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通關、去殖與對台法案(2022.10)

發布日期:2022-11-07

◎區漢宗

(一)香港須盡快對外全面通關

香港疫情發展至今,市民普遍有抗疫疲勞感,故對放寬政策望眼欲穿,包括希望放寬入境要求。目前條件下,國際放寬入境檢疫安排通關為大勢所趨,且香港的鄰近地區都持續放開,香港何去何從?如何在防疫抗疫和發展經濟之間取得平衡,做到「兩不誤」,對特區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目前,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已近乎完全取消防疫和入境限制。韓國由去年11月實施「與病毒共存」政策,並於7月起再放寬入境限制,恢復香港特區及BNO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入境。入境旅客無論是否打齊三針,均免除隔離7天;新加坡宣布,從8月29日起取消未完全接種疫苗入境人士的7日隔離安排,未完全接種疫苗入境人士只需在出發前往新加坡的前兩天,完成病毒檢測及取得陰性結果,便無須在新加坡進行7日的隔離,完成疫苗接種旅客入境新加坡,無需接受檢測或隔離。另外,除了公共交通及高風險場地如醫療設施外,取消室內戴口罩的要求;泰國新冠疫情管理中心於7月1日起正式全面放寬邊境政策,泰國自由行及所有旅行團均可前往泰國旅遊。同時,完全接種疫苗人士,入境泰國不須再申請入境通行證、不需購買保額大於10000美元的旅遊保險、在公共場所亦不需佩戴口罩;日本最快10月取消入境上限,並考慮重新接受自由行及免簽證入境;澳洲政府自7月6日起進一步解除旅客入境澳洲必須完整接種新冠疫苗之限制,入境旅客無須提供疫苗接種證明,亦不用進行檢測。新冠死亡率下降,相信是不少外國政府決定為邊境管制鬆綁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多國入境旅客人數回升,歐洲部分國家的旅遊業逐漸復蘇。

如何在防疫抗疫和發展經濟之間取得平衡,做到「兩不誤」,對特區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考驗。9月5至11日,世衞接獲少於1.1萬宗新冠死亡呈報,按週跌22%,新增確診更急降28%,報逾310萬宗,與1月中Omicron高峰期多達2,300萬例,可謂大相逕庭。世衞研判,新冠大流行「終點在望」!

香港經過今年三月至五月第五波疫情的高感染和高死亡期,隨着病毒變種,染疫者出現重症的情況減少,死亡人數亦下降,而死者中大部分是有本身病患或未完成疫苗注射。從趨勢來看,即使近期單日染疫人數有七、八千,但從疫情嚴重性觀察,正走向緩和;故此,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放寬社交距離和爭取通關,因為社會、民生和經濟都受疫情打擊太久,急需改善。

香港依舊對外對內不通關,負面影響路人皆見,經濟疲弱導致百業蕭條,市民生計朝不保夕,結業潮一浪接一浪。本身是香港總商會理事的林健鋒引用該會近月調查指出,近三分一大型企業有計劃或已經把部分業務撤離香港,他說:「我們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疫情完結在望,香港宜審時度勢鬆綁,應全盤檢視入境防疫,簡化核酸檢測要求。香港是國際城市,靠吃四方飯,廣交朋友,面向國際,聯繫世界,若防疫政策太緊,會影響到外國人對香港的觀感。因此,特區政府不但要盡快將問題處理好,還要認真檢討已執行了近三年的出入境防疫政策,看看哪些政策或措施已經過時,應主動作出修訂,因世界多國已陸續對外開關,毋須檢測和檢疫便可入境,香港在這方面明顯大滯後,在做好防疫的同時,設法便捷入境旅客,才能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要強化香港吃四方飯功能,須做到副總理韓正早前指示要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如何做好國際聯繫的橋梁,須設法穩住疫情,盡快放寬入境檢疫,讓旅客感到便利。對外通關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命脈,但這只能在確診病例進一步下降、「一老一幼」接種率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實現。香港經濟疲憊,面對周邊國家地區挑戰,盡快先對外全面通關,乃是眼前急務。香港將於11月舉辦多項大型國際活動,不少人認為這是對外全面通關的契機,香港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做足一切準備。

(二)香港「去殖民化」需確立國家認同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連日有香港市民到金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填寫弔唁冊,領事館外更是花海遍地,寫弔唁冊的人龍延伸至香港公園,再到茶具文物館,輪候時間可達3小時。

香港著名評論家和醫生周伯展感慨,那條人龍長到難以思議,由香港花園開始排隊去英國總領館,香港居然有這麼多孝子賢孫,患上斯德哥爾摩症侯群。實際上,我們都不希望香港人沒有自身的定位和文化價值,只在為一個與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英國君主的生死而動容。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被壓迫者對於壓迫者產生情感,同情壓迫者、認同壓迫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亦即魯迅所寫: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辭世,許多港人基於歷史情節與現實認知而深感哀痛,這是人情的真摯表露,無可非議。值得探究的是,翻過英國在港殖民壓迫的歷史一頁之後,港人還要繼續「戀殖」嗎?香港人的國家認同該當如何調整?一些香港人心中殘存的「戀英情結」是否應該徹底了斷?

英女王對於香港其實亦僅具象徵意義,實際上在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當中並沒有實權,因此她對香港這段時期的發展並沒有什麼重要角色可言。然而,不少懷緬過去的香港人偏偏對這段英治時期的歷史欠缺全面而客觀的認知。尤其是未曾體會英治的年青一代對這段歷史模糊,記憶不全面。一些人有心利用這種情緒,與他們對現在生活的不滿糅合在一起,美化英治以及指桑罵槐地批評中國及中華文化,實際只是在推動一己政治主張。

不僅建制派,很多溫和反對派和大多數市民都質疑,這代表着對英國殖民時代的眷戀,對香港人是一種羞辱。但亂港分子毫不顧忌,他們被黃媒及黃師洗腦,毫不掩飾對港英時代的懷念,還指望大英帝國插手支持。事實上,英國的目的就是要把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意在用「民主」這步棋為香港留下禍患。

前幾年分離主義在年輕人間盛行時,就有不少混雜了對美化英治時期的戀殖思想。可惜的是部分人不只對這段歷史有着錯誤的認知,產生一種視英治為尚,更對自身文化極盡唾棄,儼如一種扭曲、戀殖的價值觀。

這種戀殖的情緒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近年西方社會對殖民主義非常敏感,不少前殖民國家都積極去殖,反而在香港,有人戀殖以至於對本身的中華文化全盤否定。他們對一個殖民統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君王之死卻如喪考妣,視中國強調愛國為野蠻行為,卻對英女王所象徵的愛國主義粉飾為先進民主。

去殖民化又稱非殖民化,廣義上說是一個地方從外國殖民統治轉而獨立或自治的過程。就香港的實際情況而言,在英國殖民者將香港管治權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對英國人的遺留有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即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中,將不利於「一國兩制」實施的帶有濃厚殖民主義色彩的制度、法律、意識、文化和習慣等逐步加以清除,將百多年來港人用勤勞、智慧、勇敢的拼搏精神和創造精神凝聚的包括核心價值在內有益於未來發展的制度、法律、意識、文化和習慣等保留下來並發揚光大,賦之以新的生命力。

「去殖民化」是香港當代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文化政治課題。香港的殖民認同是經英國長期經營,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不斷強化的結果。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從主權和法理等層面實現了「去殖民化」,但仍然面臨着社會制度、話語權方面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去殖難題,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殖民主義」問題已經演變為「後殖民狀況」,這使得殖民問題由單純的文化問題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香港「去殖民化」需確立國家認同,拒絕精神文化漂泊,掌握自己完整歷史的書寫權與話語權。

從根本上說,香港的「去殖民化」既是指香港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回歸祖國的歷史過程,也是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作為中國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所進行的徹底擺脫殖民文化遺產的歷史過程。香港社會本質上必然存在一個「去殖民化」和「人心回歸」的文化政治環節,並由此牢固確立「愛國愛港」的身份認同與政治價值觀。

香港要做到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百年之大變局帶來的發展機會,令香港普羅市民能感受到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的一面,這樣才可以使新時代的港人擁有一份全新的共同回憶。

(三)香港能有效化解《台灣政策法案》帶來的衝擊風險

美國政客為了反華而打「台灣牌」且變本加厲,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通過《台灣政策法》,是自1979年後最全面調整對台政策的一項重要法案,透過在軍事、外交和其他領域提升美台關係,試圖提升台灣在國際活動空間,是嚴重違反一中政策的重大挑釁,一旦法案成為法例,中美關係恐怕陷入攤牌狀態,令整個亞洲難以穩定安寧,香港也面臨嚴峻挑戰。

法案要成為法例,還要過三關,即須參議院、眾議院全體表決,並交由總統拜登簽署,箇中可能存在變數,因中期選舉還有不足兩個月便舉行,反華是吸引選票的「票房保證」,民主共和兩黨之徒皆不惜挑起台海危機,好讓自己坐收政治紅利。

《台灣政策法案》的內容包括:首先是該法第204節載明成立「台灣安全援助倡議」,授權美國政府對台提供四年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20億美元軍事貸款,並且要求美國國防部得逐年提交防衛台灣策略審查及評估報告。

其次,法案擬修正《台灣關係法》內文,載明美國對台軍售內容,從現行提供的「防衛性武器」調整為「可嚇阻解放軍侵略行為之武器」;

第三則是指定並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國」地位,擁有與北約組織相等身分,脫離過去美國視台灣為夥伴(par或合作者層次,確認集體安全體系成員關係。

法案內容可見,美國政客旨在掏空「一中政策」。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怒嗆,如果有《台灣政策法案》,就沒有美中關係,國台辦也撂狠話,堅決反對《台灣政策法案》,同時砲轟民進黨不擇手段,拉攏美國國會議員搞反華議案,台獨春秋大夢不會得逞。

《台灣政策法》可說是一次性全面升級版的《台灣關係法》,除了提升台灣的軍事實力外,更支持台灣參加印太經濟框架及其他國際組織,藉此把台灣提升為「準國家」待遇,形同是改變過去四十多年對台戰略模糊策略,將之清晰化,並劃定台海紅綫,進一步掏空一中政策,是美國至今所打的最大一張「台灣牌」。

佩洛西竄台已嚴重破壞中美關係,大陸加碼推出反制措施,並且觸發解放軍大規模演習,要是《台灣政策法案》火上澆油,真的導致中美關係瓦解,「新冷戰」的對峙態勢肯定愈趨針鋒相對,雙方全方位衝突難以避免。

香港作為外向型細小經濟體,在「新冷戰」對峙態勢下,面臨挑戰難以避免。但國家近期接連出臺政策,鼓勵香港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構建服務「一帶一路」的專業平臺,增強發展動能、提升競爭力。

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國家正全面推展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中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了持久動力。在這個大背景下,近水樓台的香港非常幸運,因為香港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獲得更多寶貴機遇,包括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香港工商界與內地、國際社會聯繫密切,香港企業家和專業界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香港工商專業界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發展之道。香港工商界施展所長、服務「一帶一路」參與各方所需,打造好「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定能在共商共建中實現共贏發展。香港各界要凝聚共識、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只要做好融入國家雙循環戰略文章,香港就能有效化解《台灣政策法案》帶來的衝擊風險,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香港正在處於多事之秋。首先,國際放寬入境檢疫安排通關為大勢所趨,香港何去何從?盡快先對外全面通關,乃是香港眼前急務;其次,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不少懷緬過去的港人有戀殖情結,香港「去殖民化」需確立國家認同;再次,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新冷戰」對峙態勢愈趨針鋒相對,香港面臨嚴峻挑戰,但只要做好融入國家雙循環戰略文章,香港就能有效化解對台法案帶來的衝擊風險。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