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戴小華:「因為有情」的中馬文化使者(2022.5)

發布日期:2022-06-27

◎陳悅

馬來西亞作家戴小華珍藏着冰心老人寫於1992年的一封信,一頁信紙述說馬中作家交往的一段溫情往事。

在信中,冰心祝賀戴小華的女兒即將進入美國威爾斯利學院就讀——這也是冰心的母校。在信中,冰心寫道,「令媛能到威爾斯利就讀,極好」,「我特別喜歡那個慰冰湖」,其對母校的感情躍然紙上。讀信之後,戴小華專門交代女兒拍一張威爾斯利學院慰冰湖的照片,她准備寄給冰心老人,希望能讓當時已過九旬的老人通過照片,重溫昔年景象。

「她去了以後整整一年都沒有寄來照片,我還感慨小孩子辦事不靠譜,」戴小華笑着說,令她意外的是,女兒入學一年後,一次寄來了四張照片——包含着慰冰湖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性場景。

「沒想到,這孩子這麼用心。」戴小華帶着一個母親的自豪說,女兒的性格和她相似,「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努力達到最好的結果」。

祖籍河北滄州的她又說,自己有着滄州人的「鐵獅子精神」,也帶着燕趙之地的俠義之氣。「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我都會盡力而為,不會輕易放棄,努力完成。」

第一位馬中文化使者

三十多年前,戴小華就完成一件「別人認為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成為馬來西亞第一位獲政府批准赴中國交流的「文化使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戴小華憑處女作《沙城》在馬來西亞文壇異軍突起。這部作品引進大陸後,也引起中國研究海外華文文學學者的興趣,暨南大學和南京大學邀請戴小華赴華交流。

馬中兩國雖然在1974年建交,但由於歷史因素,兩國尚未開放民間自由往來。「不輕易放棄」的戴小華毅然遞交了申請,在馬中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大背景下,她的訪華申請獲得了批准,成為頗具歷史意義的「第一人」,於1990年4月先後到暨南大學、南京大學等院校參訪、進行交流、舉辦講座。

戴小華的破冰之旅也引起馬來西亞社會的關注,馬來西亞各界都希望了解中國。於是,當時銷量最大的華文報《南洋商報》,邀請她回國後書寫第一手訪華所見所聞,特辟整版《戴小華中國行》三個月。戴小華一篇篇細膩且「有情」的文章,也引起讀者熱烈回響。

「破冰」訪華後,戴小華又在1991年邀請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文藝營」的莫言、王安憶來馬來西亞訪問,舉辦巡迴文學講座,在當地文學界和文學愛好者中引起轟動,也創下中國當代作家訪馬的先河。走出兩個「第一步」後,戴小華又多次訪華,並邀請王蒙、劉心武、蘇童、張承志等許多中國知名作家赴馬訪問,馬中文學界「越走越親」。

戴小華也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和多位中國知名作家交往的故事。在首度拜訪冰心老人時,兩人相談甚歡,冰心老人的女兒兩度詢問母親是否需要休息,冰心老人都笑回「談得正高興」。最後還是體諒老人身體的戴小華「忍痛打斷」老人的談興。蕭乾老人則在看了戴小華的作品後,被她的文學才華打動,親筆寫信向中國台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副刊主編推薦她。戴小華深受感動,卻沒將推薦信轉交給他們,只是自己收藏作為紀念。

「(你的作品)是海外寄來的一本最可愛的書……大陸可寫的多了,是個寶庫,你何不多跑跑。」在蕭乾先生寫給戴小華的親筆信中,充溢着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宿將對後輩的欣賞、關心和鼓勵。

在戴小華的工作室,翻看一本本剪報、一張張珍藏的老照片、一封封中國作家手書的信件、一篇篇她和中國作家對談的記錄,筆者可以感受到一段段歷經歲月積累的深厚情誼,感受到華文文學的薪傳不息。

致力於馬中文化及文學交流三十餘年,戴小華的努力得到馬中各界充分肯定。馬中建交三十周年之際,馬來西亞政府由時任副首相向其簽署頒發了「馬中友好貢獻獎」。

為馬華文化留下一份記錄

進入九十年代,戴小華不斷有新作品問世,也參與策劃、籌辦了越來越多關於馬來西亞文學、馬中文學交流乃至海外華文文學交流的活動。她在馬來西亞文壇不單以才女著稱,也以一位出色的文化工作者為人熟知。戴小華先後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和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履職期間,她積極策劃《當代馬華文存》的編輯出版工作。

在戴小華看來,一代代知識分子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歷經風雨成長,用自己的筆留下可貴的聲音,傳承着華人文化,在二十世紀之末,需要用這樣一部匯集,將馬來西亞社會真實的圖景保留下來,也為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提供自身的「反省和檢討」。

戴小華擔任文存總編輯工作之際,恰逢亞洲金融危機,對文存的編輯工作帶來衝擊。她全身心投入,以其聲望和人脈為文存「化緣」。為了加快編輯工作進展,節省人力物力,她承擔起了很大一部份編輯具體工作。文存時間跨度二十年,收錄了近300位作者的800餘篇文章,至於翻閱的文章更是數十倍於此,且文章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各領域。身為總編輯,絕非僅需簡單地將文章匯集起來,戴小華需要收集大量資料,閱讀大量文章以及斟酌文字中的敏感部份。在三年半的編輯過程中,漏夜工作成為她的日常,每天過眼的文字數以萬計,為此甚至造成她視網膜脫落兩次。

《當代馬華文存》的出版,被王蒙譽為「是他們對(華人文化)的一個卓越貢獻」。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也稱讚說,「文存不僅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大氣魄與大動作,更為全球華人提供完整清晰的借鑒。」

除了《當代馬華文存》,在擔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期間,戴小華還完成出版《馬華文學大系》。這兩部文獻的出版,被當地華社稱譽為如同馬來西亞地標雙子塔般的「文化雙峰塔」。

積極參與推動「一帶一路」文學聯盟

戴小華在《我的中國夢》中寫道,「我對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始終懷有夢想」。「流着中華文化血液」的戴小華希望能通過馬中文化交流推動兩地民心相通,也助力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更好傳承發展。

戴小華曾將自己和家族在兩岸的經歷創作成《忽如歸》,她說,這部作品寫的是家族史,其實是兩代中國人悲歡離合的歷史,也隱藏了大時代的離散和集體創傷記憶。《忽如歸》的故事有兩條線:一個是戴小華的母親,從母親在台灣過世、戴小華把母親靈柩從台灣運回河北滄州安葬,回顧了母親的一生;另外一條線是大弟戴華光,土生土長的台灣外省小孩。母親和弟弟代表了兩代人的人生,經過戰亂、災荒、流亡,最後想要回歸故土。戴小華說,「我們對大陸的牽掛,主要是盡孝。這種『孝』,是因為父母對他們家鄉的感情而愛屋及烏,就算父母親已經過世,為了完成父母的願望,我們對家鄉的捐贈也一直在做。」

在戴小華的積極推動下,馬來西亞成為去年成立的「一帶一路」文學聯盟創始會員。在文學聯盟舉行成立大會時,戴小華說,聯盟的成立是以文學的力量將世界各地的作家凝聚在一起;她期待文學聯盟能夠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協助傳承和發展各國文明的多樣性、獨特性和共同性,推進彼此相互學習、文化互鑒,以利於促進世界和平及各民族和諧。

作為中國東盟商務協會總會文教發展委員會主席,今年,戴小華與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合作拍攝文化情感節目《傾聽馬來西亞》,並親自參與策劃主持。通過拍攝馬六甲、檳城、吉隆坡、巴生、加影等代表城市,頗具匠心地引入馬來西亞文學經典篇章,並配上不同場景的切換,讓觀眾觀賞到圖文聲像並茂的一場視聽盛宴。節目預計將於今年5月下旬在馬中兩國網站播出。她希望通過這一節目,助力馬中人文交流,「為馬中人民搭建共享、共賞、共識的橋梁」。

戴小華曾將自己的散文集命名為《因為有情》。她說,「我創作,不是因為我有才情,而是因為我有感情。」同樣的,戴小華說,自己致力於華人文化傳承、推動馬中文化交流也是「因為有情」——對祖先父母、中華文化的深情。

致力於馬中文化及文學交流三十餘年,馬來西亞作家戴小華得到馬中各界充分肯定。她希望,通過馬中文化交流,不單推動兩地民心相通,也助力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傳承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