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將重塑歐洲地緣政治格局(2022.4)
發布日期:2022-05-03◎胡后法
俄烏戰爭是冷戰後發生在歐洲心臟地帶的「地緣政治大地震」。它將重塑歐洲政治格局,對未來國際局勢走向將產生巨大影響。普京也許沒有想到,他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的一紙命令將成為催生新的歐美關係的分水嶺。目前,俄烏戰爭的最終結局還難以預測,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戰後的國內局勢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新的地緣力量格局正開始在歐洲應運而生。
「恐俄症」讓歐洲更加擁抱美國
歐洲歷來是大國爭奪的戰略重點,也是歷史上遭受戰爭苦難最深重的大陸。歐洲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科技最先進、財富最集中地區。二戰以來,美國一直將歐洲作為稱霸世界的堡壘,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對歐洲進行全方位控制。冷戰期間,美國在歐洲建立了北約這個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與蘇聯及東歐共產黨國家建立的華約集團展開了殊死博弈,最後以前蘇聯的解體和華約的消失而告終。
隨着前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美歐關係開始出現鬆動,特別是美國因冷戰後的戰略擴張和反恐戰爭使其綜合國力下降,對國際事務的干預能力受到削弱,美國在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趨於弱化。然而,美國的稱霸意識依舊,對待盟國甚至更加「盛氣凌人」。比如,特朗普總統就認為,美國不應對歐洲安全「大包大攬」,他多次以訓人的口吻要求歐洲國家增加軍費。由此,歐美關係裂痕日趨明顯,擺脫美國的意識在歐洲蔓延,歐盟開始醞釀「戰略自主」的計劃。
美國對歐洲的這種「離心」傾向感到不安。雖然近年來美國的戰略重點轉向了亞太,但歐洲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堡壘作用」絲毫沒有減弱,美國不可能放棄對歐洲的控制。尤其是拜登執政以來,在加大對亞太投入的同時,極力改善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鞏固與歐洲國家的戰略聯盟,以構建遏制中國的「統一戰線」。
然而,美國要籠絡歐洲,必須製造危機。歐洲面臨的安全威脅越大,越需要美國的保護,美國控制歐洲的理由越充分。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歐洲與俄羅斯關係始終漸行漸遠,如果將歐俄間的歷史恩怨加以「啟動」,極易讓戰爭陰雲降臨歐洲,美國便可輕易地讓歐洲重回自己「懷抱」。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在俄羅斯周邊加大北約的軍事部署、不斷加碼對俄安全威脅,直至燃起戰火,俄烏戰爭正是按照美國早已設計的劇本而上演的地緣悲劇。俄烏戰爭讓歐洲重新回歸接受美國領導的軌道,美國的戰略意圖如願以償。
從本質上講,這場戰爭是一場代理人戰爭。表面上看,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作戰,但實際上背後的鼓動和策劃者是美國與北約。烏克蘭是在代替美國回擊俄羅斯的「戰略野心」。烏克蘭成了美國稱霸的炮灰。阻止俄烏戰爭,其實很簡單,只要美國說一聲「北約不接受烏克蘭」就可消除戰爭隱患,但美國始終不願表這個態。烏克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源自它它地處歐洲中心的地緣宿命。
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的炮聲一響起,立即在歐洲和整個西方激起反俄浪潮。一度被法國總統馬克龍貶為「腦死亡」的北約再次「雄」了起來,這個將歐洲與美國緊緊捆綁的冷戰工具又被注入了無限活力。歐洲自冷戰後逐漸形成的和平穩定局面一下被打回到了新的冷戰。不斷加深歐洲人的「仇俄」意識,這是美國的「寶貴」地緣政治資源。俄烏戰爭的爆發,說明美國的戰略意圖取得了圓滿成功。
可以肯定,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在俄烏戰爭後將翻開新一頁。美國將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北約有望「煥發青春」,重新成為西方爭奪地緣利益和美國稱霸世界的有力工具。歐洲將重新擁抱美國,美歐關係迎來新的發展階段,而俄歐關係將跌至低谷,矛盾與對抗將成俄歐關係的「主旋律」,仇俄情緒將在歐洲蔓延,中長期內俄羅斯難以奪回在歐洲的地緣影響力。
中國堅持勸和促談
戰爭是人類動物性的體現,它意味着死亡與災難。因此,反對戰爭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認知。然而,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事實說明,僅僅靠反戰意識,並不能阻止戰爭的發生。面對戰爭,反戰口號喊得再響亮,也於事無補。俄烏戰爭爆發後,全世界的反戰聲一浪高過一浪,對俄羅斯的譴責也一浪高過一浪。美國和西方各國對俄羅斯紛紛出臺最嚴厲的制裁,而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也源源不斷。
人類的反戰意識雖然深入人心,但始終沒能阻止戰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從根源上消除戰爭的土壤。如何對待戰爭,是對一個國家道義觀念的考驗,也是對一個民族文明理念的檢驗。尤其是俄烏戰爭,其爭議性之大,涉及的地緣關係之複雜,引發的全球反應之強烈,各國更不應感情用事,而應分析戰爭的深層原因,從根源上找到解決衝突的路徑。
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對俄烏戰爭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並與各方保持溝通。戰爭發爆發第二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與普京總統通了電話,向俄闡述中國立場。習近平還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峰會,重點討論了烏克蘭危機問題。習近平一再強調通過談判解決衝突的原則立場,提出了相關建議。歐洲輿論認為,德國、法國作為歐洲主要國家,主動與中國領導人會晤,說明中國是目前受到國際社會信任的大國。
而最為引起關注的則是習主席和拜登總統3月18日舉行的視頻通話。兩國總統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深入討論,習近平對解決衝突提出了坦誠、中肯和全面的意見,為構建歐洲安全格局指出的方向。
此外,楊潔篪、王毅等中國重量級官員與美、俄、烏、德、法等國家的同行頻頻通話,一再強調中國勸和促談的態度。中國的立場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被問到應該由誰調解俄烏衝突的問題時,不加思索地認為最有資格充當調解人的是中國。
目前,「反俄」已成為美國和西方各國壓倒一切的「政治正確」。美國似乎已將對俄態度作為衡量敵友的標準。然而,這種感情用事的做法不可能解決如此複雜的地緣政治難題。美國和西方一方面要求儘快停火,另一方面卻向參戰一方提供先進武器、對另一方則實施最嚴厲的制裁。這不是在解決衝突,而是在發洩情緒,其結果必然是激化矛盾、加劇衝突。
美國和西方希望中國加入制裁和打壓俄羅斯的行動。然而,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並不沒有這樣做。中國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與參戰雙方保持接觸,防止偏袒任何一方,但始終保持明確的原則立場。中國一再聲明俄烏雙方應盡快停火,通過談判解決衝突。中國主張必須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聯合國憲章。明眼人很清楚,此話的意思就是中國不認可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但中國也主張應重視各國合理的安全訴求,希望歐洲建立綜合、均衡、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如對中國的表態深入解讀,戰爭的根源在於北約不斷東擴而無視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而解決的出路就是在歐洲建立均衡的、照顧所有國家安全利益的安全機制。
中國的態度看起來似乎很老套,但卻內涵豐富,環環相扣。如能按照的中國立場處理這場戰爭,解決俄烏衝突並非沒有希望。中國的態度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反對制裁俄羅斯,因為制裁解決不了衝突。如果制裁能阻止戰爭,那麼世界早該沒有戰爭了。中國也沒有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因為軍火支援等於給戰爭火上燒油,這是最沒有道義的行為,但中國卻是最快向烏克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國家。
美國因俄烏戰爭而發財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全方位制裁。從目前看,制裁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西方國家對制裁表現出高度一致性。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反俄迅速成為整個西方的「政治正確」,各國就制裁行動爭相「表決心」,出現了對俄制裁爭先恐後的罕見現象;二是制裁的力度之大、涵蓋面之廣,均屬歷史罕見,制裁不僅涉及俄羅斯經濟、貿易、金融,還波及俄議會、政府部門領導人,以及俄富豪的海外資產,甚至與俄羅斯有關的文化、藝術、影視、體育、動物等都被納入其中。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敢挑起核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拜登指出,如果向烏克蘭部署進攻性武器,那就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我們不會在烏克蘭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美國和西方從一開始就排除了與俄羅斯直接開戰的可能,美國和北約只能將制裁作為打擊俄羅斯的主要手段,試圖通過最嚴厲的制裁給俄以「毀滅性打擊」。
據美國總統拜登說,至今參與對俄制裁的國家已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一半。從目前看,制裁將是美國和西方應對俄烏戰爭的首要選擇,其目標是切斷俄羅斯與全球貿易體系的聯繫,剝奪俄羅斯的正常對外貿易關係,阻止俄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獲得貸款,阻止俄與世界的資金往來通道。倫敦證券交易所已宣布暫停向俄羅斯客戶提供所有產品和服務。至今,西方多個國家已宣布凍結或沒收俄羅斯富豪在當地的財產,如遊艇、房產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七國集團已成立對俄制裁工作組,組織、協調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
制裁對俄羅斯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俄羅斯盧布已貶值約50%,俄國內食品價格飆升,主權債務面臨違約危險。但是,歐洲國家同樣受到制裁的強烈衝擊。相反,美國卻是最大受益者。美國雖然也遭受一定損失,但通過多種途徑可以做到「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這場戰爭,美國的軍火商可望大幅增加出口,由此彌補大部份因對俄制裁而受到的經濟損失。自俄烏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歐洲輸出了數十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大量武器,也讓美軍火商增加了額外收入。
可以肯定,俄烏戰爭必將引發美國對外輸出軍備的高潮。為更好防範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提高國防能力,歐洲國家必將從美國購買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歐洲國家已普遍制定了擴大防備支出的計劃。比如德國,長期以來一直在防務問題上持保守謹慎態度,但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立即決定大幅增加防務支出。德國已決定購買美國最先進的可攜帶核武器的F-35隱形戰機。德國還決定將軍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這將成為歐洲國家冷戰後調整防務政策的標誌性事件。特朗普執政時期,曾強烈批評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軍費支出太低,引起歐洲的不滿。但俄烏戰爭爆發後,不用美國發話,歐洲各國紛紛主動增加防務開支。歐洲國家的這一輪擴軍行動,必將讓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
此外,隨着減少或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歐洲國家必將增加從美國進口能源。而美國能源價格本來就高於俄羅斯,當中斷或減少了俄羅斯的供貨來源後,美國很可能進一步提高價格。目前,歐洲市場的每千立方米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突破3800美元,原油期貨每桶單價已飆升至138美元。歐洲國家只要將從俄進口的部份能源轉向從美國進口,對美國將帶來巨大的增收效益。此外,因制裁而股價一落千丈的俄羅斯上市公司,為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巨頭提供了搶奪俄廉價資產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