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萍踪

首頁 > 最新文章 > 海角萍踪

傳說與真實的莫里哀(2022.8)

發布日期:2022-09-01

◎沈大力  法國

法國十七世紀的戲劇家莫里哀大名鼎鼎,但對他的生平,人們知之甚少。後世甚至不知道他確切的生辰。到十九世紀,他的洗禮文書被找到,故今人說紀念莫里哀誕生400周年,是按他的洗禮日1622年1月15日算的。廣泛流傳的「莫里哀鞠躬盡瘁,吐血死在舞臺上」與事實不符,他實際上在巴黎黎胥留街40號家中咽氣,死於肺炎。人們也不確知他的婚姻狀況,跟莫里哀生育了四個兒女的妻子,似乎是他與先前合作創辦「光耀劇團」時的情婦瑪德萊娜生的親生女兒。最早的《莫里哀生平》1705年出自逝者之友格里馬萊斯特之手,格氏筆下的莫里哀「一生窮困,孤獨多病」,「夫妻不睦」,「遭人誹謗」,甚至「最後像一條喪家犬般被埋葬」。

真正的莫里哀生時是一位十足的戲劇明星

其實,真正的莫里哀生時是一位十足的戲劇明星,擅長為自己揚名,積累財富,躋身於上流社會。莫氏之父是為法王路易十三整飭臥室帳幔的男僕,待遇豐厚,還在巴黎中央區開着一個掛毯店。莫里哀自幼生活在富裕的環境裡,後來子承父業,進入宮廷服務。由於經常跟隨外祖父逛巴黎梨園,他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趣,遂放棄法律學業,走上演藝之路,創辦起「光耀劇團」,很快在舞臺成名。

莫里哀不失為一個廷臣,為了站穩舞臺,他對路易十四惟命是從,努力尋求王室庇護。他將自己的劇團更名為「王家劇團」,爭取到波旁王朝嫡系孔德親王家族的支持,在討好強者的同時,靈巧地維護個人信念。莫里哀曾應邀為親王家人演出劇作《偽善者達爾杜夫》。1668年又將其三幕散文詩劇《安菲阿拉俄斯》題獻給這位貴胄。他在《評說婦人學堂》一劇裡明言:「諸君須知,所有戲劇最大的考驗是宮廷的評價,必須仔細研究其癖好,此乃成功訣竅」。他並重視巴黎劇院正廳觀眾的反應,以保證演出的經濟來源。喜劇《可笑的女才子》正是這一秘訣的應驗。

今歲,莫里哀誕辰400周年之際,法蘭西大劇院推出由伊弗·凡奧沃導演的莫里哀三幕喜劇《偽善者達爾杜夫》(Le Tartuffe ou l’Hypocrite)。該劇與通常認定的五幕劇《偽君子達爾杜夫》(Le Tartuffe ou l’Imposteur)不同。它是文論家喬治·弗萊斯蒂埃最近發掘出來的,本是莫里哀的原創劇本。該劇本曾於1664年在凡爾賽的節日裡演出,因揭露教會的虛偽,得罪了一幫虔誠教徒,特別是惹怒了王太后安娜。她通過成為巴黎大主教的原太傅施壓,《偽善者達爾杜夫》於是在凡爾賽劇碼裡被《唐·璜》取代。國王頒布禁演赦令,鎮壓「異端邪道」,莫里哀這個腳本被放棄,甚至沒有付梓。到1669年,冉森派與教皇的衝突緩和,莫里哀覺得不至於再衝撞支持教宗的國王,才又重新拾起了「達爾杜夫」主題。

新版《偽君子達爾杜夫》是莫里哀重起爐灶推出的另一種筆墨的五幕喜劇。劇中,主人公奧爾貢躲在桌子下偷聽到達爾杜夫誘惑他的妻子,卻不覺悟,直到偽君子直言說他是「讓人牽着鼻子走」,才清醒過來。這裡,作者淡化重幽默的初衷,加強了喜劇的諷喻和教誨性能,開創出「芭蕾喜劇」的形式。1669年2月4日,路易十四對修改本表態,告訴莫里哀:「這就可以了」,軟化版翌日獲准演出。1669年第一季度,作為帳幔僕從,莫里哀每日早晨到國王臥房裡整飭掛毯布置,有機會向國王表達自己的信條:「戲劇的目的,在於通過笑聲和娛樂來糾正人的失誤」。據此,他在新腳本裡順應時局需求,轉變針砭方向,使偽君子的面目發生「畸變」,不再那麼偽善,甚至讓主人奧爾貢仰慕,讓其女兒對他產生一定好感。

2013年夏天,法蘭西大劇院應邀訪華,在天安門廣場的國家大劇院演出《臆想病夫》。時任法國駐華女大使白林邀請筆者及妻子前往觀看。當晚,演出大廳裡座無虛席,但觀眾總體反應相當冷淡,演出開始後不久,觀眾席上竟傳出酣睡呼嚕聲,散場時幾乎悄無聲息。細思之,這裡邊有一個文化差異問題。不久,中方為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舉行小型國宴招待時,筆者遇到白林大使。出於謹慎,我沒有提起莫里哀《臆想病夫》演出的效應,只轉達中國文化部此次接受筆者提醒,官方已糾正了國內一直將La Comédie française翻譯成「法蘭西喜劇院」的謬誤,更正為「法蘭西大劇院」。

《臆想病夫》是莫里哀於1673年寫的一部三幕劇,正是在其第四場演出時,莫里哀墜入了生死場,從此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人世。莫里哀另有多部劇作,如《醉心貴族的小市民》、《憤世者》和《慳吝人》都具有相當的社會深度。《憤世者》描繪法國社會階層的現實,戲劇衝突鮮明,運用換位思考術,啟發觀眾攬鏡自照,產生共鳴。五幕滑稽鬧劇《慳吝人》是從古羅馬喜劇家普拉圖斯處得到的靈感,主人公阿巴貢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這個富有的資產者吝嗇又專橫,竟然癡戀上瑪麗婭娜姑娘,一心想娶她為妻。不料,他與兒子克雷昂特成了情敵。一萬埃居的珠寶箱失竊,讓他失魂落魄,滿地打滾……

讓觀眾完全沒有時代隔閡感

尚需提及的是,法國文論界對莫里哀的喜劇創作才能存在着不同的見解。自1919年起,著名作家魯伊斯就聲稱他只是舞臺演員,名下的劇作都是其同代人高乃依所寫。魯伊斯及其擁護者經過多年考察分析,為他們的立論提供了大量似乎確鑿的證據。而今,莫里哀已成為法國文化的一尊偶像,有人企圖將他推倒,戲劇界是萬萬不會接受的。早在十八世紀,啟蒙哲學家們就將莫氏譽為「經典作家」,盧梭和雨果確認他是「最完美的喜劇作家」「偉大的推理家」。莫里哀跟拉辛和高乃依構成法蘭西戲劇界的「三位一體」,而莫里哀尤其體現了高盧民族的「法蘭西氣質」。現今,法語常被稱為「莫里哀的語言」,法蘭西大劇院成了「莫里哀之家」。

莫里哀生前不願去教堂懺悔,故教會不肯提供教區墳地,拒絕為他辦宗教聖事。在家屬乞求下,莫里哀於1673年2月21日在聖約瑟夫墓地夜間入土,無權舉行宗教葬禮,墓碑上僅有姓名,沒有銘文。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骸骨被遷至拉雪茲神父墓地。但據莫里哀傳的作者判斷,石棺裡放置的未必真是其遺骸。

莫里哀一生總共創作和演出了35部喜劇,皆為法國十七世紀社會的真實寫照,超越時代,讓觀眾完全沒有時代隔閡感,至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從十七世紀搬上舞臺,風靡全球,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