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台灣問題國際化之我見(2022.10)

發布日期:2022-11-07

◎莫能御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雖千方百計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但中國仍應堅定戰略自信,認識到這是美國不甘心霸權地位終將喪失、極力向中國反撲的產物,看清「東升西降」的大勢,不要隨之起舞,而是「以我為主」、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統一願景。

自美眾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反制措施,但美國、日本、英國和歐盟一些國家插手台灣問題似有愈演愈烈之勢。這既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所謂「過度反應」的「再反制」,也是一段時間以來它們謀求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必然之舉。

一、美西方試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大陸解決台灣問題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

台灣問題國際化,指試圖將本為中國內戰遺留的內政問題變成外部勢力可橫加干涉的國際問題。台灣問題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當時美國強力介入;台灣問題發展演變至今,外部勢力干涉從未停止,只不過根據自身利益需要而有所調整。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對華打「台灣牌」的頻率和力度,表面上雖未完全拋棄一個中國政策,但事實上從各個方面虛化一個中國原則,解構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致使大陸解決台灣問題面臨更大外部障礙。

一是炮製大量涉台法案。這以美國為代表。特別是特朗普執政時期,在原有「與台灣關係法」基礎上極力凸顯「六項保證」,並制定「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等多部法案,形成「五法六保證」這一「美台關係基本架構」。拜登上臺後,民主黨、共和黨議員又推動制定「台灣政策法」,意在「全面修訂」對台政策。另一方面,歐盟亦步美國後塵,拋出多部強化與台灣實質關係的法案;日本國會親台反華勢力蠢蠢欲動,在民進黨當局遊說下,制定日本版「與台灣關係法」「台灣旅行法」的傳聞甚囂塵上。

二是強化官方往來和政治軍事連結。美國相關動作最為明顯,除議員頻頻竄台外,不僅直接安排行政部門高層赴台,而且常態化對台出售武器,甚至派遣軍人協助台軍訓練。日本主要通過「國會外交」「執政黨外交」等方式間接達到官方交往效果,同時伺機而動,近期便允許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赴日弔唁安倍晉三,並邀請台灣政治人物參加國葬。歐盟及法國、德國等部分成員着力開展「國會外交」,近期已有一些議員紛紛踏上赴台之旅。立陶宛自2021年以來也通過互設官方性質的「代表處」、高層互訪等方式提升與台灣的官方往來。

三是促進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美國與台灣的經濟合作機制較多,除行之已久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外,近些年還建立「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等。日本、歐盟不遑多讓,既不斷促進對台貿易投資,又與台灣在新能源、綠色交通、智慧城市、5G技術、城市觀光等方面建立交流管道,持續豐富「實質關係」內涵。特別是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看重台灣在晶片生產鏈供應鏈中的地位,美國、日本紛紛推動台積電到國內投資設廠,歐盟也高度重視與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

四是串聯支持台灣擴大「國際生存空間」。蔡英文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有關安排難以為繼,已無法像馬英九時期那樣參加年度世衛大會和三年一次的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此視為「中國打壓」,多次發表「挺台」言論,並通過一系列決議。近年來,美國在台灣國際參與問題上越走越遠,一些政要公然稱台灣為「國家」,蓄意曲解聯大2758號決議,支持台灣「積極、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同時,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等在多邊或雙邊場合一再發出「挺台」聲明,甚至在一個中國政策後加括弧標註「在適用情形下」,聯手對中國和有關國際組織施壓。

二、這反映的是美西方對中國綜合實力持續上升、美國霸主地位已然動搖的焦慮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操作下,台灣問題國際化傾向加劇,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遭遇挑戰。值得深思的是,上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隨後數年中美在「斷交、廢約、撤軍」的基礎上建交,當時中國綜合實力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但並未有西方國家聯手染指台灣問題的情形;相反,外部環境變好,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也是促成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因素。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一個又一個臺階,「台獨」實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的干涉反變本加厲,解決台灣問題卻面臨更大的外部阻力,似有「今不如前」的意味。

事實上,這並非中國走向衰弱的表現,而是「中國將強未強、美國將弱未弱」這一態勢在台灣問題上的深刻反映。美蘇爭霸時,美國將中國視為共同對抗蘇聯的爭取對象,中美關係正常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實現。蘇聯解體後,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與和平演變的主要對象,但隨着中國綜合實力與美國的差距漸近,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以致不少人認為「美歷屆政府對華接觸政策失敗」。拜登上臺後,索性將中國定性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更令美國擔憂的是,在其極為重視的制度和價值觀方面,並未實現對中國的「改造」;相反,數十年實踐表明,美國所推行的西方民主制度成為部分國家的亂源,為人詬病甚深,而中國已展現出明顯的制度優勢和良好的治理效能,遂成為一些國家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換言之,美國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不僅在於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的拉近,更在於其標榜的「普世價值」被證實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其攻擊的「集權體制」反給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由此,美國及其「價值理念相同國家」必然憑藉現有的經濟、軍事、科技優勢及其保障的霸主地位,重拾「冷戰」思維,拉幫結夥組成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四方安全對話」、「五眼聯盟」等機制,以展開制度競爭之名,行共同圍堵中國之實。而遏制中國發展、遲滯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便是在台灣問題上做足文章;恰好台灣亦實行西方民主制度,這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手打「台灣牌」、干涉中國內政披上了一層「捍衛自由民主、對抗專制集權」的「神聖外衣」。

三、現在並非向美西方「攤牌」時機,仍應保持戰略定力、壯大自身實力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如果中國視而不見,必定招致對方進一步踩踏紅線,以「切香腸」等方式持續侵蝕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但若逞一時之快而輕啟戰端,則無疑正中美國下懷,在雙方綜合實力仍有較大差距情形下,美國很可能憑藉其強大的軍事、經濟、科技實力使中國付出巨大代價,甚至使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成就毀於一旦。

事實上,40多年來,中國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為遏制「台獨」分裂、嚇阻外部干涉提供了堅強保障。1996年人民解放軍在台海軍演,美國派出兩艘航母駛入中國近海,對大陸軍事力量形成壓制態勢;如今,人民解放軍在台灣島周邊組織多軍兵種聯合演習,美航母則低調駛離該區域。這頗能說明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只要中國持續推進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保持向上發展勢頭,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的干涉終將不足為患。

當然,萬一美國突破中國對台政策底線,如與台灣「建交」、派遣武裝力量進駐台灣、公然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則中國只能被迫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必要手段予以制止。此外,選擇韜光養晦並不代表無所作為,中國反制外部干涉的手段很多,並且隨着實力上升,「工具箱」中的工具也越來越豐富,此次反制佩洛西訪台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也將對外部干涉勢力和台灣當局產生一定震懾效果。

總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雖千方百計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但中國仍應堅定戰略自信,認識到這是美國不甘心霸權地位終將喪失、極力向中國反撲的產物,看清「東升西降」的大勢,不要隨之起舞,而是「以我為主」、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統一願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