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建成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系統 以緩解公立醫院壓力(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3◎黃元山博士 立法會議員
筆者希望政府在籌備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的過程可充分聽取社會各持份者意見,並參考其它國家地區先進經驗,在滿足市民基層醫療健康需要的同時,建立一套有香港特色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並將其打造成為大灣區服務樣本,為實踐「健康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基層醫療發展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的亮點之一,更宣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策略採購統籌處,以及醫療設施規劃和發展督導委員會等,致力建成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系統,緩解公立醫院壓力。這對於一直面對龐大壓力的香港醫療體系而言是關鍵的一步。
本港的醫療體系一直面對不同的挑戰,輪候時間長、人手不足經已是老生常談,政府多年來希望透過發展基層醫療和善用私營界別的服務能力以扭轉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若策略採購統籌處可以貫徹實施策略性採購,有望可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策略性採購讓醫療資源用得其所
過去提起策略性採購時,不少人都認為是一個很繁複的概念。其實很簡單,策略性採購等同於日常生活中的購物,要計劃清楚需要「買什麼」、「如何買」、「向誰買」,然後再審視自己「買得是否合適」。而要將此概念應用到醫療體系,就要視乎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的策略採購統籌處能否充分發揮其功能。筆者期望策略採購統籌處是一個負責統籌和設計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機關,而不是一部只懂「付款」的機器,需要在採購的過程中制訂合適的策略,讓醫療資源用得其所,從而推動醫療體系的改革。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確立基層醫療發展為重點醫療體系改革方向。透過應用策略性採購,並採購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可以促進基層醫療與醫院之間的服務,以及公私營之間的整合和銜接,將患者由醫院分流至基層醫療服務,由公營分流至私營界別。長遠而言,基層醫療的發展有望為市民在社區提供從疾病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到管理的一條龍可負擔醫療服務,以減少市民到公營醫院求診次數,從而減輕公營醫療體系壓力。
私營界別是主要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對基層醫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港醫療體系管理者一直探索善用私營服務能力,協調公私營服務分配,優化基層醫療服務,但本港公私營服務供應失衡的問題長期存在。應用策略性採購並非希望政府採購所有社區中的私營服務,而是在審視市民的健康需要及公私營服務的承載力後,知道哪些服務應由公營界別提供,哪些服務應向私營界別採購,而採購時又應該如何設計採購計劃,這樣才可以讓醫院和基層醫療服務之間,以及公私營服務之間產生協同效應,做到事半功倍。
改變以往以治療為主的定位
本屆政府率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有高風險及確診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在私營界別獲得疾病治療及管理服務。對比現時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先導計劃將受惠群眾擴大至高風險市民,更有效做到預防和及早管理,改變以往以治療為主的定位。先導計劃採購私營界別的慢性疾病檢查、治療及管理服務,計劃的出發點是十分正確的,值得欣賞,更需要聚焦的問題是統籌處如何制訂策略去吸引市民參加。一方面,建議可以在共同支付的金額着手,要研究市民願意接受付多少費用,再決定資助比例;而面對有經濟需要的群組時,統籌處亦可以考慮調高對他們的資助比例,以提升他們參與計劃的意願。
另一方面,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系統的樞紐,目前全港十八區已有十七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站,而荃灣區地區康健中心亦將於年內啟用為區內市民服務,地區康健中心的覆蓋範圍相當廣闊,可以探索中心作為社區平台的角色,肩負起及早識別有需要市民的責任。他們可以透過與其他地區組織合作,包括將成立的地區關愛隊,多做外展服務,務求做到「市民落街用幾分鐘就可以做到風險評估」,以最方便的方式及早識別高風險的市民,鼓勵市民參加計劃。
要對採購計劃進行全面評估
此外,策略性採購的一大特點就是強調對採購計劃進行全面評估。對於眾多公私營協作計劃,政府除了要評估計劃參與人數、成效等等,亦要評估計劃的潛在風險,例如製造誘因,導致公營醫生加速流失到私營市場。就以「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為例,政府2012年推出該計劃後,只有個別醫院聯網輪候時間縮短,整體輪候時間不跌反升,而同時公營界別放射科醫生離職率隨即開始超過整體醫生離職率,在2017/18更達到10.1%,遠超當年整體醫生離職率5.8%的水平。醫生流失與推行相關公私營協作項目之間是否有關聯,影響該專科的整體輪候時間,政府是需要對其進行調查研究。如有關聯,政府就應該調整計劃的實施細節,以確保公營體系有足夠的人手提供服務。此外,政府亦應盡快公布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以根據每個專科的預期服務需求而訂立相關服務規劃。
眼下香港醫療體系面對着許多挑戰,但關關難過關關過,有見本屆政府銳意改革醫療體系,以實際行動去實現轉型的目標,筆者希望政府在籌備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的過程可充分聽取社會各持份者意見,並參考其它國家地區先進經驗,在滿足市民基層醫療健康需要的同時,建立一套有香港特色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並將其打造成為大灣區服務樣本,為實踐「健康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