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蔡布穀:致力於中國書畫創作多元融合發展(2022.12)

發布日期:2023-01-04

◎林旭一

近日,蔡布穀畫苑在宣紙之鄉安徽省涇縣正式落成。畫苑由中國香港著名書畫家蔡布穀女士與涇縣文旅集團共同完成。至此,蔡布穀連同她的藝術作品,為當地喜愛傳統書畫藝術的民眾所了解,也為該縣文化發展事業,畫出一道靚麗的藝術風景線。

畫苑座落於該縣馬頭祥一座充滿徽派古風的百年名仕舊居,為使舊居融入蔡布穀藝術風格,且不失建築的原本風貌,她特意邀請她的一位學生,來自中國香港的着名建築師擔任建築設計。因為疫情影響,這位設計師通過視頻方式在現場勘查,並結合蔡布穀構思,最終完成從舊居到畫苑的神奇轉變。在畫苑整體風格上,不僅將傳統與當代匯集、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做得恰到好處,而且與展出的蔡布穀藝術作品完美融合。

在談及畫苑時,快言快語的蔡布穀說,「蔡布穀畫苑就是一件藝術品。畫苑落子涇縣,以前從未想過。一切隨緣。我是懂得緣分,也是珍惜緣分的人。去年,我到涇縣考察學習,與當地同行交談甚歡,也為當地濃鬱的人文氣息深深吸引。於是,當對方盛情邀請我到涇縣成立畫苑時,我未猶豫,當即同意了。」

如今,隨着畫苑成立,蔡布穀將會拿出更多時間,到畫苑從事創作,連同畫苑九十七件繪畫、瓷器、書法等藝術佳作,與當地和全國的書畫家們互鑒學習,獲取更多的創作張力和藝術靈感。

唐代詩人李白所寫詩句《贈汪倫》,千古流傳。詩中故事發生地桃花潭就在涇縣。詩是李白與汪倫之間兄弟情深的真摯表達,也成為千百年來,涇縣人「情誼」品行的底色。

蔡布穀說,「文化是情誼的依托,情誼也有助文化發展。涇縣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進入當代,這裡又是文人雅士雲集之地,文化事業興盛不衰。希望自己在涇縣有所成就。」

正如她在畫苑開幕致辭所言,「作為我個人藝術計劃的一部分,畫苑不僅成為促進當地文化藝術發展的平台,也將成為連結中外藝術家交流探討、推進新時代藝術創新發展的紐帶。同時,在致力於水的世界繪畫探索20年之後,以黃山題材的繪畫,將是我藝術創作的新領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佳作與觀眾見面。」

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蔡布穀,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專員,曾任國際着名藝術雜誌《收藏天地》主編、香港《China Daily》、香港《大公報》等報刊美術版主編,也是香港和內地多家大學的特聘教授。

蔡布穀自幼受家學熏陶,打下了堅實的中國畫基礎。20世紀90年代初,她到香港定居後,很快適應了香港社會的文化生存空間,並從這裡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吸取有益營養,不斷滋養藝術創作,將不同文化特征和價值理念兼收並蓄,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由於飽覽祖國水鄉秀色、北國風光、西部蒼莽,又兼賞異國風情,蔡布穀在體驗自然意境與社會人文變化的基礎上,融合中西,創新技法,佳作頻出。

仔細觀看蔡布穀的藝術作品,墨色淋漓,色彩斑斕,意境深邃,大氣磅礴,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多年來,蔡布穀堅持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筆墨技法與西方現代繪畫對水面光影的研究,融入對水的世界繪畫當中,首創獨有的表現水世界的「瀲灩皴」法。

蔡布穀表示,大千世界,人們對水的繪畫各有不同。然而,自己對水世界的光影多變表達,也有自己的視角和追求。於是,從20世紀90代始,通過到世界各大着名藝術館考察,她對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情有獨鐘,並不斷追尋其創作足跡,經過多年藝術實踐和探索,從莫奈對光的表現中獲得啟發,又從水面時空變化中汲取靈感,找到對水的獨有表達方法,創造出波光粼粼、動感變幻、微動漣漪、層層跌宕的「瀲灩皴」法,豐富了中國繪畫對「水」的表現意境,也拓展了中國藝術的深厚內涵。

在蔡布穀畫苑落成並舉行的主題為「墨彩天下」展覽上,觀者有幸一覽蔡布穀近年來在繪畫、陶瓷、書法等方面的創作歷程和傑出藝術成就。其創作可分為「金銀時代」、「瀲灩時代」、「新彩時代」和「書法時代」等創作風格。

其中,「金銀時代」的代表作品《香港樂章》是2011年為香港國際機場創作的巨幅作品,作品將中國傳統筆墨和標誌性的香港維多利亞海港兩岸景色共融,從太平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折射出璀璨的光華,三聯式構圖塑造出了光輝璀璨、前程似錦的交響樂章;而《夕陽餘暉》是2008年創作的山水畫作品,將傳統的中國墨色和璀璨斑斕的秋色共融貫注,畫面色彩斑斕,大氣磅礴,富有濃厚的感染力。

「瀲灩時代」的代表作品眾多,包括《荷塘系列》春夏秋冬組畫、《瀲灩系列》等作品。這些作品堪稱蔡布穀繪畫中對水的光影色描繪代表之作。觀者可以從畫面直觀「瀲灩皴」法帶來的視覺動感魅力,猶如徘徊於陽光下的池塘,領略四季變換之間的荷塘景象。

而「墨色時代」的作品則是蔡布穀在書法傳統藝術領域,精心探索書法的墨色與筆法,反復研究古人碑帖,以及她在香港中文大學20多年書法教學實踐的成果。

據她介紹,故宮博物院曾特別授權把《蘭亭序》原本和教學版本《蘭亭序──蔡布穀書》並置一起出版精裝畫冊於海外面市,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圖書館作為藝術書冊收藏,供市民鑒賞。

由此可見,蔡布穀書法對溯源傳統的中國書法教育和書法藝術在海外的傳播發揮着重要作用。蔡布穀的書法導師尉天池先生更是親書「布穀大弟」,以勉勵她在海外弘揚中國書法精神。

近年來,蔡布穀更是把藝術創作延伸到了陶瓷領域,進入了她的「新彩時代」。她在名揚天下的中國瓷上,加上新彩技術與材料,並與個人繪畫藝術結合,創造出具有新時代特徵的中國彩瓷作品,《黃山如此多嬌》《桃花源》《金玉滿堂》等一批藝術精品,受到觀者和業界好評。有些彩瓷作品在國外展出後,即被大都會博物館、菲律賓博物館和海外著名藏家收藏。目前收藏於中國銀行人民幣亞洲結算中心的中銀馬尼拉大堂的蔡布穀《竹韵方尊》陶瓷作品,代表着中國銀行在菲國的形象。

「我的人生經歷在當代畫家中獨特又幸運的。經歷豐富多彩藝術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的磨煉,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蔡布穀說,「我生長在一個藝術家庭,父母對我的期望,就是要做一名優秀的畫家。在我牙牙學語時就執毛筆,四歲就開始在全國性的雜誌《小朋友》刊登繪畫作品。5歲時以試讀生進入小學。」

「記得我小學和中學的週末,都是在文化館學習繪畫。到少女時,我常和學畫的朋友在夜晚火車站和汽車站寫生。高中畢業那年,恰逢全國恢復高考,我非常幸運,1979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蔡布穀說。

「那年,就我那一屆,南師大美院僅在內地招收20名學生,其中女生寥寥無幾,我以優異成績考取,幸運地成為這一屆中的一員。這不僅讓我有了天之驕子的自信,也有天降大任的信念。現在回頭想想,真心是幸運兒。」蔡布穀笑着說。

她指着一張大學畢業合照說,「自己在南師大美院的老師,現在看都是內地藝術界頂級藝術家。這張畢業照上的老師與學生合影,學生在第一排席地而坐,第二排是坐在椅子上的老師。這畫面又親切又溫暖。」

談及大學學習生活時,蔡布穀最感念恩師的指教。「在南師大美院,教授我們中國畫色彩、素描的,大多為民國時期中央大學培養的藝術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中國畫山水課的范保文、書法課的尉天池、美術史的黃純堯、工筆畫的李有光,色彩老師則由留蘇回國的徐明華擔任等。回顧以往,自己今天的所有所長所獲,皆是曾經前路上大師們所領所帶。」她說,大學畢業後當年就考取了日本東京大學,本想繼續深造,但為賺取學費,到香港工作,卻為自己打開了通往藝術成長之路。其間,走了萬里路,讀了萬幅畫,心中有了更大的理想和目標,實現了自己成為一名有建樹藝術家的夢想。

到香港不久,因為出色的專業背景,蔡布穀被當時世界著名的中日英三國文字的雜誌社《收藏天地》聘請為美術編輯,三個月升職主編,至此一扇通向世界藝術的大門向她打開。由於雜誌的影響力,由她選為雜誌封面的作品,常成為佳士得、蘇富比拍賣作品。「我曾代表雜誌出席各類活動,雖然這是一本日本雜誌,因為我是主編,常常被誤會為是一本中國雜誌。」

與蔡布穀交談,明顯感覺到她對視覺藝術的重視。「我非常注重繪畫中的視覺感,因為這才是繪畫生命力所在。我從2000年起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唯一的視覺藝術顧問、審批專員18年。其間,主管和審批了不少香港的文化視覺藝術展。並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推薦更多更好的藝術家和國際藝術項目在香港的發展。」

「當然,這種經歷也讓我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去推薦更好的藝術項目和藝術家,這對我個人成為一個更好的藝術家,有着非常大的影響。」

她介紹,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導師後,她查閱了大量藝術歷史和發展資料,找到了中國繪畫在傳統技法上的一些薄弱點,於是她開設了工筆畫專業。後來,她教授的首屆畢業生,用設立中國畫獎學金的形式,去鼓勵更多人專心演習工筆畫。

在藝術創作之餘,蔡布穀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中國香港繪畫藝術界的優秀代表之一,這些年她為香港美術事業發展和藝術教育做出了諸多貢獻。同時,作為中國美協理事,她曾擔任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團長,率團訪問泰國、朝鮮、荷蘭、菲律賓和緬甸等國,為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積極貢獻。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