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改提速突圍「超級挑戰」(2022.9)

發布日期:2022-09-30

◎白雪冰


近年來,由於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導致政策效應滯後期明顯拉長,深層次經濟改革迫切性顯著提升。從地方端轉向中央端,從存量轉向增量,從外需轉向「三駕馬車」同時發力,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新增長週期,均是此輪經改的必選項。

2022年秋季,中共將進入「二十大時間」。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重新權衡經濟增長與經濟改革、結構轉型之間關係,已是題中之義。當下中國,唯有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目標,避走彎路,中國經濟才能實現谷底回升,在世紀疫情和百年危局中安全脫險。

遭遇「超級挑戰」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內憂外困,挑戰可謂前所未有。從外部環境視之,俄烏衝突、全球化逆流、滯脹風險持續擾動經濟修復節奏,從國內環境視之,疫情反復下的多重壓力對經濟造成持續影響。

此間觀察家指出,與2020年相比,中國微觀基礎、市場預期、運行模式、外部環境、政策空間均發生不利變化。包括:

受疫情持續及反復影響,當前市場預期轉弱,各類市場主體信心較2020年下降;從政策空間看,財政、貨幣、就業政策空間較2020年收窄;加之需求收縮、供給衝擊,二季度中國經濟僅增長0.4%。

概括而言,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五大「超預期」挑戰:

一、外部動盪超預期

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對全球供應鏈和金融體系形成巨大衝擊波,給中國外貿外資造成顯著壓力,中國企業全球擴張步伐亦隨之減慢。俄烏衝突導致全球通脹高燒難退,歐洲經濟正面臨通脹攀升、增長下行和金融違約三重風險,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正快速增大。下半年將迎來美聯儲激進加息的關鍵階段,而如美國經濟快速陷入衰退或出現金融風險,美聯儲貨幣政策則可能在四季度改弦更張,四十年一遇的通脹週期和加息週期交織,進一步增加世界經濟不確定性。

受地緣局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全球能源、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亦不可小覷。

二、疫情衝擊超預期

疫情反復延宕,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大,經營成本明顯增加,大量下游企業利潤受到擠壓。地方政府收入下降,公務員群體甚至亦現減薪潮。

疫情造成的居民失業增加、收入增速下滑,亦在衝擊消費能力。5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處於歷史高位;其中,31個大城市失業率和16-24歲青年失業率甚至高於2020年同期,創歷史新高。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亦明顯低於疫情之前。

三、經濟調整超預期

2021年以來,中國對以教培、互聯網和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多領域進行的結構調整和規制重塑,帶來相關領域深度調整。消費復蘇動能疲弱,二季度經濟下行明顯。

有調查顯示,13位首席經濟學家對2022年度GDP增速的預期均值為4.33%,中位數為4.3%,其中12位經濟學家認為疫情給經濟帶來較大壓力,實現GDP增長目標有一定難度。同時,17位經濟學家對2022年第二季度GDP增速預測均值為0.94%,低於上季度4.8%的經濟增速。

四、金融風險超預期

受中美貨幣政策背離、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中美利差出現倒掛並有擴大,2022年以來,中國資本外流現象加劇。

6月底始,中國多個項目業主聯手宣布強制停貸,引發行業高度關注。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監測數據,截至7月13日,業主發布的強制停貸樓盤個數已達106個。

斷供潮所形成的風險,將給微弱復蘇中的房地產市場信心恢復以致命打擊,而更大影響則在於或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地產行業信用風險蔓延之下,房地產債券違約增加,2022年房企預期到期債務約9603億元,251家房企需償還到期債務。

五、預期減弱超預期

此次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對各方信心造成「超預期」影響。

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俄烏衝突、美國對華競爭性戰略等諸多外部因素導致對全球經濟大環境走勢判斷較為悲觀;而從國內層面來看,疫情對消費和供應鏈的衝擊、此前平臺經濟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滯後效應依然較為明顯。對比消費者信心指數、企業新增資產及貸款期限結構以及居民新增貸款等數據,可以看出,相比2020年,在本輪經濟復蘇階段,企業對於長期投資、重資產投資、流動性較差的投資,居民對於耐用品消費、負債消費、住房類消費,均變得更為謹慎。

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二季度居民收入信心和就業預期指數分別為45.7%和44.5%,較一季度下降4.3和6.0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8.3%,比上季增加3.6個百分點。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8.82萬億元,同比多增4.77萬億元。

綜合而言,展望下半年,受多重超預期外溢風險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等新挑戰加碼,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復蘇進程大概率將比2020年更加脆弱,很難實現當年的「V形復蘇」,穩大盤已成中國經濟頭等大事。對於下半年經濟,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力爭實現最好結果,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經濟復蘇要「過三關」

面對超預期挑戰,中國經濟如何順利突圍,實現有效復蘇,須謹慎落子,過好「三大關」

其一、避走彎路

為讓財政困難的中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回升,不少地方政府出臺政策「重新啟動」房地產經濟。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有「夜壺」別稱。一方面,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全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明顯,通過房地產提振經濟,有見效快特點;另一方面,通過樓市拉動中國經濟有諸多副作用,包括鼓勵投機、抬升槓桿、擠佔消費等。

在各地高頻刺激下,樓市泡沫和債務過剩問題無疑會再度浮出水面。據CRIC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24個重點監測城市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建面約2468萬平方米,佔2021年商品住宅成交總面積比重達到10%。其中,鄭州、長沙、重慶和武漢等項目交付風險較大,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建面皆超200萬平方米、總套數皆超2萬套。樓市泡沫後遺症將再度遺害中國經濟健康轉型。

而由於中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導致就業市場收緊,工資或投資收入受到負面影響,負擔壓力增加,導致民眾對樓市等大額投資支出信心回落。

加之歐美普遍擔心由於通脹而引起的經濟衰退將很快到來,凡此種種均大大抑制了房地產市場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使得目前此輪刺激效果並不明顯,以樓市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已現疲態。

其二、走好平衡木

過去兩年,在海外產能不足情況下,中國出口發展高歌猛進,成為全球必需品供應安全港。但今年海外需求回落,出口「拐點」料將出現。

加之二季度以來,中國國內防疫政策對物流及供應鏈的阻斷效應,疊加地緣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外資企業正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探索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的常態化路線,避免產業鏈大規模撤出中國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更要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而擴大內需的關鍵,平衡好經濟復蘇與防疫之間的關係可謂極為關鍵。盡快降低疫情封控不確定性,全力支持復工復產。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增長上,採取更加務實、有效、平衡方式,成為下半年經濟復蘇最大前提。

其三、避免一刀切

過去兩年多,中國監管風暴席捲多個行業。市場主體信心受到衝擊,對未來不確定感加強。

部分地方政府運動式、一刀切追求「雙碳」和「能耗雙控」目標,出現了拉閘限電進而影響工業生產等現象。運動式執法擾亂了正常的政府與市場關係。監管部門須積極進行糾偏,提高監管框架透明度與穩定性,防止「強監管」演變為「運動式監管」。

咬定改革 勢在必行

此間觀察家指出,中國經濟步入疫後恢復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應從短期救助轉向有效需求快速擴張上,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蘇的順利轉換。

在快速落實一攬子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戰略的同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著力點,從特殊疫情救助向有效需求刺激轉變,從供給側扶持政策向需求側擴張政策轉變,從經濟改革中獲取上行動力,已是時勢所需。概括而言,原因有三:

其一、矛盾爆發

此輪經濟下行中,民間投資、房地產、中小企業全面復蘇是檢驗本輪經濟走勢的核心指標,而通過改革形成內生動能依然是中期需要關注的焦點。

諸多在經濟高速增長時被掩蓋的矛盾將陸續浮出水面,若不加碼在關鍵領域推進改革,這些社會矛盾恐呈連鎖爆發趨勢。

其二、改革停滯危害大

疫情前,市場化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各省市間人員和物資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專業分工和比較優勢;而疫情後,市場機制受到梗阻,產業鏈供應鏈不暢,行政性計劃配置行為增多。

加之目前諸多制度性變數改革尚不到位,正激發越來越多法外行為、法外現象。將大量法外活動納入體制中,提升制度化能力,才能助力經濟邁向良性增長軌道。

其三、社會預期高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居全球次席,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對國家期望,較過去更高。但近年來,由於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導致政策效應滯後期明顯拉長,深層次經濟改革迫切性顯著提升。從地方端轉向中央端,從存量轉向增量,從外需轉向「三駕馬車」同時發力,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新增長週期,均是此輪經改的必選項。

2022年秋季,中共將進入「二十大時間」。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重新權衡經濟增長與經濟改革、結構轉型之間關係,已是題中之義。當下中國,唯有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目標,避走彎路,中國經濟才能實現谷底回升,在世紀疫情和百年危局中安全脫險。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