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強積金何以變成打工一族的「雞肋」(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3

◎成一

香港打工仔的強積金用於「退休保障」,聽起來似乎很「合味」,但是,沒有保證機制,很可能最後就變成了「雞肋」。

疫情再加上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又趕上通貨膨脹高燒不退,美國強力緊縮引發全球加息潮,香港打工仔可謂「雪上加霜」,連對未來退休養老心存希望和慰藉的強積金也感到了極度的無奈,因為這個每月存錢的「錢包」也明顯地癟下去了。

根據強積金顧問提供的數據,今年以來,三大強積金類別都錄得較為嚴重的虧損,其中股票基金跌28.6%,混合資產跌23.7%,固定收益基金跌6.1%。而高風險的股票基金中,大中華股票基金虧損最高,超過了37%,香港和歐洲股票基金跌幅也超過三成。至於一向被視為風險較低的債券,環球債券基金平均跌幅亦近兩成。可以說,無一種強積金中的資產類別能取得可觀回報,反而,出現深度虧損的就相當普遍。今年1-9月,平均每個打工仔強積金虧損達6萬元。

有一位打工仔在網上發文,說自己工作17年,截至今年10月21日,他的強積金賬戶結餘為57萬元,而虧損則為21萬元,「一年就少咗28%」。他希望得知當年是誰人推出強積金計劃,希望自己可以親身「多謝」對方。相關的帖文引起了熱議,許多打工仔紛紛吐槽,指自己的強積金虧損同樣嚴重。

打工仔的「雞肋」 受託人的「肥肉」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是香港政府推出的一項面向打工一族的「退休保障計劃」,2000年12月1日正式實行。該計劃強制全港18至65歲的僱員參與,僱主及僱員雙方共同供款以成立基金。一般情況下,僱員要年滿65歲或提出特殊原因,才可取回供款。

根據強積金制度,僱員和僱主須按最低及最高入息水平,每個月向強積金受託人注入有關僱員入息的5%或以上作為供款,自僱人士亦須以個人入息最少5%作為強制性供款。強積金供款的最低入息水平為每月7100港元,每月薪金達到或超過30000港元的僱員,僱主和僱員的強制性供款最高上限均為1500港元。

政府的強積金計劃施行以來,社會上一直詬病不斷,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意見:

其一是強積金的對沖機制。「強積金對沖」的意思,是指僱主如果需要向僱員支付長期服務金(遣散費)時,僱主可以使用僱員戶口內僱主強制性供款的累算權益,來抵銷相關的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舉例而言,假設一名打工仔月薪15000元,受僱10年。如打工仔被解僱,其長期服務金就有100000元。但是,按對沖機制,這筆錢僱主可用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的供款累計金額來對沖,而無需另行支付相關金額。於是,對於打工仔而言,實際上所謂的「長期服務金」只是有名無實,並沒有另外的任何收益。

「強積金對沖」實行超過20年,長期是勞工界和商界意見對立、爭議最大的焦點。去年,特區政府終於作出決定,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不再允許僱主以強積金僱主供款部分,來抵銷裁員、結業時僱員應得的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安排。由於要待積金易平台配合,相關措施預料到2025年才可正式實施,屆時合資格僱員在離職後可領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強積金戶口內僱主供款部分亦可保留。

其二是強積金回報沒有保證機制。作為政府推行的「退休保障計劃」,強積金由僱員和僱主日積月累長期供款,貫穿打工一族數十年的打工生涯。但是,這個退休保障計劃並沒有「保障」,打工仔的錢交到基金受託人的手上,完全就是「聽天由命」,世道平穩,受託人手氣好,或許打工仔手上的強積金會有所增值。然而,世界百年大變局中,風雲變幻,哪有那麼順坦?尤其香港自身經濟體量小,又處在面向國際的風口浪尖之上,一旦出現「風暴」、「海嘯」、「重大災難」,分分鐘打工仔的有限的強積金就有可能「見財化水」,血本無歸。

以今年前九個月為例,按強積金顧問提供的數據,每個打工仔平均虧損6萬元。如果按全港打工仔下限7100元,上限30000元5%的供款平均數來算,每月僱員和僱主供款相加之和為1850元,一年也不過12100元。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虧損6萬元,這就意味着僱員和僱主五年的強積金供款全部打了水漂。前些年好不容易錄得的一些盈餘,哪能經得起這樣的虧法?如果這樣的情況,在以後的年月裡再出現幾次,打工仔叫天天不應,叫地不靈,又能找誰說理去?

三國演義中,曹營謀士楊修形容「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之物為「雞肋」。香港打工仔的強積金用於「退休保障」,聽起來似乎很「合味」,但是,沒有保證機制,很可能最後就變成了「雞肋」。

其三是強積金成了一大批金融保險「受託人」的饕餮大餐。強積金實行到現在,僱員和僱主的供款總額早已超過萬億之巨,相關的這批「受託人」動用這筆巨額資金進行各種投資,「瀟灑自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只承擔利益,不承擔風險。對他們而言,不管強積金投資獲利還是虧損,其該拿的「行政管理費用」一份都不會少。對打工仔而言,強積金投資即便獲利,也要扣除「受託人」的一大塊「行政管理費用」,如果虧損,則要承擔「行政管理費用」和實際虧損的雙重損失。

根據強積金管理局的數據,強積金的行政管理費(基金開支比率)介乎0.17%-4.32%,平均比率為1.74%。有人算過一筆賬:假設強積金供款人月入一萬元,強積金年回報率為5%,供款45年後的累計儲蓄(不計算基金收費)約為203萬元,然而,以1.74%計算行政管理費後,則累計儲蓄只有約124萬元,只有原本累計儲蓄的61%。

這還是回報率比較高的情況,若回報率更低,打工仔辛辛苦苦工作45年,最後拿到手的就只能是一條無肉的「雞肋」,何談「退休保障」?

強積金是當年港英推行「馬太效應」的產物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效應」用之於經濟學上,簡而言之,就是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毫無疑問,港英政府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150多年裡,所奉行的完全就是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經濟發展政策,而這種政策帶來的結果,香港必然會出現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一方面,富人住半山、住別墅、住豪宅;另一方面,大批的草根人士住劏房、住籠屋、住寮屋。一方面,香港富人生財有道,「星球人」、「月球人」時有所聞(星,指一星期;月,指一個月;球,指一百萬);另一方面,香港的窮人日捱夜捱,僅為三餐,還時時為「手停口停」所困擾。

僅有700多萬人的香港,卻擁有一批富甲全球的頂級富豪;而與之對比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香港街頭常常可見年逾古稀的老嫗彎腰駝背推着紙皮車的身影。

同樣的令人唏噓,香港回歸祖國25年,港英政府留下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政策雖然引起了中央領導人的關注,但似乎並沒有得到多少實質性的改變。

不少人以為「強積金計劃」是特區政府制定的,其實不然。港英政府長期對香港進行殖民統治,從來沒想過要為香港的打工仔制定完善的「退休保障計劃」。直到臨近回歸的前兩年,才突然「善心大發」,醒起要為香港的打工一族搞一個「老年退休金計劃」。

1995年,港英立法局討論政府草擬的「老年退休金計劃」,最開始的方案是希望能夠為65歲以上的打工仔,提供有昔日薪金30%的退休金。但方案立刻受到了諸多方面的抨擊,反對意見認為此舉是重蹈西方福利國家的覆轍,日後會造成政府龐大的財政負擔。

這種情況下,港英政府的退休金方案來了個大轉彎,沿襲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政策理念,搞出來現行的這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政府不負責任,讓私營機構與民間自行籌措打工一族日後的退休費用。當年,這個被香港打工仔稱之為千瘡百孔「強迫金」的相關條例在立法局通過,並決定四年後強積金正式上路。1998年特區政府蕭規曹隨,成立積金局。兩年後,「強制性公積金」正式實行。

放眼當今世界,無論比之西方,還是比之內地,香港的「強積金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是非常明顯的。除了「供款回報沒有保證」、「行政管理費高」等弊端之外,打工仔65歲退休時一筆過取回強積金,根本不足以應付往後漫長的老年生活。人還活着,錢卻沒了。這讓辛勞一輩子的打工仔情何以堪?有論者指出,作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這是香港之恥!

有傳媒報道,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近幾年不斷批評強積金,直斥強積金制度弊大於利,準備在立法會上提出「廢除搵笨強積金」議案。不管謝議員的議案最後是否提出,不管強積金最後是否廢除,面對強積金出現的種種弊端和問題,特區政府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並換一個角度,從打工仔的立場進行思考,以改革的思維和勇氣,拿出切實的辦法和措施,為香港400萬打工仔解決人生中最大的後顧之憂。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