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如果抗疫是一場戰爭(2022.4)

發布日期:2022-05-03

如果抗疫是一場戰爭,香港無疑被殺得丟盔棄甲,慘不忍睹。自詡前四波疫情抗疫顯著的香港,在第五波疫情面前兵敗如山倒,每日確診人數持續高位橫行,維持在兩萬至五萬之間;單日死亡率更是「趕英超美」,連續多日蟬聯世界榜首。這樣的景象讓一直悠哉悠哉的特區政府終於意識到「抗疫有如打仗」。然而,這也僅限於「意識到」,特區政府的抗疫舉措始終予人「慢幾拍」之感,並未從實際上進入戰爭狀態。抗疫之戰,前景堪憂。

近期中央領導人逢發話必提主體責任

最近中央領導人及官員每逢談及香港問題,必提「主體責任」四個字。2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支援香港抗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香港特區政府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把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確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

這是中央首次對香港抗疫提出「負起主體責任」的要求。隨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韓正都一再強調「特區政府要負起抗疫的主體責任」。韓正更進一步指出,特區政府各個部門都要全力以赴,全體公務員都要以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為重。

話說到這個份上,中央對特區政府抗疫不力的不滿已經溢於言表,就差沒有指着鼻子罵了。那麼,中央一再強調的「主體責任」究竟是什麼?說白了,就像一場戰爭,中央可以給你提供武器、彈藥,但整體的作戰策略,以及衝鋒陷陣,上場廝殺還須特區政府親自操刀。但特區政府至今似乎仍未弄清要如何負起這個「主體責任」。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如今特區政府這隻「抗疫大軍」從上到下在做什麼。

特首疲於每日記者會

首先來看看作為主帥的特首,按照角色的定位,特首的任務理應是考慮全盤運作,制定整體的政策方針,讓部下看到這場戰爭的走向和勝利的曙光。然而,由於此前坊間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發放消息不清,謠言四起,特首林鄭月娥竟親自提刀上馬,從3月9日開始,與相關官員每日舉行記者會,交代對疫情的工作進展,以及澄清坊間謠言。

這明明是一個局長就能解決的事情,卻由特首親自來做,豈非「殺雞用牛刀」?如果說特首精力充沛,能夠兼顧這許多工作那也就罷了,但事實上,別的抗疫工作未見進展,反倒是這個記者會變成了特首表彰自己做了多少工作的吹噓大會。主帥用功方向如此,戰局走向可見一斑。

專家抗疫 首鼠兩端

另一個值得深究的組成部份是這隻軍隊的「軍師」。香港的抗疫政策和方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幾個所謂的「政府專家顧問」,畢竟特首也明確說了,自己連「動態清零」這種國家抗疫方針都解釋不清楚,也難怪要唯專家之命是從。但問題是,這幾個顧問的意見時常相左,甚至前後矛盾,導致政府的抗疫策略模糊不清。

例如去年12月28日,政府專家顧問之一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就放出豪言,要盡快對外國重開邊境,爭取在2022年暑假時與外國通關,年底香港回復正常。

1月5日,袁國勇改口稱,香港第五波疫情前奏開始。1月13日,袁國勇又改論調,稱香港的疫情受控,數字沒有幾何級上升,有望春節前後停下來。另一個所謂的專家曾祈殷也稱,香港第五波疫情可望在農曆年前後平息。

在這些專家的粉飾下,來勢洶洶的疫情並沒有引起特區政府的重視,以為最多不過像前四波一樣,每日百來宗確診。結果錯失良機,農曆新年之後就出現了疫情海嘯,2月9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破千。如果此時能夠採取有效防疫措施,達到「動態清零」的話,尚有控制疫情的機會。但這時袁國勇又跳出來發話:「3至4星期後香港將會達9成接種率,預料屆時傳播將會減緩。」

另一個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對疫情並不樂觀,建議政府應實行封城這類嚴厲措施,減低即時傳播率,直到近零確診才可以放寬,否則疫情會死灰復燃。而袁國勇再次表示反對,聲稱「問題是本港有沒有能力做到」。而即使是建議封城的梁卓偉,也認為「動態清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些專家顧問爭論不休,本來就抓不准主意的特區政府更加不知所措,戰又不戰,退又不退,白白貽誤了戰機。

後來隨着確診人數日日過萬,市面上人心惶惶,全民檢測配合封城禁足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衛健委組建的9000人採樣隊亦在2月底就蓄勢待發,隨時準備赴港支援全民檢測。但這時,專家顧問團的意見罕見地達成了一致,認為現在無論封城還是全民檢測,都已經錯過了黃金時期,建議在每日確診人數回落至數百人,也就是第五波疫情接近尾聲的時候再做,效果更佳。

在疫情初發的時候,這些專家顧問沒能及時提供有效建議;疫情爆發的時候,他們又左顧右盼,認為這個做不了,那個代價太大。如此首鼠兩端,最後一事無成。反觀深圳,由於單日新增確診達66宗,累計逾800宗,就馬上雷厲風行,封城七天,在全市範圍內展開三輪全民核酸檢測。香港只有一批會打嘴炮的專家,議而不決,這樣的專家顧問團要之何用!

更重要的是,這些專家顧問既然是政府抗疫決策的最高參謀,他們的意見往往被視為政府的取態,所以對外時應統一口徑,而非各自陳述,將傳媒訪問變成辯論的場地。而且他們五花八門的意見不僅直接影響政府的抗疫路線,亦令廣大市民無所適從,所以坊間才會謠言四起,需要勞煩特首親自闢謠。「專家抗疫」的模式若不改變,香港整體抗疫能力難有提升。

官員不斷改口風 市民無所適從

再看看作為「將領」的政府官員,宣布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多次推翻之前的說法。例如1月3日網上流傳政府將禁晚市堂食,政府當晚發稿澄清沒有此打算,不過在兩日後,政府又宣布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禁止晚上6時後堂食。

在封城禁足方面,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於2月12日表明現階段沒有封城計劃,不過在內地專家月底到本港視察後,政府口風又有改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2月28日表示不排除會禁足。

在快速測試方面,政府在2月4日表示快速測試不能代替強制檢測,不過在2月25日,政府宣布,按地區風險增派快速測試套裝以取代強制檢測公告。

如此種種,無不顯示政府抗疫毫無章法,走一步算一步,被疫情牽着鼻子走。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也表示,政府抗疫資訊頗為混亂,特首、局長、本港專家、內地專家以至出席「430記者會」的官員均有不同說法,官員口徑不一致,口風每兩三日改變一次,令市民無所適從。

18萬公務員未能善用

最後再看看作為「士兵」的公務員,政府坐擁18萬公務員,理應兵強馬壯,人手充足,但在抗疫行動中,大批公務員沒有走上前線,反倒穩穩當當地居家辦公,「等候徵召」,結果自然是罵聲一片。例如政府公布的支援熱線長期打不通,令因確診而無處隔離的市民彷徨無措,只得求助社區工作者。又如在物資派送方面,只要有充足的物資和人手,應不難完成,但結果卻被市民形容為「抽盲盒」:有的收到,有的沒收到;物資內容不統一,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患病一周,都已經轉陰了才收到。沒人知道派送的標準,也沒人知道會不會收到、什麼時候收到……18萬公務員連這點事都做不好,難免會被人認為未盡全力。

曾擔任保安局局長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對此分析指出,絕大部份公務員當然需要等候上級的指令,問題在於高層領導如何調配。香港與內地的工作文化不同,內地一有什麼天災人禍,相關地區的官員一定要走上前線協助指揮,但香港公務員可能習慣相對穩定的工作時間、靜待上級指示。所以從內地官員的角度,或會覺得很奇怪,為何香港公務員有如此多人力資源尚未動用。

抗疫思維不改變 疫情災難將重複上演

特首林鄭月娥在回應習近平抗疫指示和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都說,「會將抗疫視為壓倒一切的任務」。但事實上,市民看不到政府如何重視抗疫,在每日數萬人確診的情況下,政府對泳灘人滿為患的情況後知後覺,被傳媒曝光後,依然慢悠悠地拖延數日才封灘,導致市民趁着封灘令頒發之前瘋聚泳灘,情況比之前更惡劣。

中央領導人早在2020年就已經對特首耳提面命,要將抗疫作為「頭等大事」。但時至如今,隔離用的方艙醫院由中央援建,抗疫物資由中央提供,大批醫護從內地支援……中央可謂忙得不可開交,但特區政府倒好,在第五波疫情猛烈發展兩個多月後,除了將社交距離措施收緊至前幾波疫情的最高水平外,幾乎沒有任何新的有效措施應對疫情,如此消極態度如何能負上「主體責任」?

主帥不用心,將領不用命,軍師玩忽職守,士兵不知所措……如果抗疫是一場戰爭,那麼如今便是以每天數百條人命的代價跟疫情打消耗戰,因為即便什麼都不做,疫情也終將會過去。但如此何以對中央負責,對市民負責?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如不從實質上改變「與病毒共存」、不作為的抗疫思維,第五波疫情的災難恐怕只會不斷重複上演。

如果抗疫是一場戰爭,那麼如今便是以每天數百條人命的代價跟疫情打消耗戰,因為即便什麼都不做,疫情也終將會過去。但如此何以對中央負責,對市民負責?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如不從實質上改變「與病毒共存」、不作為的抗疫思維,第五波疫情的災難恐怕只會不斷重複上演。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