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論新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論新篇

閩港所長國家所需講好中國故事(2022.4)

發布日期:2022-05-03

──專訪福建省、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孔令鷳

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也深諳西方的語境和制度;福建是全國第二大僑鄉,隨着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海外僑胞追本溯源、尋根謁祖的願望和需求不斷增大。華僑是中國人的一個特殊群體,有利於將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傳播四海。

在香港,生活着120萬福建籍鄉親,佔香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香港亦是福建第一大外資來源地、第一大對外投資目的地,第五大貨物出口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福建和香港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兩地加強聯繫合作,聯手共建「海絲」與「陸絲」有效接通通道,定能在中華優秀文化海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上書寫出一篇大不一樣的文章。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園時表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北有孔子,南有朱子,偉大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法寶,有效彙聚中國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智慧力量,才能形成真正的、廣泛的、緊密的大團結。

為此,本社記者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講好中國故事、推動閩港青少年交流等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鄭家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黃友嘉,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胡曉明。

《鏡報》記者:請問您今年提出了哪些議案和建議?

鄭家建代表:我今年主要的建議還是兩岸文化教育的融合發展,因為這是我長時間關注的一個領域。

記 者:我們了解到您之前推動做的閩台合編教材工程很成功,能介紹下這項工作的現狀以及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嗎?

鄭代表:我們組織了兩岸在中學語文教學方面最優秀的學者和教師編寫了一套面向台灣七到九年級學生的教材,教材全套共6冊,涵蓋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讀本和教師教學手冊,總字數超過了1000萬字。我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這是目前品質最高的一套適應於台灣七到九年級學生的教材。我們希望未來這套教材在推廣方面能有更多的突破,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記 者:在推廣方面,您是否有打算在港澳地區做一些拓展呢?

鄭代表:我們非常期待這套教材能夠在港澳地區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在增進港澳青少年對中華文化認同方面能夠發揮作用,有在做一些局部的嘗試。

記 者:您曾說過除了教材以外,還要開發一些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精神產品」,請問您指的「精神產品」是什麼?

鄭代表:我指的「精神產品」就是圍繞着這個教材,開展組織兩岸青少年開展同題作文、小小文學家、採風文學夏令營等活動;組織教師們開展同課異構教學觀摩,在台灣著名教師刊物《國文天地》中開設專欄,讓中學老師對教材中提到的篇章進行解讀等等。通過這些多樣的「精神產品」,讓台灣的青少年,尤其是我們台灣的老師,能夠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切的體驗。我覺得在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工作中,教師的培訓是最重要的環節,怎麼教、教什麼對下一代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在教材的編寫以及推廣使用上,特別注意緊緊抓住教師這個環節。

記 者:就像您剛才所說,師資培訓是最重要的環節,那麼福建師範大學對於港澳中小學的合作,以及青少年的歷史教育、國情教育這些方面,您覺得師大在未來這幾年可以做哪些更具體的工作?

鄭代表:我覺得加強中小學之間的聯誼、學生間的聯誼,包括通過組織家庭讀書會,通過家長帶動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我覺得這些方法都非常好。因為在增進文化認同方面,首先要先讓大家參與進來,能夠對文化有興趣,這是最重要的,在參與中得到薰陶,增進認識,如果大家不參與,活動方案再好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覺得福建師範大學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參與。第一,我們有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我們可以協調、加強他們和已有姐妹校之間的聯誼活動,我們敞開懷抱,熱情邀請港澳青少年到內地來、到福建來,增進彼此的感情,增進中華文化的認同。第二,我們在傳統文化教材的編寫上有很好的經驗,有一支很好的團隊。我們很願意跟港澳業界同仁一起來編寫能夠適應港澳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情感的教材,通過教材能夠增進他們對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情感上的認知,我覺得這項工作是很重要的。當然像這些工作不可太急於求成,必須要持久,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們要着眼未來,要着眼青少年,要把青少年的手緊緊握在我們的大手中。

記 者:最後一個問題,現在國際輿論場上有很多妖魔化我們的聲音,福建又是著名的僑鄉,我們有很多僑智是可以使用的,香港既有中國文化底蘊又比較國際化,我想請問福建師範大學的大學生群體是否可以和香港的大學生群體聯手,共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鄭代表:應該說像這樣的合作項目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我們要知道大學生的心理、情感結構和認知方式都相對穩定,所以在大學生交流的工作上,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要讓他們要眼見為實,也就是說要請進來,要讓香港更多的大學生到福建來感受這片土地。我認為要把故事講好,首先故事是要真實的,才可能講得好,如果故事是一個虛幻的、虛擬的,就不可能講得好。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香港大學生到福建來看一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看一下他們同齡人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眼前的事你是否定不掉的,對吧?我們非常熱誠地歡迎香港的大學生能夠到福建師範大學來,我們是一所大學,這是我們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情懷,我們一定會在這樣的交流中展示我們最大的誠意和最大的善意,為的也就是希望下一代在這裡能得到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收穫。

《鏡報》記者:香港在完善了新選舉制度後,將進一步落實「愛國者治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朝着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發展。「十四五」期間,香港一定會有更加繁榮、穩定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您作為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您覺得香港教育大學承擔着哪些時代使命?

黃友嘉代表:我們的前身是一個師範學院,後來才轉型成大學。大學的任務比師範學院重很多,尤其在科研方面。但是,香港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學和幼稚園教師,都是香港教育大學是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的首要工作還是培養未來的教師。不忘初心就是香港教育大學要擔當起的時代使命。我們作為教育大學,一定要培養好我們的學生,將來他們才能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

記 者:您覺得培養好香港未來的教師,有哪些方面要特別注重呢?

黃代表:對未來的教師進行國民教育和德育教育培訓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構建下一代人的國民身份認同,要通過我們的教師教會下一代怎樣做一個好的公民、好的中國人、好的中國香港人。

記 者:內地的師範類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向來都非常重視,您覺得香港和內地的高校在這方面是否有合作的空間?

黃代表:是的,內地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師範大學,這一方面我覺得我們確實有不少合作空間。內地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很多好的經驗,我們應該加強合作。另外,我相信香港教育大學也有一些優勢,可能是內地的大學會感興趣的。

比如,我們在特殊教育、幼稚教育等領域做得很不錯的,和國際上有很多交流,而內地在這方面也有很大需求。照顧到每一個特殊的個體,讓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尊重,發揮其最大的價值也是教育大學重要的使命!

記 者:您覺得在閩港在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說好中國故事方面可以有哪些合作?

黃代表:今年兩會上,我建議推動建立香港中國文化歷史博物館和香港綜合性華僑博物館,促進全世界人民包括華人華僑在內對華夏歷史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瞭解與認同,福建省作為著名僑鄉,香港福建僑團力量也很強大,在此方面閩港之間可以有很多的互動。

《鏡報》記者:請問您為何在去年創辦非牟利新媒體平臺fridayeveryday.com?能介紹下您對這個網站的期許嗎?

胡曉明代表:這是我個人的心願,把中國故事講好,讓國際社會多了解中國文化,也讓真正的香港聲音可以走出去,所以我創建的這個fridayeveryday.com是一個全英文的非牟利新媒體平臺。我希望借此平臺充分發揮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推動中西方學者深入研究中華文化、中國國情;培養一批英文流利的KOL(意見領袖),以西方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說好中國故事,爭取國際話語權。海外有很多國際媒體在妖魔化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不是太了解,不明白我們中國人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為根基,我們非常崇尚和平。中國是和平崛起的,和西方很多國家崛起時候充滿着血腥味是很不同的。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裡面都沒有主動侵略過任何其他的國家,而且我們也沒有殖民化的意圖,都是地方來依附我們,我覺得很有必要把我們的歷史、文化好好宣揚。所以,今年兩會我提出的一個建議就是我們要用國外主流聽得懂的聲音、聽得懂的語言給他們講我們的故事。

記 者:香港和內地媒體融合,共同在國外的平臺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您有何建議?

胡代表:在海外,我們除了需要官方媒體,還很需要在國際上有一定身份、知名度,了解外媒的KOL(意見領袖),需要懂得用什麼樣的方式說。現在有幾位很出色的意見領袖,如張維為教授等,但為數不多,一定要刻意去培養。所以我希望國家在這方面可以加大力度,可以利用香港人在這方面的優勢。

香港人的國際網路是非常廣的,大部份人英語都講得不錯,培養意見領袖除了內地人,也可以挑選一些香港人,還有一些國際友人,多方面的來多講中國故事。

記 者:您作為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從高校層面,您覺得可以推動KOL的培養嗎?

胡代表:香港城市大學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創意媒體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的也很不錯。但我要提醒的是,培養新聞主播和培養KOL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在人才選拔方面要注意。比如我們就聘請了一位以前在《南華早報》的資深KOL做managing editor,以一個比較幽默的形式來講這些故事。

記 者: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當中,您覺得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胡代表:我想最主要就是去了解國際友人最喜歡聽些什麼,要以他們感興趣的方法去來傳播我們自己想講的理念。所以現在我也自己花時間,一個星期起碼兩天時間就是跟團隊討論怎麼樣把每一篇文章每一個訪談都能夠做到最好,達到我們的目的。比如我們現在跟香港有線電視在合作舉辦一個 Friday talk show,邀請一些香港名人來講香港或者國際社會上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每個星期五的晚上8:30也在IBC(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annel)用英語廣播,也就是模仿美國的一些深夜傾談節目的形式,用他們習慣的風格來做。

尾聲:

社會各界還有許多仁人志士在關心着下一代的成長,在身體力行地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日夜努力,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在當前複雜國際局勢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更能為這個大家庭作出貢獻,讓下一代、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制度優勢、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共襄復興偉業的進程也就是由這每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構成。「文化教育縱橫談」欄目將繼續採訪海峽兩岸暨港澳為中華文脈賡續而奮鬥的人的故事,誠請讀者繼續關注我們。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