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建統一大市場清障改革路(2022.6)

發布日期:2022-07-08

◎漁樵夫

建統一大市場並非內向的封閉政策,更非將計劃經濟重新搬回中國「經濟舞臺」。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制度安全是堅持市場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持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因此,推進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絕非是只管「內需不管外需」的封閉政策,亦非「只有國內市場、隔絕國外市場」的閉門造車,恰恰相反,正是要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掃除計劃經濟和諸多「向內看」沉渣弊端,為各項改革排雷清障。

在全球疫情延宕、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國推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磅文件。該文件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大市場浮出水面

「全國統一大市場」被視為中國重要頂層設計之一。去年底,在中央深化改革會議上,中國高層即提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並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此外,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亦對相關表述有所着墨,即「加強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問題突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民粹主義上升,令市場資源變得尤為稀缺。而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當前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場規模優勢明顯,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國內大流通、大循環格局初步形成。數據顯示,去年中國GDP超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已具備形成超大規模市場的必要條件。

大市場一石多鳥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吸引全世界投資和人才,潛在的超級大市場成為中國經濟強勁推力。當下,欲在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背景下謀求發展,抵禦外部風險和衝擊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謂勢在必行。

對於現時中國而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謂一石多鳥。

一、 抵禦危機

當前西方社會各類逆全球化思潮氾濫,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盛行,尤其是世紀疫情造成產業鏈供應鏈嚴重受阻情勢下,中國須做好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應對全球市場割裂、分化、極化的充分準備。

建設統一大市場正是應對外部環境日益複雜嚴峻的底線策略。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打牢大國經濟韌性基礎,提高中國經濟「免疫力」。

落地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和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布局,是題中之義。在此過程中,過去野蠻生長時代宣告結束,單純依靠投資、樓市拉動經濟發展模式已行至末路。

二、 提振經濟

中國建設統一大市場,一方面可充分發揮中國自身市場規模優勢,為抵禦外部風險提供支撐,另一方面亦可進一步激發和培育國內市場潛力,推動中國從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增長。

當前,在俄烏衝突等外部因素衝擊和內部疫情擴散持續抑制經濟活動,以及樓市持續降溫擾動下,中國經濟增長內在動力不足,宏觀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增長連續下臺階。

向統一大市場要增長可謂勢在必行。中國陸續推動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一體化,本質亦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下路基。這些區域一體化實踐證明,唯有讓要素和資源流動起來,經濟才能活躍起來。

三、 暢通內循環

2022年國際局勢突變,中國外需增長面臨多重變數。在外循環不暢情況下,擴內需成為戰略基點,中國將由利用他國市場為特徵的「客場」經濟全球化模式,轉變為利用內需為主的「主場」經濟全球化模式,如何在「主場」模式中,在擴內需上發力,暢通內循環可謂應然之舉。

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可消除資源要素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全國統一大市場所具有的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將有效發揮內需對穩增長作用。

有觀點指,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從過去40年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轉向未來30年確立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正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四、 打通堵點

當前,中國市場雖大,但大而不強。根深蒂固的地方保護主義,包括行政性壟斷、不公平競爭和對市場的不當干預等,令部份地方市場仍停留在「小而全」的自我循環階段。

特別是疫情期間,各地以防疫為名義地方割據,物流體系遭到嚴重阻梗,人為因素造成營商環境惡化,企業對市場經濟信念轉弱,對外來企業商品銷售或其他市場經營活動進行干預,設置障礙,形成不平等競爭條件。

部份地方保護主義產生的制度性障礙,甚至超過不同國家之間的阻力,造成了區域之間畸高的「交易成本」。尤其是疫情期間,諸多過度防疫舉措讓出入省市比「出國都難」,對統一物流體系、供應鏈體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中國目前物流成本在GDP中佔比為15%,可謂全球最高。不少地區之間的無形「壁壘」「路障」大大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嚴重束縛了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

市場分割不僅成為企業拓展市場、行業進行整合桎梏,亦成為區域發展阻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亦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動力。

而建立統一大市場,可對疫情期間形成的各種地方保護主義和各類削弱市場經濟根基的制度堵點,進行全面清理和疏通,打通制約經濟循環關鍵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速市場要素、資源連通和自由流動。

五、 增強市場活力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尚不完善,商品和服務市場品質體系尚不健全。而最近幾年,隨着經濟下行和疫情侵擾,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主義又有強化趨勢,這意味着商品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亦出現了某種倒退,值得警惕。

例如去年在能耗雙控中,不少地方政府由於過多採取了行政限制措施,造成大面積能源緊張,不僅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對全域經濟增長亦造成不利影響。

六、 統一大市場利好資源優化配置。當前在全球通脹疊加內需不振大環境下,建立統一大市場,不僅可集約優化內部成本和流通效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順暢流動,避免資源投入重疊,迴避內卷,更可增強中國市場優勢,有效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場資源,聯通國內國際市場。

歷史經驗亦證明,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體和國家,經濟韌性更大,對危機免疫力更強,更易從經濟危機中成功復蘇。

大市場清障改革路

當前,世界正處於區域衝突期、技術升級期、疫情膠着期、體系改革期等「四期共振」特殊階段。中國「十四五」時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四期共振」期間將加速演進。「四期共振」加速「百年變局」演進,唯有把握這些變化,中國才能掌握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建設統一大市場,是打牢大國經濟韌性的基礎,亦是打造中國經濟的「免疫系統」。面對百年大變局演變為百年大亂局、大危局,中國唯有堅持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不動搖,打通區域分割和消除循環堵點,發揮統一大市場在寬度、廣度和深度的空間緩衝優勢,通過空間換時間,用時間創造改革的窗口期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重大衝擊。

在加碼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有兩點是題中之義:

其一:避重蹈計劃經濟覆轍

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或改變中國經濟模式。過去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地方錦標賽」,而未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則着眼於全面推進和強化,地方政府在監管上的自由裁量權下降,同時對地方政府經濟活動上的約束將相應提高。

但謀建統一大市場並非內向的封閉政策,更非將計劃經濟重新搬回中國「經濟舞臺」。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制度安全是堅持市場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持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

因此,推進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絕非是只管「內需不管外需」的封閉政策,亦非「只有國內市場、隔絕國外市場」的閉門造車,恰恰相反,正是要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掃除計劃經濟和諸多「向內看」沉渣弊端,為各項改革排雷清障。

此外,統一大市場不等於整齊劃一。統一並不意味着集中,而是指市場標準、規則的統一,是指市場不可分割。應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統一。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激發各主體的創新動力和活力。

其二、立破並舉

此間觀察家認為,中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建立和打通全國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實現貨物和人的互聯互通,難度不亞於一次小型全球化,需經過多年建設和制度磨合。因此,建設統一大市場無法一蹴而就,須從中國底層邏輯進行頂層設計。

在系統性設計的同時,需進一步破除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顯性、隱性壁壘,雙管推進反經濟性壟斷和行政性壟斷,不斷完善反壟斷監管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真正做到立破並舉,從而為加速經濟體制改革鋪平道路。

當前,中國和世界均處於重要的歷史窗口期。當此特殊時刻,中國唯有繼續推進各類要素市場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不斷增強在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市場穩定、經濟安全的能力,才能釋放國內市場巨大潛力,推動中國經濟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多重考驗中反彈復蘇。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