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俄烏戰爭對中國意味着什麼(2022.5)

發布日期:2022-06-27

◎閔之才

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決裂,對中國而言意味着西方「聯俄制華」的可能性已經蕩然無存,普京早年親美的迷夢被徹底喚醒,俄羅斯此後再無別的選擇,不得不將眼光投向東方。

「聯俄制華」徹底破產

普京曾說,「我喜歡中國菜,用筷子很有趣,但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這不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歐洲的。俄羅斯必須堅定地成為西方的一部分。」

顯然,普京一度心心念念想加入西方陣營。1997年,七國集團擴容成八國集團,吸收俄羅斯為成員國,似乎預示着俄羅斯加入了西方陣營。但隨着俄羅斯的國力恢復、西方對俄羅斯的疑慮加深以及北約東擴的推進,西方和俄羅斯開始出現不和諧聲音。俄羅斯分別於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先後三次要求加入北約,但是都遭到了拒絕。2014年發生的克裡米亞危機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轉捩點。此後,西方國家紛紛制裁俄羅斯,俄羅斯甚至被踢出了八國集團,與西方關係出現嚴重惡化。

近年來隨着中國的崛起,美國逐漸把中國列為頭號威脅。特朗普總統2017年上臺後,普京向其伸出橄欖枝,美國決策層也一度研討「聯俄制中」的可能性,但受制於局勢並未施行。拜登勝選總統後,對俄羅斯採取敵對政策,美俄關係一路走低,但近兩年也開始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試圖把外交打壓遏制的重點聚焦到中國。拜登政府一直視中國如同冷戰時的蘇聯,認為中國現在是美國最主要的政治博弈對手。無論是政府內部還是學界,都把中國視為潛在的頭號「敵人」,「聯俄抗中」、分化中俄的策略一直大有市場。

有評論認為,從表面上看,這場戰爭是俄羅斯對北約多次東擴擠壓其戰略空間的反彈。但從更深層面來看,宣告了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決裂,也表明俄羅斯的「西化之路」已經徹底失敗,美西方「聯俄抗中」的企圖也隨之徹底破產。

「聯中抗俄」亦難複製

與俄羅斯徹底撕破臉後,有輿論猜測,美國會不會複製當年的「聯中抗俄」?

中蘇在冷戰時期曾經歷過恩恩怨怨,交惡30餘年。中美自1979年建交後,曾經選擇聯合對抗蘇聯。鄧小平訪美後得到美國默許,教訓了倒向蘇聯的越南。中國還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起,聯合抵制了莫斯科奧運會。

最近,美國的國安圈子中正在討論讓50年前「聯中制俄」的基辛格戰略重新上路的可能性。國際關係波詭雲譎,其實很少有人想到50年前激烈意識形態對抗的中美居然能夠握手言和。但在中美激烈競爭的當下,中美合作的基礎似乎很難找到。

中美之間存在着結構性的矛盾。由於中國在東亞崛起,既有平衡已被打破,老大與老二之爭不可避免,隨時可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美國的亞洲政策無論怎樣調整,客觀上會越來越站到中國的對手方一邊。中美關係中另一個結構性障礙與意識形態有關:中國作為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大國,相對實力增長了,但是對於「被顛覆」的警惕之心似乎並未消解,這方面的不安全感還在增強。中美之間的任何具體分歧都容易被放大成一國對另一國的根本性打擊和削弱戰略的一部分。

美國為了防止霸主地位旁落,對中國長期實行的是遏制加防範的戰略。即便俄烏戰爭期間美國有求中國的當下,拜登政府仍然不斷挑釁中國,一方面對台軍售,一方面國會議員串訪台灣,甚至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也想訪台。在這種情況下,「聯中抗俄」幾無可能,中國出於國家利益考量,也不會落入這種圈套。

因此,儘管西方國家無所不用其極地制裁俄羅斯,威脅並試圖分化中俄關係,但中國並不為所動,從外交部的發言看,中國並沒有譴責俄羅斯發起戰爭,在聯合國的一些涉俄投票中還投了棄權票,甚至反對票,並不隨美西方起舞。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始終站穩中間地帶,是不願意捲入戰事、不願意就衝突選邊站隊。中國不會為了配合美國的單邊制裁而中斷貿易,中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並不會因為俄烏戰事就停擺。

俄烏戰爭是中國戰略機遇期嗎

拜登上任後系統調整了特朗普時代的外交政策,開始修復與主要盟友的關係,他唯一沒有調整的是特朗普的對華外交政策。在拜登政府努力下,過去一年,歐洲開始轉向,把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在亞太,日本開始全面倒向美國,並積極幫美國在東亞、東南亞經營圍堵中國,澳洲、印度等和日美結成四國機制,連原來一向不願在中美之間站隊的韓國也開始頂不住壓力向美國傾斜。

就在局勢朝着對中國越來越不利的方向發展的時刻,普京動手了,烏克蘭戰爭爆發,一切按美國意願按部就班的發展規劃都被打亂。美國雖然從這場戰爭中收穫了不少軍工經濟利益,但是拜登政府拉攏俄羅斯、團結歐洲等西方社會全力圍堵、孤立中國的最重要戰略訴求卻再也搞不起來了。

經此一役,俄羅斯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部西方國家的主要火力。這場戰爭打下來,不管俄羅斯能不能勝利,歐俄矛盾、美俄矛盾都很難修復,至少在未來10到20年內,俄羅斯經濟會一塌糊塗,會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孤立,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經濟與外交依賴。

同時,迫於俄羅斯產生的軍事壓力,美國也不得不向中國示好,開戰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經兩次主動和中國外長打電話溝通烏克蘭問題,希望中國能在其間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方面,近期也以適當方式做了一些回應,中美關係開始出現近年少有的回暖跡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俄烏戰爭的確給中國帶來了一些機遇。但目前俄烏戰爭局勢依然難料,中國若把握不好,也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測的風險。

烏克蘭戰事目前仍然膠着,未來走勢仍不確定。結果可能就是兩種:一是俄羅斯達到其戰略目標,戰爭勝利後在烏克蘭建立親俄政府或者說讓烏克蘭中立;二是俄羅斯無法實現戰略目標,戰事久拖不決。

專家分析,若俄羅斯能夠實現戰略目標,普京政府國內威望提升,這種局面對中國而言相對有利。在中美競爭加劇的當下,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動作擴展了俄羅斯的戰略縱深,牽制了歐美。客觀上中國就可能迎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

因此,中國在把握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和立場需要高度的智慧。首先,從國際政治鬥爭和中國國家安全的現實來看,中國需要支援俄羅斯。在西方各國普遍明着暗着對抗中國的背景下,中俄不應被西方輕易分化。

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大局觀。大局觀從國際層面看就是中國要促談,就是要謀求烏克蘭問題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只有和平才能保證國際秩序不被破壞。而從中國自身利益出發,大局觀就是中國要努力避免因俄烏戰爭而讓自己陷入類似冷戰的東西方對峙當中,這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總之,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不會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不會喪失道義,更不會不顧中國自身國家利益和國際鬥爭的現實需要。中國的立場態度其實給自己留有很多餘地,也為未來中國在此問題上的斡旋提供了選擇空間。

今日之烏克蘭,明日之台灣?

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民進黨政府心有戚戚,民眾的疑問、憂心、焦慮、甚至恐慌情緒也在島內蔓延,許多台灣民眾開始擔心台灣將來可能會變成今日戰火紛飛的烏克蘭。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認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果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繼續打「台灣牌」,如果台灣「台獨」分裂勢力繼續從事「台獨」分裂活動,中國大陸的艦機就會繼續頻繁繞台並跨越所謂的「海峽中線」。而且,國際反華勢力與「台獨」分裂勢力一旦逾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底線,一旦碰觸《反分裂國家法》劃定的紅線,必將遭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武力手段的毀滅性地打擊。所謂「今日之烏克蘭,明日之台灣」,就必會成為現實!

而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的美台表現看,無論是對台售武,還是美國國會議員訪台,都表明台灣毫無收斂,美國並未改變以台遏華的思路。因此,在中國民間,「台灣必有一戰」的呼聲非常高。身處目前國際格局的「地震帶」,台灣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的確與烏克蘭類似,背後所指向的大國力量博弈也相仿,意味着其與烏克蘭一樣,都是顯眼的導火索,有擦出火星的可能。

對此,我們理應有清醒認識,從今日俄烏局勢中充分吸取經驗教訓,這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是有裨益的。就當前而言,中國仍然要防止過早與美西方脫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西方世界一直在深度融合、深度捆綁,在經濟層面早已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因此,中國繼續強化與美西方的經濟交融十分必要,這會導致一旦台海有事,若西方制裁中國,就會使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當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仍然是兩岸民眾的共同期待,和平統一仍然是大陸的戰略選擇。時與勢仍在大陸這一邊,一心一意謀發展仍是當下最明智的選擇。解決台灣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中美雙方的智慧,也要看台灣當局的造化,搞不好,烏克蘭今天發生的,明天都會在台灣重演,俄羅斯與美歐正經歷的博弈,也是未來中國與美日要經歷的博弈。

俄烏戰爭對地緣政治格局的塑造和影響不可估量,將遠遠超過之前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是空前的,不僅僅引發地區權力格局的重新分配,更是直接考驗中國在極其複雜國際環境中的外交技巧,對中俄、中美、中烏、中歐等多組關係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堅定立場,不捲入泥潭,不畏流言所迫。一心一意謀發展,國家強大才是最大的底牌。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