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為中國標註歷史新座標(2022.11)
發布日期:2022-12-08◎黃舟
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被官方定性為是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尤其當世界進入百年變局,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增加,中共二十大通過自身標定的目標任務向外界展現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確定性。
在觀察家看來,中共二十大將會為自身標註歷史新座標,也將承載不同以往的歷史之重: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一百年後將通過此次大會對歷史方位作一次重要標註。中國也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進一步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步伐。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來到十字路口的關頭,中國未來將如何與外界互動再次成為焦點。
「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
70多年前,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一提法的背景是中國共產黨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征程。
如今,中共已走過百年,二十大報告對全黨提出了「三個務必」的新要求,即「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在觀察者看來,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其內涵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向外界闡釋了面向未來中共將遵循的宗旨、堅守的作風和發揚的精神。
其中,「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被視為「兩個務必」精神內核的傳承與弘揚。有專家在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指出,「兩個務必」包含中共對治亂興衰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執政規律的總結。「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總結凝練了「兩個務必」思想,既強調了中共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又明確了奮鬥過程中的心態與作風。
此外,新增加的「兩個務必」,「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鮮明體現出中共與時俱進的特徵。「初心使命」是中共政治話語裡的高頻詞,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基於中共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歷史新座標作出的。
「在新的歷史方位上,要始終以釘釘子的精神,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把好『方向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希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只有高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旗幟,才能使黨永葆生機活力,才能在奮戰新征程中奪取新勝利、創造新輝煌。
「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則蘊含着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洞察。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各國經濟復蘇乏力,中共自身建設也存在有待提升之處。
「總體而言,中共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我們要同一切問題和困難作鬥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指出,對於危機的管理水平考驗着黨的執政能力,面對挑戰,唯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破難題、解困境。
事實如此,當下內外部形勢環境變化之快、對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在中共看來,只有堅持鬥爭精神才能在「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變局中,辨明危與機,化危為機。
「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熱詞
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報告明確指出,中共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部署,在「兩步走」總的戰略安排不變的前提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現代化是幾代人的夙願。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被中共視為自身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不久,執政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歷經接力部署,未來近30年將是中國完成這個歷史宏願的全新階段。
在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本質為何的基礎上,中共二十大報告為現代化「總目標」進一步設置了眾多關鍵「路標」,將深遠而宏闊的總戰略細化為「可拆解、可落地」的各領域具體實踐。由這一系列關鍵表述共同構成的「施工圖」,不僅讓一個個具體目標更可感,也留出基層創新探索的空間,讓發展更觸達中國社會的每一處「脈絡肌理」。
例如,二十大報告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外界看來,相關表述反映出中共對「發展」的重視一以貫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要求,則意味着中國經濟將因應形勢,不斷改進發展「方程式」。
此外,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改革的方向也得到延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連續兩次黨代會報告,這個表述一字不差。十年來,中國共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經濟社會各領域,涵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總體完成,十九大以後部署的新改革任務接續推進。
有媒體評論指出,如今改革行至中流,剩下的多是「硬骨頭」。在推動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防範化解風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方面,尤其如此。對此,「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二十大報告中的改革相關部署,多落腳在亟待突破的堵點,以及微觀務實的細節。
對外傳遞出世界意義
對外界來說,中共二十大是這個全球最大執政黨面向世界的一次重要自我闡述。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是更加動盪、加速變革的國際大環境。從全球疫情到烏克蘭危機,從氣候變化到糧食危機,大變局早已超越一時一事、一國一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與發展合作機遇交織並行。
中國過去多年來的現代化探索已向國際社會表明,一個後發國家即使不具備先發國家那樣的發展條件,只要錨定目標,立足本國國情獨立自主探索,不靠殖民掠奪也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為其他想靠自身努力謀發展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和參照。
中共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為觀察中外未來互動方式的重要窗口,外界通過中共二十大報告發現,從「變」與「不變」的維度可以看到中外互動的方向。在報告中,無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無論是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還是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態度,都與中國在不同國際場合宣示的立場保持高度一致。
對此,有國際問題學者表示,在確定性成為稀缺品的世界變局中,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展現出中國重大外交政策上的一致性與連續性,將為處於變局中的世界注入難得的確定性。
與此同時,外界也注意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在提出後,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有評論指出,兩個全球倡議,對應到國內正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思想,創新、開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方案,正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鏡鑒。
「在百年變局中,中國外交政策需要應對時代的新挑戰和新問題。」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分析說,兩個全球倡議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既能看到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因應時勢更新發展,也能看到中國同世界的深度融合。
不僅如此,在二十大報告中,中國既發出「要做什麼」的主張,也對外傳遞出「不做什麼」的鮮明態度: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
對此,外界有分析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成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國的主張和反對,是基於百年變局中世界權力分配結構改變的客觀態勢,站在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角度,更好推動世界走向互惠包容、合作共贏。
歷次中共黨代會都是外界觀察中國、瞭解中共的重要窗口。在觀察家看來,中共二十大將會為自身標註歷史新座標,也將承載不同以往的歷史之重,將向外界展現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