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透視「注水」博士的荒誕(2022.9)

發布日期:2022-09-30

◎子瞻

近段時間,高校批量招國外「注水」的速成博士引發輿論熱議。先是湖南邵陽學院一次性批量「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而這一所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早已上了教育部留學「黑名單」。就在邵陽學院被通報批評,負有領導責任的官員被免職的同日,河北邢臺學院也被爆出現批量引起13名韓國高校「速成女博士」的情況。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可以發現,人們印象中應該深處象牙塔里,散發智識光環的「博士學位」,早已沾滿了世俗的「煙火氣」,不斷引發社會爭議和輿論批評。其中,以「注水」的速成博士尤甚。原本需要經過長時間專業學術訓練,產出原創學術貢獻才可能獲得的博士學位,如今通過暗箱運作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快速生產鏈,將博士的門檻和品質大大降低。

若將中國的「注水」博士通盤細緻觀察,不難看出,其主要分布在兩個「場」。其一,是「考場」,即學校。據媒體報道,中國不少地方院校為了提升自身學校的博士數量,近年頻頻與東南亞高校合作,組織教師赴相關學校讀博。在部分高校,甚至12天便可讀完博士一學期課程,一時間「速成博士」「東南亞大學淪為學歷加工廠」等話題引發關注,而如今「速成博士」項目依舊在源源不斷地招生。

其二,是「官場」,即政府。文憑「大躍進」的歪風在官場一直存在,博士學位幾乎成為官員希望獲得升遷的標配。高官不費吹毫之力,甚至不用進校門,秘書代寫論文,即可輕鬆「博士」了。有專家研究表明: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不在高校,而在官場。近年來,多省市的「廳官」在清華、北大、黨校等學府讀起「論文博士」,以求更大「進步」,腐敗官員涉嫌學位造假,多起圍繞「學位帽子」的醜聞屢見報端。這既讓公眾對官員盲目追求高學歷的醜態嗤之以鼻,也讓各大高校的公信力遭受質疑。在「學歷大躍進」的浮躁之風下,博士學歷「注水」現象越來越突出,更是呈現出五花八門的亂象。

一場「投機」的雙向共謀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不斷批量引進「速成博士」,持續引發公眾的關注。此次湖南邵陽學院和河北邢臺學院的事件,再度將這一現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也讓更多人看到高校與「注水博士」之間的一場雙向共謀。

湖南邵陽學院組團前往的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是一所因為「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大肆開設低質線上課程」而上了教育部留學「黑名單」,明示必須「加強審查」的海外博士速成高校。如今,卻成了國內不少學院眼中的「香餑餑」。明知學位水,偏往水裡蹚,背後的原因早已不言自明。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邵陽學院的一位院長明確給出為何要引進「注水博士」的答案:「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確實有利於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後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而邵陽學院的發展規劃中明確,其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2023年升格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30年前升格為大學,2035年前升格為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單位」。

眾所周知,中國國內的「學院」和「大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地位與所能獲得的資源卻大有區別。而要完成上述目標,博士學位專任教師的佔比是一項極為硬性的指標。不過,既然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是申碩以及升級為大學的硬性指標,為何相關院校不從國內高校引進博士,卻要從國外引進「水博士」?

對此,有教育領域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地方高校要靠自己的辦學實力,難以吸引優秀博士畢業生應聘。因此,鼓勵有碩士學位的在職教師攻讀博士成為可行的方法。但不論讀國內博士還是國外博士,都需要較長週期。權衡下來,由高校組織在職教師,去國外一些不知名大學統一攻讀含金量低的博士學位,成為這些高校的最優解。

而對於部分希望能在高校拿着「鐵飯碗」混日子的教師來說,由學校組織統一獲得一個博士學位,更是有百利無一害的選擇。儘管學位的含金量低,但是在獲得「注水博士」的教師眼裡,這樣的選擇一方面能為學校升格完成指標,另一方面也能為自己以後晉升儘早鋪平墊腳石,提前滿足相關學歷要求的「硬條件」。

由此可見,組團去「鍍金」,「出口轉內銷」,「注水博士」野蠻生長背後,是蔓延在國內高校的浮躁心態和投機主義。在現有的規則中,博士學位專任教師的佔比儼然是決定地方高校「升級」的一個硬門檻。地方院校以一個普通學院的資源,引進高學歷人才並非易事,於是他們打起了「內部挖潛」的算盤,聯合國外一些高校「批發生產博士」。而願意去攻讀「水博士」的老師也樂此不疲參與到這一共謀之中,想方設法用最短的時間給自己鍍金。此舉對學校和有意提高學歷的教師來說,似乎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敗壞了整個教育體系的公平和學術尊嚴。

有評論指出,要剎住這股歪風,還得從根上去治,完善高校評價體系。如今,高校批量引進「速成博士」,並不是看重教師的學歷,而是看重背後的學歷指標,是讓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大幅提升,以此展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成績、學科建設成績,並進而獲得更多辦學資源。

然而,指標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隨意的人為干預,希望有可量化的標準進行考核。當前的「唯學歷指標」論,導致為了達到相關指標又回到投機取巧的人為干預上,徹底背離了指標的初衷。學歷從來不等同於實力,投機取巧換來的博士帽子,如果沒有足夠匹配的實力又如何戴得穩。有教育專家指出,避免「水博士」進高校,要推進高等教育管理與評價改革,以引導高校安於自身定位,選好自己的賽道,徹底破除唯學歷、唯論文、唯職稱評價問題。

權力與學歷交易

相比高校為獲取更多資源進行的一場雙向共謀,「注水」博士進官場的過程,更顯示出權力與學歷交易的荒唐。曾被社會各界認可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早已異化為少數人造假牟利的工具,引發了不少人對高等教育學歷的信任危機。

一個又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頭頂知名高校的博士頭銜,卻從未見其上課,讓相關的名校公信力備受質疑:學校是否為身份「特殊」的學生提供了文憑「綠色通道」?在如此「學歷大躍進」的浮躁之風下,被異化的學歷教育五花八門,更有業內人士將中國官員博士總結為三種典型模式。

其一為「五不型」。即「不用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不用上課」「不用做作業」「不用寫論文」「不用自己交學費」的學歷教育。在一些高校,原本為照顧國企技術骨幹而制定的研究生單考政策,如今已成為官員和企業高管獲取文憑的管道,上課、做作業、寫論文都可以找人代勞。

其二為「速成型」。不少省份與一些名校開展的「省校合作計劃」。有媒體報道,個別省份給學校一筆錢,學校便替省裡培養一批縣處級以上幹部。但幹部們公務繁忙,不少辦公地距學校千里之遙,無法保證學習時間,其畢業速度卻高於同等學歷的全日制學生。

其三為「論文型」。不上課、提交一篇品質不高的論文,就拿到一張博士學位文憑。更荒唐的是,而即便是這一篇品質不高的論文,也往往不是出自官員自己之手。這一方式被認為是當前官員獲得博士學位最為普遍的方式,成為博士教育的一種變異。

為何官員對博士學位如此趨之若鶩?有評論指出,對官員來說,用權力換取一頂「博士帽」,便有機會獲得更大的「烏紗帽」。據瞭解,不少地方和部門甚至列出了「學位——官員級別換算表」:學士相當於科員,碩士相當於科長,博士相當於處級,博士後相當於廳級等,延續着過去「學而優則仕」「唯學歷取官」的觀念。

在目前人事體制中,「唯文憑主義」和「唯高學歷論」仍大行其道,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資標準、職稱評定等諸多政策如今仍與文憑掛鈎。而權學交易下的「注水文憑」,是對勤奮刻苦的莘莘學子的無情嘲弄,不僅讓文憑「含金量」大打折扣,更破壞了高校的公信力,讓人們對神聖的學術殿堂產生了信任危機。

儘管不少教育界人士呼籲,高校必須守住操守,不能淪為追逐「生產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應當拒絕功利主義,引導師生樹立「以學術為志業」的終身志向,不能讓很多目標設計良好的制度在執行中被異化。但現實中,一部分高校將位高權重的官員「要文憑、混文憑」視為自身與權力結合的機會,一部分高校對此雖嗤之以鼻但也充滿無奈,有博士生導師表示,「每年招生的時候,都不敢開手機,打招呼、走後門的人特別多,不少人是政府實權部門的官員,滿足他們感覺是在做交易,拒絕他們又怕得罪不起。」

在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一些迎合市場需求的高校靠着文憑這棵「搖錢樹」,「生意」紅火,財源滾滾。武漢理工大學被曝出近10年來,便通過廊坊碩士班先後向百餘名無資格入學的學生授予了真實的碩士學位。更有高校教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高校招收一些高官讀博,確實能給學校帶來資金和專案,也給以後辦理其他事情開闢了門路。正是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下,不少高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串通一氣、為一些「特殊」學生獲得「注水文憑」提供各種便利。

在教育界人士看來,無論是治理學校與教師共謀的「速成博士」,還是治理「虛火旺盛」的文憑「大躍進」,都應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重文憑更重水平,應堅持教育標準和學術標準,嚴把博士學位授予關。同時,對「偽學歷」要進行嚴厲的懲處,方才有望破除「注水」博士背後的種種荒誕。

博士,這一原本代表專業學術能力的最高級別學位,如今卻面臨荒誕的局面。大量的「注水」博士們,使博士頭銜名聲掃地,品質大大縮水,而「注水」博士群主要分布在官場和高校,其背後都是權力與學歷的共謀與交易。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