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潘魯生:民間文藝的守護與傳承(2022.4)

發布日期:2022-05-03

◎林旭一

潘魯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作為民間文藝研究專家,潘魯生認為,民間文藝是中國數千年生活傳承與文化創造的結晶,守護和發展民間文藝,開拓更廣闊的天地,是一種責任。

民間文化滋養 走上民藝研究道路

潘魯生的家鄉在山東曹縣。當地民間藝術十分豐富,泥制的小孩模、版印的年畫、花花綠綠的戲曲紙扎、栩栩如生的桃園花供品,滋養了他的童年,也成為生活藝術的啟蒙。

「我從小喜歡畫畫,母親是我學畫的第一位老師和觀眾。曹縣是歷史文化老城,社會上習書作畫的氣氛濃厚。當年縣城裡學畫的孩子不少,母親希望我能和他們一樣,受藝術的教育。雖然平時對我管教很嚴,但對我學畫常給予鼓勵,讓我自己隨着喜好去畫去選擇。」

潘魯生記得母親說過當畫匠比泥瓦匠要省力氣,希望他學畫成才,長大後有個謀生的本事。儘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母親仍堅持買最貴的畫紙和最好的顔料,在不大的房子裡留出畫案,讓他專心學畫。無論是臨摹的新年畫,還是自己的水粉畫創作,母親總讓他掛滿堂屋。親戚朋友來訪時,總自豪地給別人講他的作品。母親的褒獎,激勵他愈加努力求學。

潘魯生曾在曹縣工藝美術公司工作,從事羽毛畫和家居等工藝品設計工作。這期間,他到山東省菏澤地區工藝美術公司培訓班學習中國畫,跟隨著名畫家康師堯、俞致貞、王小古等先生學習。1980年,他考入山東工藝美術學校,就讀於裝潢專業,開始收集研究民間藝術品,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6年,潘魯生借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史》編輯部做資料員。期間,他有幸得到王朝聞、張仃、張道一等老一代文藝家的指導和鼓勵,使他正式走上民間文藝的研究之路,先後主編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神像卷》和《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供品卷》等重要文獻。

長期的調研實踐進一步培養了潘魯生對藝術學、設計學和民藝學理論的研究興趣,並着力推動構建「民藝學」的學科體系,先後出版《民藝學論綱》《設計論》《民間工藝學》《手藝農村》《美在鄉村》等專著,還主編了《雲岡紋飾全集》《手藝中國》等書系。

編篡工藝集成 為民間藝人立傳

為促進民間文藝的保護與實踐,潘魯生擔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總主編。潘魯生提出「手藝農村扶貧計劃」「為人民而設計」「民間文化生態保護計劃」理念,並在山東創建「中國民藝博物館」,榮獲全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

《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簡稱《集成》)將填補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編纂方面的空白。潘魯生表示,《集成》是為民間藝人群體立傳,為匠心文脈存志。其中,不僅要收錄那些被普遍認可的、技藝精湛的,對所持技藝如工藝創新、工具革新、材料創新、產品創新、傳承傳播等做出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與作品,也要關注和輯錄全社會多元化的民間工藝創造主體及其工藝創造,輯錄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傳承與發展體系,從而綜合性地呈現中國民間工藝生態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截至目前,《集成》的廣東、山東、福建、江蘇、上海、天津、吉林、湖南、四川、河南等十省份的示範卷已進入出版程序,全國其他省卷編撰工作穩步推進。

在藝術創作方面,潘魯生積極探索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語言的作品,其美術與設計作品入選第七至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由他主持的重大設計包括上海世博會山東館、上合青島峰會藝術創意、國慶70周年招待會裝飾藝術設計、中共一大紀念館前廳壁畫創作等等。

走進國家博物館 重溯「到民間去」道路

今年初,以潘魯生民藝收藏、民藝研究與藝術創作為主體的「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出了500餘件(套)傳統民藝作品和當代藝術創作。

潘魯生說,「民藝展不僅是自己多年來收集、研究民間藝術以及開展設計創作的一次系統性展覽,也是從民間藝人身上學到了人生大愛,從民藝研究中看到人間大美,收獲眾多研究與創作靈感的成果展示。用『到民間去』的理念,與觀眾一同再次發現民藝的生活之美,倡揚民藝的美學精神。這也是辦展初衷。」

展覽期間,適逢農歷新年。潘魯生在展覽設計上特別使用了楊家埠門神《神荼鬱壘》裝飾展廳入口的形象牆。門神是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的文化符號,也是民間祈福納祥情感願望的表達。門神符號連接着傳統與記憶。展覽在《拓福納靈》展示單元還置放了一件《門神》裝置作品。這件作品為傳統木構門扇雙面鑲嵌門神織綉,最初創作於2003年,傳遞的觀念意在重啟民藝之門,美化當代生活。

服務冬奧開幕式 倡揚中國美學精神

作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設計團隊的專家顧問,潘魯生參與研討開幕式視效方案,並撰文《冬奧視效設計的藝術精神》解讀了開幕式的美學。潘魯生認為,北京冬奧開幕式不只是展示中國,更是貢獻於世界。這需要一種深層次的理解和藝術化的再創作,不僅是符號取用、形象運用,更是理念與意境的傳達,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達人類共通的智慧理念。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視覺符號語言上,以冰雪迎春的中國時間、戶牖通達的中國空間、人民畫卷的書寫創造等,表達了世界共通、命運共同的價值追求。「在運動員入場儀式中,地面投射的中國民間特有的門楣和窗欞圖案,這是『中華之門』『吉祥之窗』,不僅展示了中國民間的智慧創造,而且傳遞民間文化互通的開放視野。」潘魯生說。

「山東手造」推進工程 激活鄉村文化產業

近日,山東省出台了《「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旨在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關於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要部署、打造「中華傳統工藝博覽會」等系列平台,發展手造產業。

早在2008年至2011年,潘魯生主持了「手藝農村—— 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項目,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成果展。之後,「手藝農村」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風箏、年畫、柳編等等,從個體到集體,從家庭作坊到產業集群,形成了以手藝帶農戶、以農戶帶農村、以農村帶基地、以基地帶銷售的發展模式,體現了鄉村手藝特色文化產業獨特的生態優勢、產業優勢、文化優勢和傳播優勢,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

潘魯生說,鄉村是美麗的家園,綠水青山、良田沃土是生產的基地、是生活的田園。鄉村也是民間文化創新創造的寶庫,傳統工藝等富有創造力的「匠人」文化藝術樣式在鄉村。鄉村豐富的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是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關鍵。「手藝農村」特色文化產業調研結果顯示:一方面,在創意經濟、體驗經濟的背景下,消費具有多元化、個性化和講求低碳環保的特點,手藝生產與之契合,而且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形式和土生土長的經驗傳承文化,能够充分吸納老人、婦女以及男性青壯年等鄉村人口發展生產,並因其鄉土特色愈來愈受到關注而有良好的市場,有助於促進就業、創收致富;另一方面,以文化為槓桿、為驅動解決的經濟發展問題,不僅經濟受惠,而且有助於應對解決與文化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

民藝來自生活 民藝造福生活

從民間文化藝術中汲取養分,潘魯生創作了《大匠絲路》《門神》《魯班線》等一系列作品。「從民間文化藝術中,能夠體悟到生機勃發的創造精神,這樣創作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

為夯實民間文藝的發展基礎,潘魯生提出啟動並加強「民間文藝學」學科建設。他認為,這有助於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構的層面上對中國民間文藝作出理論意義上的研究和建構。

同時,潘魯生致力落實「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理念,認為保護和研究民間文藝不應僅限於「博物館」「活化石」意義上的發現和認識,而是在現實的「生活流」中傳續其創造性的生命力,使之作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份,持續發揮「源」與「流」的作用。

當前,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形勢下,為進一步發揮手工藝生產優勢和文化作用,潘魯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振興民族地區傳統工藝,發展特色產業」,提出建設「民族手藝檔案館」、設立地方或特色品類的「民族手藝檔案館」,以及發布「民族手藝IP榜」、運用「文化IP」的成熟機制,保護民間文化知識產權,以及相關收益補給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經濟、民生發展,放大文化創富效能等多個建議。同時,在提案中,他還建議舉辦「民族手藝短視頻網絡大賽」,以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新傳播方式,為民族手藝創出一片新天地。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以設計創新引領區域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改革,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社會生活品質,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選擇。

近幾年,潘魯生多次到大灣區考察,開展學術交流。談到大灣區文化建設,他建議以創意設計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通過創意設計,承載文化精神,擴大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在全球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斷帶動中國設計原創、設計風格與設計品牌,以民生設計發展,助力大灣區鄉村振興。

他建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意設計聯盟,大灣區設計教育高校聯盟,這將有利於推動設計創新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引領粵港澳產業升級轉型,進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