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論新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論新篇

全方位解讀香港教育的現狀與未來(2022.9)

發布日期:2022-09-30

──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

◎主辦/鏡新聞、香江智滙
◎訪談者/蔡若蓮 香港教育局局長
◎主持/鄭程 鏡報義務法律顧問、香江智滙理事
◎文字整理/李志甜 鏡報
◎視頻/「鏡新聞YouTube頻道」、Facebook 微博、華人頭條、微信公眾號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鏡報義務法律顧問、香江智滙理事鄭程專訪時表示,香港的教育有很明顯的優勢,但仍有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新一屆的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團隊應急市民之所急,將解決市民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蔡若蓮,曾任香港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教聯會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長,多年來深耕教育,今次擔任教育局局長獲得業界支持。鏡新聞與香江智滙聯合推出的「高官政要論新篇」特別專訪蔡局長。主持人鄭程就多個社會關注議題作訪問。她表示,香港的教育有很明顯的優勢,但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教育局將會結合實際工作,在國民教育、青年教育、教師教育、完善DSE應試制度、課程發展、學額改革等多個方面開展實際的工作。

蔡局長表示,新一屆的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團隊應急市民之所急,將解決市民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大家團結一心,非常努力,用務實的態度,高效回應市民的需求。在她上任香港教育局局長的這50多天時間中,感到任重而道遠。但是她會全力以赴,讓香港的小朋友接收到的教育會更好一些。

香港教育優勢明顯

但仍要隨時代變化而不斷提升

幾十年來,蔡若蓮一直在香港教育界工作,從老師到校長再到局長,因為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工作經歷讓她能全面地瞭解香港教育的方方面面。她說,香港的教育優勢非常明顯,那就是在「一國兩制」之下,既有祖國當「靠山」,也能有香港的特色,發揮香港國際聯絡人的角色。

香港教育的優勢體現在諸多方面。從基礎教育來看,一直以來,香港推行兩文三語,這讓香港基礎教育的課程既可以和國內銜接,更可以和國際銜接。香港的高等教育更是有口皆碑,在700萬人口的城市,5所大學進入了全球前100大學的排名榜單。在PISA、PIRLS或者是TIMSS這些國際性的學生能力評估評比中,香港學生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些都證明了香港教育的品質是非常高的。

DSE考試非「一試定終身」

致力為香港學生打造多元升學通道

2012年,香港文憑試(DSE)順利落地,目前在國際上認受性頗高。高中階段的課程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會提供更多的應用學習課程,加強STEM教育,幫助同學更好地獲得個人發展,適應時代需求。

在香港,很多人會認為DSE考試是「一試定終身」,針對此,蔡若蓮表示,教育局將致力破除DSE「一試定終身」的迷思,讓學生不被「3322」的死門檻所限,而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專長入到大學。她說,隨着這個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需要不同的人才、專才,因此教育局會探索除了DSE考試之外的多元的升學途徑,包括「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等。

蔡若蓮稱,教育局還會大力推展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讓學術路徑和職專路徑,可以雙軌並行發展。今年,香港DSE考生有約5萬個,香港的本科學位就有約23000,再加上副學位、高級文憑等升學名額,共有約62000個,這些還不包括去內地升學。「所以『條條大路通羅馬』。」她表示,學額供給充裕,建議考生做好自己的規劃,根據興趣與能力去做選擇,「不要去逼埋到幾個領域,好似不是律師就是醫生,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

蔡若蓮續表示,如果用DSE成績去報考內地的大學,亦可以選到一些香港未必有的課程,這會讓香港年輕人的視野更廣闊。「例如航空科技、航天發展方面,這些可能香港是比較少的。如果在內地能選到這些課程,相信會是一個好大的發展機遇。」

「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獨特地位

加強和推動全學齡段的國民教育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一國兩制」讓香港有了獨特的地位,這也讓香港優諸多優勢,讓香港的年輕人能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但是如何讓年輕人認識到這點,抓住這個機會,香港的教育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工作便是要推動國民教育,讓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輕人有國家認同感,有國家觀念,能夠愛國愛港。

「所以,未來教育局將會加強和推動全學齡段的國民教育,進行國民教育課程的設計,同時還會增加課外的學習以及到內地考察的機會。」蔡若蓮說。

她介紹道,在國民教育的課程指引方面,從幼稚園到高中,教育局給出了國民教育課程的目標和指引。其中,幼稚園的國民教育課程就已經很清楚,需要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觀念,對我們中國文化、中華文化、中國語文的認知。在小學階段,除了要學生認識自己的國旗、國歌,知道代表國家的象徵這些東西之外,國民教育課程還會加入中國的地理、歷史、人物介紹,在不同的學科中也將會納入這些元素。到了初中階段,中國歷史是必修的課程,讓同學系統全面去認識我們國家的歷史。高中階段,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也是必修課程,將認識「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認識改革開放,瞭解全球發展。

蔡若蓮表示,國民教育課程的落實需要靠老師,因此教育局對教師的培訓非常重視。她介紹道,教育局會舉辦教師的憲法培訓、基本法的培訓,同時針對相關知識組織測評,確保教師瞭解國家、瞭解香港。

最近,香港教育局還對在職中小學教師贈送了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5周年上的講話文字稿,讓老師們更好地瞭解香港的前途與未來。蔡若蓮表示,未來教育局還會舉辦教師培訓、教師內地考察交流等活動,幫助老師更好的認識祖國,也讓老師有更多的素材設計國民教育的課程,開發更多的教程,讓香港學生受益。

加速推廣小班教學

應對學齡人口下降需統籌考量

根據香港人口統計數據,近年來的香港學齡人口一直在下降。蔡若蓮表示,此次的學齡人口下降和以往不同,是結構性的下跌,未來十年可能都將是下降的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局需要思考,針對過剩的學額,要如何應對才能維持和提升香港教育的品質。

其實,蔡若蓮以及她領導下的教育局已經在統籌考量,制定相關方案。比如,針對一些新增學齡人口為零的老區,將不會再增加學額以及批准設立新學校。針對一些的新的發展區,可以不設立新學校,而是將一些過剩的學額放到這個片區。學校的合併、重置也會是應對的方法之一。她舉例說,一些官立學校的辦學團體就可以合併辦學,這樣可以將優質資源聚合在一起,對學生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

除了過剩學額,老師如何優化配置也是教育局需要面對的問題。蔡若蓮表示,教育局將會考慮加快推進小班教學。現在,香港已經有八成的學校推行了小班教學,剩下的兩成將視乎教室情況,一旦條件成熟,教育局將會立刻推進。對於中學來說,現在香港的大部分中學是25人一個班,如果超過25人,就會被分成兩個班,已經是小班化教學,教學品質也相對有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其實不適宜再減少老師的配置。但是在這個學齡段,可以考慮增加專業人才對學生學習的支持。

學好中文要多聽多講多讀多寫

幫助香港青年人大灣區發展

DSE考試中,越來越多的考生說中文學科是最難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此前擔任過語文老師的蔡若蓮這樣說,作為中國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所以一定要學好,這就離不開多聽多講多讀多寫,尤其閱讀非常重要,這是學習的不二法門。閱讀是輸入,有了輸入才能有輸出。但是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也不行,所以還需要多講,多表達。

蔡若蓮分析了過往出現中文科是「死亡之卷」的原因。她說,在最初起步推行會考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奪命四式」的聽力選擇題,它會考上移邏輯和下移邏輯,測評的知識點不只是聽力中的話語,而是考察語言背後的潛臺詞,這讓大家感到很難。因為考試裡大家都在高的壓力狀況下,很多時候一不小心便會跌下這些陷阱,這是在考語文能力以外的東西。但是現在經過多年不斷的優化後,在上一次的DSE考試中已經有所修正,中文科的閱讀理解回歸到了閱讀理解,少了邏輯推理的考試。

蔡若蓮說,「所以大家不用擔心,母語其實最重要是你喜歡。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上,若自己的母語學不好,其實會影響自己很多方面的發展。我作為曾經的語文老師建議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接收能力、表達能力,這些其實都離不開語文。」

隨着大灣區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香港青少年在繼續鞏固英文優勢的同時更需要提升中文能力。蔡若蓮表示教育局會為香港青年人創造條件,營造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工作機會或者是實習機會。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