐洲的能源供應將受到直接影響,俄羅斯不排除斷供的可能,歐佩克又無法增加產量。屆時,歐洲將遭遇戰火和能源短缺的雙重打擊,這是歐洲人無論如何不願忍受的災難。

對美國而言,油氣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無疑打亂了其「聯歐抗俄」的戰略棋局。如果不能解決歐洲的能源供應問題,美國的這盤大棋很可能成為一盤爛棋,而這也可能成為拜登政府下一步打造歐美新盟友關係最棘手的難題。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拜登政府似乎也在想辦法為解決歐洲的能源問題伸出援手。比如,拜登要求日本政府向歐洲提供幾十萬噸的液化天然氣,以緩解歐洲的能源緊缺。日本對美國的要求「言聽計從」,首批輸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預計3月底抵達,雖然數量微不足道,但對歐洲度過4月春季到來之前的能源缺口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面對能源供應的短缺和價格暴漲,歐盟自身也在尋求更多的能源供應管道,如與卡達、亞塞拜然、埃及等國的進口天然氣談判正在進行之中。雖然也有替代俄羅斯油氣的想法,但其難度和代價之大,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從目前看,美國和北約這一輪對俄羅斯的戰略打壓短期內不會結束,俄羅斯也不會輕易放過任何反擊的機會,而是千方百計地變被動為主動。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或是歐洲國家,都不願看到歐洲真正爆發戰爭。不要說爆發戰爭,即使是目前這樣的緊張局勢已經使歐洲經濟受到了不小打擊。而美國通過製造危機和衝突來綁架歐洲國家的做法,也將越來越難以如願以償。

從目前看,美國和北約這一輪對俄羅斯的戰略打壓短期內不會結束,俄羅斯也不會輕易放過任何反擊的機會,而是千方百計地變被動為主動。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或是歐洲國家,都不願看到歐洲真正爆發戰爭。不要說爆發戰爭,即使是目前這樣的緊張局勢已經使歐洲經濟受到了不小打擊。而美國通過製造危機和衝突來綁架歐洲國家的做法,也將越來越難以如願以償。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