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儒商楊兆驥和他的聯通書局(2022.6)

發布日期:2022-06-27

◎林永傳、丁劍

集教育家、出版家、翻譯家等稱號於一身,他是印尼華商中少有的資深文人,又是印尼文化人裡少有的商界精英。他熱愛印尼這片土地,也陶醉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認為有必要把中華文化介紹給友族,讓他們了解中國,學習中國;也要把印尼文化介紹到中國。他通過書籍增進兩國人民的交流,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使者」。

他就是楊兆驥先生。

楊兆驥創辦的聯通書局雖小,但是在印尼,卻是這個時代無法磨滅的印記。其意義和地位,猶如戈壁灘上的一股清泉、冰山之上的一朵雪蓮。

2013年8月,時年80歲的楊兆驥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他是至今唯一獲此殊榮的印尼華人。2021年5月21日,88歲的楊兆驥先生與世長辭。印尼華人社會為之悲慟,該國華文教育界、出版印刷界永遠失去了一位有大愛、有情懷、有擔當的長輩智者。

寒門出身 少小善文

楊兆驥祖籍廣東梅縣,雙親上世紀初來到印尼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市,後輾轉遷居偏僻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松巴哇島美瑪市,一住就是幾十年。

1933年出生的楊兆驥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出身寒門,應該入學時又逢日軍南侵、兵荒馬亂,13歲才上小學的楊兆驥當時既不會講華語、也不會講印尼語,只會說松巴哇方言。但他一入小學就顯出了文化天賦。

1947年,楊兆驥在當地中華學校唸小學,1950年遷往泗水新華中學就讀。初中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小學教書。1954年,他又背起行囊來到雅加達,只是為了圓讀書的夢想。1957年,他在雅加達中華中學高中畢業後,一邊在印尼民族大學攻讀印尼語言文學系,一邊在華校教書,前後在振強中學、振強夜校、興安學校、新文學校執教。

不到30歲,楊兆驥便成為一位頗有造詣的語言學者,不僅精通中文、印尼文,還通曉英語和日語。上世紀60年代初,他編纂出版《印度尼西亞語外來語辭典》和《印尼語詞意辨析》——印尼華僑當年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上世紀60年代,他與印華文化鬥士陳燕生、胡克智等人創辦具有歷史意義的「翡翠文化基金會」,並共同主編風靡僑界的綜合性月刊《印度尼西亞語學習》。

投身商海 初心未改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印尼華僑華人進入長達30多年的至暗年代。華社、華文媒體、華校被封閉,華文教育完全停頓。迫於生活的壓力,華文教育工作者轉行易業。彼時,楊兆驥創辦了「五愛印刷公司」,展現了在商界的本領。他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華校老師改行後在商界致富發達的佼佼者,同時還幫助解決了一批華文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問題。

在商界施展拳腳的楊兆驥沒有熄滅他那顆「文化人」的初心。在華文被禁止的30多年裡,他在印尼和新加坡之間奔走,把許多外國文學名着著和科技書籍翻譯成印尼文。他未曾抹去對中華文化的情結,他關注着未來,耐心等待印尼華文教育劫後重生時刻的到來。

創辦聯通書局

1998年5月,那一刻終於到來!蘇哈托下台,印尼華文世界的大地開始回春。楊兆驥曾這樣描述蘇哈托統治時期印尼華文教育的遭遇:「32年的蒙難,32年的被欺壓、被侮辱和被禁錮,那是令人觸目驚心、趕盡殺絕的32年。對於在印尼讀書的華人小學生、中學生以及大學生,華文已經是蕩然無存,他們全都變成了華文的文盲——不會聽、說華語,不會讀、寫漢字」。

蘇哈托下台後,印尼華文補習班如雨後春笋,從雅加達到泗水,從萬隆到井里汶,從棉蘭到先達,到處可以聽到華人兒童背誦華文的讀書聲。楊兆驥說,這是印尼華人劫難後對於苦難所具有的特殊魅力的注解,是強烈的激情支配着他們。他們渴望學會華語、華文,通過華語、華文去認識和追尋祖先的文化——那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

楊兆驥在一次演講中動情地說,「他們學華文的魅力打動了我,誘惑了我,使我恍然悟出了道理。那打動我、誘惑我、感召我的魅力,就是那些被欺壓、被侮辱、被禁錮,但從不投降、不窒息的人們釋放出來的。那種對古老中華文化的執着和追求,令我不能不為之感動。強烈的激情在支配着我,創作的衝動激發着我。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這個60年代曾當過華人文化小兵的人,如今還能在文化領域為華人做些什麼」。

機會終於到來。2000年4月,印尼32年來的首次中國大陸中文圖書展在雅加達舉辦。書展期間,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的代表團與楊兆驥洽談,想委托他為印尼總代理。

那時候的楊兆驥很清楚,在華文世界已成為一片沙漠的印尼,開辦綜合性華文書店,肯定要虧錢。一間綜合性書店,書架上起碼要備有2萬多種圖書,還要不斷引進新書。由於無法知道將來的銷售情況如何,因此根本就無法知道究竟要投入多少資金。

但是他義無反顧。2001年2月,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後首家「全印尼唯一專售中文圖書」的聯通書局在東爪哇省首府泗水市開業;同年4月,第二間書店在首都雅加達西區開業,同時在椰風新村的崇光百貨設立銷售點;2002年4月,第三家聯通書局在蘇門答臘島的棉蘭開業。談及開設中文書店這一果斷的舉動,楊兆驥說,「為的是想在印尼華人社會重建丟失了30多年的中華文化氣息,要在印尼這個中華文化沙漠做一名孜孜不倦的傳人」。

虧本經營 無怨無悔

在印尼這個華文「文化沙漠」開中文書店,結果可想而知。但現實比預計還要殘酷。

由於華文教育在印尼中斷了32年,其間所有的華人都錯過了中小學華文基礎教育。如果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要花12年時間,那麼印尼就有三代華人不曾學習過中文。如今印尼從二十至五十幾歲的中青年華人沒有閱讀中文書籍的習慣,甚至根本不懂中文。而在校讀書的華人小孩雖已開始接受華文教育,但還不具備閱讀中文書籍的能力。聯通書局八成顧客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是這樣一批老顧客也在一年年減少,中文書籍的銷量也隨之大幅下降。漸漸的,書店一天只賣兩三本書的情況成為常態。

一路走來,聯通書局慘淡經營,步履維艱。利潤遠不能支付成本。楊兆驥不得不先後關閉泗水和棉蘭的書店,只留下雅加達班芝蘭舊唐人街那一間在堅守着。

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日子裡,楊兆驥仍勇毅前行。2005年,聯通書局得到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授權,印刷了一批中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聯通書局還成立了翻譯部,將中國四大名着翻譯成印尼文連環畫,在印尼全國150多家書店銷售。

2013年8月,時年80歲的楊兆驥迎來了他畢生難忘的光輝日子。他與創作了《鄧小平時代》的美國作家傅高義、翻譯莫言著作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等一道,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楊兆驥成為迄今為止唯一獲此獎項的印尼華人。如今,楊老先生雖已離去,但聯通書局在其長子楊震南的手上,仍開門營業,苦苦堅守。它像黎明時一面孤獨飄揚的旗幟,等待印尼華人社會實現中文復興、旭日東升那一刻的到來。

出版印尼首套本土中文教材

2017年5月,由聯通書局出版的印尼首套本土中文教材——《印尼小學華文》在雅加達正式問世發行。

在教材發行發布會上,中國駐印尼大使館領事參贊兼總領事祝笛代表大使館表示祝賀,並向參與教材編寫的老師們表示感謝。

祝笛說,長期以來,教材是制約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他盛讚楊兆驥勇於承擔任務艱巨而又影響深遠的基礎性工作,對該教材認真編輯、反復修改,用實際行動為印尼華文教育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祝笛稱,印尼一大批華文教育人士幾十年如一日奮鬥在一線,為推廣華文和服務師生做了大量工作,很讓人感動和敬佩。他希望能進一步挖掘青年華文教育人才的潛力,為他們教書育人、謀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希望在不久的將在,在現有《印尼小學華文》教材的基礎上,編寫出適用於更高年級的華文教材。

《印尼小學華文》教材全套共九冊,《課本》《教師手冊》《練習冊》各三册。

作為該教材的組織編寫者,楊兆驥說,每每想到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十幾年來,一直都沒有一套適合印尼國情的教材,老師們不得不選用來自境外多個地方的教材,甚至有些學校和老師以微薄之力自行編寫教材,其辛酸之難,苦辣之艱,讓從事華文出版的人痛心不已。

2014年,楊兆驥開始組織一批在印尼華文教育領域勤奮耕耘的老師,與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探討印尼本土華文教材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了令人欣慰的成就。「編寫一套本土華文教材,一直是我的夢想」。楊兆驥說,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印尼人渴望了解中國,許多印尼青年學子也想到中國留學,印尼正興起「華文熱」。他說,要把推廣華文、推廣中華文化的事業繼續下去。如今,楊老已離我們遠去,但他一生掛念和從事的華文和中華文化的推廣,正顯現出越來越光明的前景。

開書店、編辭典、寫教材……印尼儒商楊兆驥將一生奉獻給中華文化與印尼文化的交流和傳承。斯人雖已逝,但今天的印尼正興起一股「華文熱」,中華文化的推廣顯示出更光明的前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