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迎高溫「烤」驗環球同此熱浪(2022.10)

發布日期:2022-11-07

今年夏天,中國南方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炎熱的高溫考驗。而從全球視野看,整個北半球可謂「環球同此酷熱」。如何做好高溫監測與預警,如何正確應對高溫天氣在氣候變化的時代值得更多探索。

從8月12日開始,中央氣象台已連發10個最高級別高溫預警:紅色預警。8月17日,國家氣候中心評估,綜合考慮高溫熱浪事件的平均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從今年6月13日開始的區域性高溫事件,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

全球極端熱浪現象不斷發生

在氣象學上,35℃是一道分水嶺。中國氣象局規定,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即為高溫天氣,持續3天以上則被稱為「高溫熱浪」。過去一個月,35℃以上高溫天氣覆蓋中國500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9億。杭州、南昌、上海、福州、重慶、長沙等地高溫天數超過25天,超過200個國家級觀測站突破最高氣溫歷史極值。

因為高溫,6月1日以來,中國至少82人確診熱射病,涉及浙江、四川、河南、上海等地,其中9名患者送醫後不治身亡。而炎熱的天氣不僅表現在抽象的數據上,重慶多地突現山火,江蘇最高地表溫度預報達72℃,安徽蕪湖路段一輛貨車上150頭生豬集體中暑,一系列極端熱浪現象不斷發生。

從全球視野看,今年夏季的熱浪並非中國南方的獨有現象,整個北半球可謂「環球同此酷熱」。意大利都靈的河床乾涸,瑪律莫拉達山的冰川崩塌,阿爾巴尼亞高溫出發山林野火。據歐盟數據,今年6月全球氣溫較1991年至2020年平均偏高0.32℃。世界氣象組織8月9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今年7月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

一次又一次的熱浪來襲,究其原因,既有今年特別的氣壓影響,更有長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本因素。而當山火威脅、熱射病突發、能源短缺等問題不斷影響民眾的生活,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時代應對高溫天氣更加值得多方探索。

高溫襲擊中國南方

2022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正在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乾旱。據中國水利部8月21日數據顯示,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個省市耕地受旱面積已經達到3299萬畝,246萬人、35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在重慶,北碚最高溫達到史無前例的45℃,並引發持續不斷的山火。8月18日,重慶市水利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全市66條河流斷流,25座水庫乾涸,2138眼機電井出水不足,34個區縣遭受乾旱災害,累計受災人口88.9萬人。

相比往年長江流域發生的夏伏旱,據氣象專家分析,今年的乾旱和表現出了三個明顯不同的特點。具體而言,一是今年受旱空間範圍大。2006年大旱時,主要集中在長江上游的重慶和四川,2013年和2019年乾旱發生在長江中下游,但本次長江全流域大旱,覆蓋了上游、中游和下游,較為罕見。

二是旱情發生時間早、持續時間長。一般而言,伏旱更容易發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但今年從6月上旬起,長江流域降水就開始偏少,6月下旬降水比同期偏少二成、7月偏少四成,尤其是長江下游幹流及鄱陽湖水系偏少五至七成,為近10年同期最少。

三是在降水嚴重偏少的同時,今年乾旱的特殊性在於疊加高溫。今年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罕見持續高溫,而高溫熱浪會讓陸地水汽輸送條件變得更加異常,乾旱進一步加劇。

而乾旱只是高溫天氣帶來的眾多影響之一,由高溫引起的熱射病成為對人體健康最為直接的威脅。熱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至超過40°C,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等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症。

在高溫天氣中,隨着空氣濕度升高,人的體感問題大大高於氣溫,因此潮熱天氣相比單純的高溫天氣對人體的傷害更大,這也是夏天熱射病多在中國濕熱的南方而不是北方的原因。此外,高溫熱浪還可能成為呼吸系統、心腦血管、腎臟疾病等患者發病、死亡的誘因,增加此類基礎疾病患者的潛在健康風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仁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不僅中暑,高溫會影響人體很多系統,引起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腦中風等疾病高發,還會引起精神疾病。比如,更多的暴力事件、更高的自殺傾向等。

環球同此高溫

有評論稱,今年夏天,無論身在何方,有一件事人們達成了共識:熱。事實如此,歐洲在6月上旬的第一輪熱浪甚至波及北極圈附近的芬蘭和挪威。與歷史紀錄對比,6月中旬,西班牙和法國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10℃以上。7月1日,在北極圈內的芬蘭最北端氣象站測量溫度達到31.7℃,創造了月度紀錄。歐洲大陸國家更是氣溫飆升,法國70個省份在7月18日發布高溫警報,7月19日巴黎的氣溫達到40.5℃,這一溫度在巴黎歷史最高氣溫紀錄排名中名列第二。

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家原本不習慣極端高溫的威脅,比如,在2013年至2019年期間,英國只有3%到5%的家庭配備了空調,英國還擁有歐洲最古老的住房存量,五分之一的住宅建於1919年之前,隔熱能力差,空氣流通受限。由於歐洲大陸多數國家缺乏應對高溫天氣的經驗和基礎設施,也造成了大量人員死亡。例如,6月11日至17日高溫天氣導致西班牙全國829人喪生,葡萄牙衛生局表示,截至7月18日,該國有1063人因熱浪死亡。

除了歐洲,熱浪同樣在北美和東亞橫行。6月加利福尼亞周死亡穀氣溫達到50℃,打破持續100年的紀錄,7月堪薩斯州達到42.2℃,成為觀測到的7月最高溫。一個多月以來,「熱穹頂」現象籠罩美國西部和中部。所謂「熱穹頂」是指大氣中的高壓循環產生大量熱量,與兩側的低壓形成一面「熱穹」,好比一大團熱氣困在了一個隔熱罩裡。

無論是中國、歐洲還是北美,出現熱浪的直接原因均不完全相同。不同高壓系統的移動擴張、高壓系統間的複合因素、城市熱島效應等多種原因造成了特定地區的高溫天氣。但是,科學家普遍認為,極端化的熱浪僅僅是地球表面越來越熱的表徵之一,其根本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有氣候學家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氣候變化最直接相關的極端事件就是熱浪,隨着全球變暖,熱浪肯定會急劇增加;排在後面的氣候事件則分別依次為,沿海地區的洪災與風暴潮、乾旱、野火,最後則是冰雹和龍捲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斯科特·丹寧指出,「證據很清楚,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燃燒得越多,地球就會變暖得越厲害,任何特定地點遭遇熱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儘管目前極端天氣具體的形態、強度,還有事件到來的時間與進程等問題,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和爭論。不過,氣候學者們表示,有兩點比較明確,一是氣候變化會使全球氣溫升高,二是未來極端天氣,比如一些超乎預料的高溫事件,將會越來越頻發。

如何應對高溫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明確指出,未來,更猛烈、頻繁高溫熱浪將會成為新常態,最熱的夏天是將是「下一個」。因此,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則是:人類社會如何適應高溫天氣?

針對高溫導致的旱情而言,對乾旱的預警和風險管理之難幾乎是國際共識。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處2006年對全球122個國家災害預警系統的調查中發現,乾旱預警遠比其他氣象災害預警複雜得多。全球範圍內乾旱預警系統開發相對欠缺。美國國家乾旱綜合信息系統官網上寫道:正如乾旱難以定義一樣,對乾旱的監測也很困難,要根據其發展對其監測。而且,監測元素非常多元,包括降水、溫度、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變化等,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選擇不同的乾旱監測指標。

相比旱情預警,中國高溫預警的能力接近全球頂尖水平。在中國,當連續3天日最高氣溫將超過35℃時,氣象部門將啟動高溫預警,提醒公眾和相關部門,警惕高溫。比較複雜和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國的國土面積比較大、地形複雜,因此天氣監測還存在一些盲區,精密度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

相較於預報溫度,「體感溫度」 要考慮濕度的變化,還要考慮風速、陽光照射等等,與人們的「熱舒適度」以及健康狀況更加相關。但目前,各地在發布天氣預報信息或高溫預警信息時,較少提及體感溫度。

此次高溫天氣,將熱射病帶入更廣闊的公眾視野中,讓人們知道中暑原來並不是一種可以忽視的問題。熱射病的發病與3個環境因素密切相關:高溫、高濕、無風環境。經過7月的高溫熱浪天氣後,8月4日,湖北氣象局發布了湖北省首個體感溫度預報,其中隨州當天最高體感溫度比最高氣溫高出9℃。對此,氣象專家普遍認為,精細化的高溫預警信息可以在很多方面發揮作用,相關做法有望在未來得到機制化確認。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