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多重「陷阱」(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3

◎李西涼

中共二十大十月下旬落幕,中國經濟進入「後二十大時代」。客觀而言,「後二十大時代」,中國經濟面臨激流險灘,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甚至危局,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

全球經濟亮紅燈

當前,全球通脹高燒難退,美聯儲強力緊縮觸發全球加息潮。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持續走弱,國際金融市場迎來新一輪動盪。2022年四季度,世界經濟前景更趨黯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表示,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場「根本性轉變」:從「相對可預測」的世界轉變成「更加脆弱」的世界。她直言,烏克蘭危機和疫情之後世界經濟仍存在極高不確定性,並警告說「可能會有更多的經濟衝擊」。

IMF預測,隨着大多數國家的家庭和企業面臨「波濤洶湧的局面」,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正在加劇,佔全球經濟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國家在2022年或2023年會經歷連續兩個季度經濟下滑。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3.2%降至2023年的2.7%,2023年將是全球經濟「至暗時刻」,全球陷入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研究亦顯示,多國央行同步加息以應對通脹,可能令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並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金融危機,造成持久傷害。如果疊加金融市場壓力,2023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放緩至0.5%,按人均計算則萎縮0.4%,符合全球衰退的技術定義。

機構統計顯示,2022年以來,全球外匯儲備下降約1萬億美元,降幅約7.8%。這是自2001年以來,除全球金融危機與疫情大流行急性期外,全球經濟增長最疲軟時期。

全球經濟陷入「至暗時刻」,中國亦無法獨善其身。

2022年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僅增0.4%,大幅低於經濟學家普遍預期的0.8%-1%的水平。自2021年5月份起,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低於榮枯線。2022年9月,PMI較2021年4月份回落3.4個百分點。

2022年8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7.1%,較前3個月平均增速回落10.1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3.8%,為2020年6月以來首次,加重市場對於世界經濟復蘇放緩,中國外需拐點提前到來的現實擔憂。就業方面,官方數據顯示,8月份失業率為5.3%,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高達18.7%。

在曾經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濟增速均遠高於亞洲其他國家,然而目前這一趨勢正出現逆轉。亞開行預計,除中國以外的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在2022年和2023年均將增長5.3%,而中國在2022年增長為3.3%,低於此前預期。據悉,2022年是中國自1990年以來,經濟發展增幅首次落後於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其他亞洲國家。

世界銀行預計,中國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僅為2.8%,遠低於該行此前預測的5.0%。且2023年亦不樂觀,增幅料僅為4.5%。

警惕「四大陷阱」

後二十大時代,中國經濟欲成功走出下行泥沼,應警惕「四大陷阱」。

一、「內卷」陷阱

中國改革開放逾四十年,全方位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然而,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經濟新冷戰正悄然臨近。

自2018年起,中美之間貿易爭端造成全球化倒退,世界經濟格局裂化顯現。2022年,俄烏衝突再次加劇世界經濟格局裂化,此種裂化在能源、糧食、供應鏈等方面均有體現。

有分析報告指,俄烏衝突發生後,全球經濟新冷戰一觸即發,全球經濟將產生三大發展趨勢。一是俄羅斯將與西方快速脫鈎。二是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主要體現在貿易、意識形態等方面。三是各國間經貿往來正從全球化向區域化發展,相同利益需求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加強,不同利益需求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減少。

客觀而言,當前中國經濟實力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中國人均GDP僅為發達國家人均GDP1/4左右,且經濟結構和科技水平仍較顯着落後於發達國家。今後二三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實力上仍需繼續追趕,達到年均4%-6%的中高增長速度,否則難以防止或推遲全球新冷戰的到來,亦難以承受新冷戰的衝擊。

經濟新冷戰大語境下,避免掉入經濟「內卷」陷阱至為關鍵。

近期,內地學者溫鐵軍提出的「人民經濟」言論,以及供銷社「重出江湖」,以及中國聯通和騰訊混改,均引發外界對中國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擔憂,部分人士輿論擔憂計劃經濟或捲土重來。

有分析認為,人民經濟只看重一端,否定市場經濟、外資、開放性經濟、民營企業、全球化等現代元素,本質上是對中共和國家四十多年來實踐成果的理論否定,亦從根本上違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人民經濟的時代局限性甚至巨大破壞性,在當前的關鍵歷史時刻,極不利於社會各階層穩定。

這些批評聲音認為,現代經濟是預期經濟、信心經濟,人民經濟思潮的甚囂塵上很可能讓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市場、民營和外資信心毀於一旦,容易導致當前本來穩增長壓力極大的實體經濟繼續下行,導致本來風雨飄搖的金融市場繼續大跌。

事實上,中國當前所宣導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亦並非封閉的國內單循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已不可逆轉,任何國家均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亦早已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內外需市場唇齒相依。掉入經濟「內卷」陷阱,將極大破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市場經濟取得的現代化成果,甚至令改革開放以來的努力毀於一旦。

二、泡沫陷阱

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顯示,從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房地產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7.7%左右,明顯快於同期GDP年均增速(8.3%)。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1987年的3.95%上升為2020年的26.83%。

自去年房地產巨頭恒大集團爆雷以來,一直烈火烹油的房地產業進入史無前例的深度調整期。

由於靠房地產引擎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有「泡沫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降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在中國經濟產業去房地產化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在房價不斷高企,土地成本不斷提高,利潤率持續下降情況下,內地房企為最大化攫取利潤,採取「高負債+高流轉」的「速成模式」。此模式一方面導致房企為了多拿地、快開發,產生過多債務;一方面縮短工期,降低房屋品質,增加爛尾樓和維權事件。

當前中國樓市進入「深度調整期」,可借勢推動兩大領域變革:一是財政去土地化,推動地方政府逐漸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二是土地去槓桿化,改變過去預售制下的高速度流轉+高債務密度模式,實現房地產規範化發展。唯有房地產轉型成功,中國高品質發展路徑才有可能實現。

三、債務陷阱

根據IMF數據,2020年中國總體債務GDP佔比達到268.8%,顯著高於新興市場國家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中國實體經濟各部門槓桿率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分別出現過兩次陡峭上升。其中,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連續多年攀升,目前已經超過德國,達到62%以上的水平。

IMF匡算2021年城投平臺可能形成的隱性債務總量約在50萬億,佔名義GDP比重約為44%,部分高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的地區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而目前民營房企整體遇到現金流困難,或導致城投與財政風險進一步捆綁。另一方面,中國養老金債務缺口或將顯性化。2022年下半年、2023年和2024年仍是償債高峰期。

中國高槓桿率的背後隱藏三大債務品質問題:居民失衡的債務結構、企業低迷的資本產出效率以及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行的同時疊加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行,支出壓力較大,債務集中到期。未來債務風險加劇財政緊張,必須未雨綢繆。

四、「一刀切」陷阱

當前,疫情延宕已三年。三年來,中國動態清零防疫目標「不動搖」,令中國在全世界保持感染率和死亡率最低水平。

為確保「動態清零」,部分地方官員在抗疫中層層加碼「一刀切」,諸如:某地出現一例陽性感染者,致使全城靜默;部分地區對來自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的客貨車「一刀切」勸返;貴陽半夜轉運新冠密接隔離者,導致重大車禍慘劇,27人遇難。各類過度防疫措施層出不窮,居民無綠甚至到了寸步難行地步。各地之間以鄰為壑,人員、物資流動成本被急劇抬高。

與過去比較,當前新病毒傳播速度加快、涉及面積更大,此時地方政府如仍追求絕對清零,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將較以往高出十餘甚至數十倍。

當前,防控疫情已取得階段性勝利。面對國內外新形勢,當前工作重點應避免掉入「一刀切」陷阱,及時校正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責任治理機制,關注發展經濟、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

對於「後二十大時代」的中國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設定應更為多元:避免疫情失控,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及政治社會穩定,可謂缺一不可。唯此,中國經濟才能避免掉入多重「陷阱」,從下行泥沼中安全脫身。

對於「後二十大時代」的中國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設定應更為多元:避免疫情失控,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及政治社會穩定,可謂缺一不可。有鑑於此,對部門、地方和基層官員的考核上,應從單一目標過渡到多元目標,從軟約束變為硬要求和硬約束,建立起適應多元目標的激勵約束機制和治理機制。唯此,中國經濟才能避免掉入多重「陷阱」,從下行泥沼中安全脫身。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