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兩會」對外釋放三大信號(2022.4)

發布日期:2022-05-03

◎荒矝

隨着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11日上午閉幕,2022年中國「兩會時間」畫上句號。有評論說,讀懂中國兩會就能讀懂中國。在踏上新征程之際,外界可以清晰地從中國一年一度的政治季裡看到未來發展的三大信號。

在中共即將召開二十大之年,今年的全國兩會無疑是一項承前啟後的政治議程。所謂「承前」,是全國兩會走過又一個五年。這五年,是一屆代表委員履職的時間刻度,也是人們觀察中國發展軌跡的慣用區間。所謂「啟後」,透過今年的全國兩會,外界得以從不同維度感知中國、讀懂中國,了解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中國對外釋放的三大發展信號——經濟、民主、民生。

無論是中國如何規劃經濟發展,如何進行民主敘事,如何應對熱點回應民生關切,外界均可以在中國一年一度的會議季裡找到各自問題的答案,具有經濟社會發展「風向標」意義的全國兩會,為外界觀察中國新走向提供了絕佳窗口。

信號一:中國經濟如何前行?

今年兩會期間,全球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尤其關注2022年中國GDP增長目標。在全球應對各種挑戰的背景下,世界把目光投向率先復蘇的中國,尋求重振經濟的「靈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將2022年的GDP增速目標定為5.5%左右,較上年的「6%以上」有所下調,折射出中國經濟應對複雜局面的多重考量。有評論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亦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隨着基數效應減弱,適當下調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是審時度勢的務實做法。

與此同時,作為引導發展預期的重要風向標,增速目標還要通盤考慮疫情對近兩年中國經濟的擾動,保持增長可持續性,避免出現大起大落。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提到,經濟增速目標的設定「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分析稱,2021年中國經濟8.1%的高增長建立在低基數基礎上,2022年經濟增速應逐步回到原有軌道,但不能下降太快。預期目標降至5.5%比較容易對接,這種平穩下調有助於避免「失速」風險。

在外界看來,這一預期目標也體現出中國的雄心。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在更大「蛋糕」的基礎上,5.5%左右增長仍將帶來可觀增量。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更重要的是,在「增量」同時,中國對經濟發展「提質」的決心也在這一份施政報告中得到體現。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這一系列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措施被列入2022年中國政府工作日程。

一手鞏固經濟恢復增長基礎,一手提升經濟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分析認為,中國繼續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明確不搞粗放型發展,將有助於在各種不確定中穩定市場預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由此觀之,「5.5%左右」的增速預期目標雖然有所下調,但無論從「質」還是「量」上,中國對今年經濟工作並未放低要求。「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思路,也得以貫穿其中。

信號二:中國如何進行民主敘事?

近年來,民主敘事之爭成為中西方在國際場合論戰的焦點,而全國兩會為中國展現自身的民主敘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在中國的制度設計中,全國兩會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

所謂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區別於西方投票式民主,強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國外觀察家形象地把中國兩會比喻為「共識構建」的過程:代表委員廣泛徵集民意,在兩會上充分審議討論,最後形成共識。這便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初衷。

與往常一樣,今年,5000餘名代表、委員齊聚北京,在全國兩會這個平臺上就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進行審議、討論。「大」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小」到孩子上學、老人養老等等,代表委員連接「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通過兩會讓「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也體現了中西方民主的不同。「在西方國家的民主實踐中,大部份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選舉上。」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龍安志說,而中國式民主不咄咄逼人,更像練習太極一樣,心平氣和,慢中自有大智慧。

本次全國兩會上,提請審議的地方組織法修正草案,恰好給外界一個「可感」的視角。該法修正草案對全過程人民民主一個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寫入其中。相關修改包括:明確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應當「充分發揮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並應向選民述職。

而從立法的細節看,地方組織法已走過的修法過程,也反映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讓這一理念變得「可感」。地方組織法修改有着清楚的時間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去年初啟動修改,經廣泛徵求意見和認真研究,提出修正草案。當年10月和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修正草案進行兩次審議,並徵求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修正草案印發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組織研讀討論並徵求意見。今年1月,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召開會議,對地方組織法修正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提交大會的版本,形成一條清晰體現民主的立法鏈條。

見微知著,地方組織法修正草案的出爐,是中國浩瀚立法工作中的一個縮影,但它卻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尤為真實可感,也使得中國的民主敘事得到最新的載體。

信號三:中國如何回應民生關切?

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保障35歲以上求職者就業機會、鼓勵幼稚園增開托育班……中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聲音不斷登上社交媒體熱搜,引發社會強烈共鳴。歷年來,那些民眾最為關心的焦點議題,相繼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得到解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一系列民生「大禮包」不僅涉及範圍廣,且無不切中當下民生痛點。

翻看中國2022年的施政規劃,醫療、教育、住房等惠民基礎保障依舊持續,並且投入力度有增無減;生態治理、平安建設、鄉村振興等逐一列出,始終緊扣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涉及「醫、食、住、行」的一項又一項具體措施,共同彙聚成增進福祉的「中國方案」。

不難發現,對於民生問題的相關改革舉措,都在「精準」二字上發力。當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備受外界關注,報告提出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堅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隨着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如何實施配套措施引發熱議,報告明確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具體而言,近來,民眾對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呼聲持續走高。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遏制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徹底剷除這種犯罪現象,必須採取綜合治理措施進行長期鬥爭。

「拐賣婦女仍存在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兒童醫院主任護師胡梅英認為,應提高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法定刑期;提高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法定刑期,其他幫助行為應當與拐賣行為同罪;建立拐賣行為上報制度,公眾一旦發現疑似拐賣婦女的行為,應立即報警。

眼下是中國「雙減」政策落地後的第二個新學期。如何在「雙減」之外做「加法」,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話題。其中,「適時出臺教師激勵政策」得到越來越多的共識。多位代表委員還提出,學校全面增加體育和美育課時的同時,要加大財政投入,優化教師結構隊伍。採取同步課堂、共用優質線上資源等方式,補齊師資和資源短板。

老齡化與少子化,是中國人口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在全國兩會上,「一老一小」兩大難題如何破局,是民生問題的焦點。此前有輿論提出,如採取生育、養育、教育(三育)「一攬子」政策,能有效防止高齡少子化趨勢固化。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委員作大會發言建議,構建全方位全鏈條配套政策能提高「一攬子」政策含金量。有專家也強調,中國的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尚未固化,未來十年將是重要窗口期。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