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德國還能擔當歐洲「火車頭」嗎(2022.11)

發布日期:2022-12-08

◎胡后法

德國,曾經為人類貢獻了無數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科學家和企業家,也曾因發動二戰而人亡國破。然而,這個為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國家,二戰後對戰爭罪行進行了深刻反思,並憑藉其勤勞與智慧,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跡,建立了高效穩定的治國體制,很快躋身於世界主要工業大國,被譽為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然而,今年突如其來的俄烏戰爭對德國造成了災難性打擊。戰後以來德國穩定而成功的內外政策、社會經濟、金融貿易都在經受嚴峻考驗。面對巨大的內外挑戰,由德國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已顯示出難以招架的勁頭,甚至有人提出了「德國向何處去」的嚴肅問題。

地緣競爭 艱難求生

二戰結束後,世界被分隔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擁有雄厚工業基礎的德國則被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從此,世界開啟了東西方兩個陣營間的全方位競爭。東西方對抗成為主導世界政治的「主旋律」,軍備競賽、技術封鎖、市場分割、政治對抗成為國際關係的主要特點。美國將聯邦德國作為抗衡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陣地,在政治上全力扶持,經濟上慷慨援助,軍事上全面保護,在東西方全面對抗的大背景下,德國可謂「因禍得福」,一心一意投入經濟重建,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奮鬥,很快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歐洲,德國穩坐經濟、科技、貿易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冷戰作為一種國際關係形態,成為戰後世界歷史上的黑暗一頁。然而,德國卻因東西方對峙而「獲益匪淺」。美國在經濟、政治、貿易、軍事等各個領域對歐洲實施全方位控制,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基本上失去了外交主權,完全聽命於美國的「指揮棒」。德國正是利用這一特殊外部環境,竭盡全力發展經濟、提升科技實力、擴大對外出口、不斷改善民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

德國雖然由戰敗國成功邁向了世界大國,但其過程也充滿艱難險阻,付出了政治代價。美蘇對抗曾給德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東西方對峙無法讓德國利用蘇聯東歐國家的資源和市場,限制了德國經濟向外拓展的空間。但是,冷戰中也誕生了一大批善於駕馭東西方關係的德國政治家,從康拉德·阿登納到維利·勃蘭特,從赫爾穆特·施密特到赫爾穆特·科爾以及格哈德·施羅德等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都曾在冷戰的「腥風血雨」中為改善德國的生存發展環境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德國政治家在美蘇地緣政治鬥爭的夾縫中「長袖善舞」,推出了旨在緩和東西方緊張關係的「東方政策」。與此同時,他們致力於建立和推進西歐一體化進程,積極促成歐共體的成立。經過長期努力,德國聯合其他歐洲國家又將歐共體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共同體——歐盟。德國不僅促成了冷戰的結束,而且及時抓住歷史機遇,成功實現了德國統一。所有這一切,都凝聚着德國政治家的高超政治智慧。

冷戰期間美蘇之間核威懾的「恐怖平衡」給德國創造了和平建設的大環境,德國巧妙地將冷戰對抗變成了「冷戰紅利」。這自然與美國安全上的保駕護航密不可分,也與德國歷屆政府善於治國理政和駕馭國際局勢的能力密切相關。

歐洲是冷戰的主戰場,德國在尖銳對抗的美蘇之間走鋼絲,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刀尖上跳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難歷程,德國成為世界級的經濟、科技強國,而隨着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德國努力探索一種「沒有自主權的外交」,為自己爭取最大限度的外交自主權和獨立性,雖然沒能完全如願以償,但「政治侏儒」的形象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隨着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的解體,德國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活躍的身影,話語權也不斷擴大。作為冷戰後歐洲地緣格局變化的結果,德國在歐洲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據了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有觀察人士甚至認為,一個「德國的歐洲」正嶄露頭角,「德國領導下的歐洲」不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俄烏戰爭 致命打擊

冷戰的結束為德國謀求更多外交獨立和「戰略自主」創造了條件。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身處重要戰略地位,必然成為超級大國競爭的重點目標,因而難以擺脫地緣競爭受害者的命運。為了防止歐洲與俄羅斯關係的走近,美國早就埋下了離間俄歐關係的伏筆。通過北約東擴,對俄實施步步緊逼的戰略擠壓是美國在歐洲製造危機的主要手段,而挑起俄烏衝突是美國推行上述戰略的「最高階段」。除參戰國家外,德國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

作為製造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德國要想保持經濟巨人的地位,必須打通歐亞大陸間的經濟貿易通道,才能充分利用亞洲的巨大市場、豐富的資源和優質的勞動力,並將德國的先進技術和工業製成品輸往亞洲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區域,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而俄羅斯和中亞是歐亞經濟板塊中的重要一環。

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廉價資源,特別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具有價格優、運輸距離短等優勢,過去數十年來為德國的經濟增長和提升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提供了保證。德國歷來重視與俄羅斯發展經貿關係,俄羅斯天然氣佔到了德國消費總量的近50%,德國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交易夥伴之一。

但是,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聯合包括德國在內的盟國,對俄發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制裁,切斷了俄羅斯幾乎所有對外經貿往來,而作為對俄能源高度依賴的德國,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俄烏衝突對德國經濟的打擊是致命性的,它對德國經濟社會造成的現實危害將產生長遠負面影響。概括起來,這場戰爭對德國的巨大打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俄制裁造成的能源短缺導致德國國內價格飛漲,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濟增速大幅下降,並面臨經濟衰退的危險。據德國四大經濟研究機構最新報告顯示,德國近幾個月的通脹率明顯高於預期,9月份消費價格指數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是7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企業生產成本和居民生活支出大幅提高,引發社會普遍不滿,多個城市出現反通脹示威遊行。

二是經濟增長乏力,衰退風險日趨逼近。今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已降至1.4%,並預計第四季度開始陷入衰退,明後兩年經濟增速還將進一步下降,而衰退的後果必然導致居民收入下降,消費停滯,企業難以維持生產,社會不穩加劇。

三是能源短缺、物價飆升、生產成本上漲,迫使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選擇「逃離」,外遷到美國和其他國家,或者關閉企業、壓縮產能,或者減少用於科研和新產品開發的投資,其結果必然導致德國經濟整體競爭力的下降。

與過去的經濟危機相比,目前的危機是很難靠德國自身力量所能克服的,其後果是致命性的。製造業是德國經濟的最大支柱和亮點,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製造業普遍具有能源密集型特點。因而,製造業越發達,能源危機的打擊越沉重。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德國正面臨「去工業化」的危險,特別是化工、冶煉、機器製造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很可能經不住危機的打擊而面臨大面積萎縮。

從目前看,德國面臨的這場危機短期內難以看到盡頭。俄烏戰爭很可能持久下去,普京不大可能在沒有實現戰略目標的情況下結束戰爭,美國也不會允許俄羅斯取勝。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被炸,徹底切斷了德國從俄羅斯獲得能源的通道,將德國的能源危機推向了絕境。德國總理近來雖然為開闢新的能源來源四處奔波,但至今成效並不顯著。

伴隨百年變局的到來,地緣競爭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德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冷戰後迎來的竟然不是和平與安寧,而是不斷加碼的衝突、空前嚴厲的制裁,以及不斷升級的戰爭形態。從近來的一些表態看,德國政界正開始認識到美國挑起俄烏戰爭背後有損害歐洲利益的「不良動機」,對美國近來一些損人利己的政策措施也提出了批評。例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不久前的演講時,公開批評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指責法案不利於美歐企業的公平競爭。如果該法付諸實施,美國將對電動汽車和綠色技術提供高額補貼,吸引更多歐洲企業遷往美國,從而「掏空」歐洲的實體經濟。美國這種歧視性政策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因而引起了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普遍擔憂。對美國拉攏盟國對中國實施「脫鈎」的意圖,朔爾茨也表示明確反對。他認為,與中國脫鈎是完全錯誤的,當務之急不理「脫鈎」,而是政治與經濟的多樣化。

隨着時間的推移,德國和歐洲國家將逐漸識破美國為在歐洲製造緊張、弱化歐洲而挑起俄烏戰爭的真實動機。但是,歐洲不可能改變反俄基本立場,俄歐關係也不可能恢復到冷戰結束前後的水平。美國不會放棄「聯歐抗俄」的長遠戰略,歐洲也不可能擺脫美國的軍事保護和政治捆綁。面對複雜的俄烏戰爭,外交上歷來謹小慎微的德國政府沒有選擇勸和促談的應對之策,而是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失去了作為歐洲頭號大國的外交迴旋餘地,並使自己遭遇到二戰以來最嚴峻的經濟挑戰。可以預料,在經歷俄烏戰爭的浩劫後,德國經濟,特別是德國的製造業將元氣大傷。

在俄烏衝突和能源危機的雙重打擊下,支撐德國經濟強國地位的主要優勢正在受到削弱。德國雖然不會失去歐洲頭號經濟大國的地位,但長期以來所扮演的歐洲經濟「火車頭」的作用無疑將明顯減弱。而國內政治的右翼化也給德國傳統政黨提出了嚴峻挑戰,政府在內外政策上的行動能力大不如前。雖然德國政府將繼續在歐洲事務上謀求更多主導權、在國際舞臺上謀求更多話語權,但受諸多經濟、民生難題的牽制,德國將越來越暴露出力不從心的疲態。

在俄烏衝突和能源危機的雙重打擊下,支撐德國經濟強國地位的主要優勢正在受到削弱。德國雖然不會失去歐洲頭號經濟大國的地位,但長期以來所扮演的歐洲經濟「火車頭」的作用無疑將明顯減弱。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