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與挑戰(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3

◎子瞻

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儘管這一表述並非在二十大的場合首次出現,但這一概念內涵卻是在黨代會上首次得到中國最高層的明確定位,並將未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概括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中國官方給出了詳細表述: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其實,這一表述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也成為中國繪製未來發展藍圖時需要堅持的方向。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作為觀察中國未來發展的窗口,這一理念自提出以來也不斷被國際社會解讀。外界既關注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將面臨的挑戰,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存在迷思。例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否意味着中國將放棄發展優先,轉而走向狹義的平均主義道路;又如,中國式現代化是否表明中國將進行制度輸出,以爭奪國際話語權的方式將自身與西方化徹底對立。

諸如此類的疑慮與擔憂不時在國際輿論場上蔓延,無論是共同富裕之辨還是中西道路之辨,相關問題既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身面臨的挑戰,也是亟需向外界答疑釋惑的方向,並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考驗中國發展的定力和對外部環境的判斷。

共同富裕之辨

共同富裕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普通中國人,還是將共產主義視為終極目標的中國共產黨都深信不疑。中國社會素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危機意識和「均平富」的樸素認同,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革命都以訴求建立公平社會的目標為主。有媒體評論指出,這與西方社會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中浸淫幾百年形成的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截然不同。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推行共同富裕從來不是出於功利目的的政治收買行為,也不是民選社會政客們的空洞承諾,而是一種信仰追求。也正因如此,即便在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物資供應嚴重匱乏的毛澤東時代,中國仍然實行一波又一波的財富平均運動,但這也違背了基本人性與經濟規律反而導致了共同貧窮。

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對共同富裕又有全新提法,並且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點之一,這也再次吸引海內外觀察者的關注。報告提出,要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其中,針對首次提出「規範財富積累機制」,有分析人士表示,當前財富積累速度很快,但財富差距在擴大,在推動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就需要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增強財富分配公平性,縮小財富分配差距,以防止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

不過,每當中國開始強調共同富裕,外界總會擔憂中國將重回平均主義道路,甚至將這一擔憂與中國政府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結合解讀,進而得出「殺富濟貧」的錯誤結論。這種認識雖然錯得離譜,但不可否認在外界卻很有市場,而在中國國內也有不少信徒,可謂是把經念歪了的「歪嘴和尚」。

實際上,中國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特點,其面臨的首要挑戰正是能否避開平均主義的認知陷阱,進而在建構有關共同富裕的理論體系時,能否通過謹慎而大膽的實踐講好共富故事,這無疑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考驗。無論如何,中國社會都需要形成一項基本共識,即「共同富裕」絕不是一場「均貧富」運動,決不能搞運動的方式推進,必須尊重現實、尊重人性、尊重基本經濟規律,決不能搞「一刀切」和形式主義,要力戒濫用國家暴力。

有媒體分析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共富」的認知非常樸素,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種「均貧富」的殺富濟貧意識,而非通過科技或制度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在生產率提升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故而中國歷史上的均富運動最後往往走向初衷的反面,導致了共同貧窮。

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在調整存量財富的同時,將着力點放到如何持續提升財富總量和增量財富的合理分配上,要通過科技或制度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在生產率提升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像歷史上失敗的共富嘗試那樣走到初衷的反面。

更重要的是,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務實的政策提升社會信心。在中國歷史上,實現共富的失敗經歷比比皆是。尤其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共富行動能否成功、是否僅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能否有效保護合法財產,一系列問題都在考驗社會公眾的信心,中國官方也必須耐心解釋。

有學者提出,中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時,更要認識到共同富裕不只是財富分配,除了着眼於分配領域,更關鍵是如何持續激發並保護生產者積極性,創造更多增量財富。事實如此,如果生產者的積極性沒有了,社會財富不再增長或增長速度趕不上分配消耗速度,必然陷入到共同貧窮的魔咒。新的分配結構如何既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又不挫傷生產者積極性,是一項兩難挑戰,同時也是一項極具社會創新意義的大膽嘗試。

對此,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學者認為,確保機會公平對於改善收入分配是一個重要管道,和共同富裕也是相呼應的。促進機會公平,就是要打破一切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礙,勞動力市場能夠保持充分公平的競爭,同時沒有任何的身份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中西道路之辨

在中國歷史上,現代化是幾代人的夙願。如今,中國式現代化被明確提出,並成為未來主要發展目標,更給外界觀察中國道路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座標。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中,中國官方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並不是西方化。其實,這一表述並不新穎,但在這一場合的表態卻容易引發國際輿論的過度解讀,將中國式現代化看作是中國意圖對外輸出自身發展模式甚至意識形態。

如果將歷史的鏡頭拉遠可以發現,對於不同的民族來說,其現代化道路的開闢,其現代化的任務、進程與方式卻是非常不同的。對此,有學者指出,直至今天,現代化的歷史性進程,不僅在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東亞、南美以及非洲等各個區域的展開方式非常不同,而且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個領域,也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

而回顧中國過去多年來的現代化探索路程,相關措施實際上已向國際社會表明,一個後發國家即使不具備先發國家那樣的發展條件,只要錨定目標,立足本國國情獨立自主探索,不靠殖民掠奪也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為其他想靠自身努力謀發展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和參照,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不簡單等同於西方化的重大特徵。

其實,外界在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時,往往只看到差異,故而容易草率將中國不走西方道路理解為進行制度輸出。這一看法有意無意忽視了中國在提出現代化過程中,並不諱言共同性的事實。例如,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中國是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強調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也強調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

事實上,各國推進現代化確實有某種普遍和共同的路徑,比如都要完成工業化的步驟,經濟在某種程度上都要進入到世界市場等等。由二十大報告具體部署觀之,從着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從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到提升國際循環品質和水平,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到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這都是惠及中國人和世界各國民眾的多贏之舉。

如今,中國來到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也給世界帶來新的啟示,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努力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貢獻力量,這也正是中國現代化的世界雄心。換言之,「胸懷天下」的中國式現代化,絕不意味着包辦解決其他國家各自複雜的內部問題,而是着眼全人類的共同命運,為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機遇,為共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如今,「中國式現代化」成為最受外界關注的政治詞彙之一,這既是中國為自身發展劃出的最新路徑,也是外界觀察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窗口。在未來發展進程中,人們將密切關注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從一項重要政治概念,落地為具體政策。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以實際發展成果不斷廓清外界對於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誤讀。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